(作者:Alessandro Albano and Francesco Casarella)
Investing.com - 封鎖,復蘇,然後Omicron登場。2021年的市場就是一場拉鋸戰,因為這些事件,投資者一直在抉擇,同時通脹回歸、各國央行的貨幣決策也在左右投資者的思緒。
加密貨幣市場的後起之秀狗狗幣和柴犬幣,遊戲驛站(NYSE:GME)和AMC院線(NYSE:AMC)等散戶抱團股(MEME股),無論好壞,都徹底改變了市場的運作方式。這場變革的主角——社交媒體上的散戶(所謂的Redditers)就像是對抗歌利亞的大衛,他們想要在一個巨大市場上贏得自己的話語權,但失敗了。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和其他央行行長也在市場頭條中佔據了一席之地,與市場的溝通是央行最重要的戰略工具之一。而今年很長一段時間,「暫時的」都掛在這些行長的口頭,這個詞從未像今年一樣霸佔了市場和投資者耳朵。
那麼,投資者所面臨的最重要得問題是什麼?2022年,金融和社會會逐步回歸常態嗎?MG Capital表示:「交易員腦海中的問題包括通脹以及通脹是否是暫時的,主要央行可能加息,以及風險資產的高估值——無論是股票、公司債券還是其他高收益資產——是否真的可持續。」
2021市場回顧
毫無疑問,2021年主要資產類別都不錯。封鎖、經濟活動恢復並強勁復蘇,讓大宗商品表現強勁。CRB指數自年初以來已上漲近40%。不斷上升的通脹支撐了這些大宗商品的估值。由於主要央行最初認為通脹是「暫時的」,只是在今年下半年才重新考慮這一立場,因此通脹持續上升。
然而,不是所有商品的表現都好,必須分開來看。例如,貴金屬中,尤其是黃金和白銀是下跌的,能源則大幅相反,尤其是原油。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過去市場認為黃金是一種避險資產,尤其是在通脹很高且持久的情況下,黃金會表現更好,但是當下通脹高黃金漲的現象似乎只處於初期階段。
還有債券。多年來一直有種說法,債券持有人註定會遭受重大損失,主要原因是加息。我們(很可能)將在2022年看到從美聯儲開始央行會開始加息,但在2021年即將結束之際,整個歐洲的利差保持穩定,收益率在今年上半年下降,儘管在避險時期(如11月份)曾反彈。總體而言,在各種類別的債券中,投資級債券下降了約1%。新興市場債券受到的影響最大,根據Eaton Vance的資料,按當地貨幣計債券跌幅超過10%。由於美元走強,新興市場債券仍然面臨壓力,而美元債務占新興市場債務的很大一部分。
最後來看看美股,這個領域讓很多空頭都失望了。曾有種說法,「如果美股無懼封鎖和經濟停擺,在2020年上漲,那麼肯定會在2021年崩盤。」但是,如果我們把2020年3月的行情視作回檔,即使回檔的很嚴重,那麼自2009年以來幾乎沒有間斷的牛市再次續寫傳奇,只是短暫顛簸,但依然在攀升,而那些不講究什麼市場時機的堅定多頭再次得到了回報。
2022如何應對
雖然預知未來是不可能的,但法國資產管理公司Amundi在年度投資展望中表示,「新年伊始,投資者應該應用謹慎/中性的配置(也要考慮較高的市場估值),並把握區域和行業的相對價值機會。」
這家機構還表示,有必要注意「名義回報錯覺,而非實際回報」,同時經典的60/40股票/債券投資組合模型「將受到考驗。」 Amundi的專家解釋道,股票和債券市場之間出現了正相關性,這要求資產配置也得進一步演變,同時利率上升將給「成長型股票的高成本」帶來壓力。
因此選股時應該專注有利潤的公司,能「將上升的成本轉嫁給客戶,有品質和價值的股票」,而歐洲市場「應該會受到青睞,主要得益于下一代歐盟(Next Generation EU)計畫,尤其是生態轉型。」2022年,新興市場股票也應該會回歸前列。
Amundi的義大利多資產和首席資訊官(CIO) Matteo Germano表示,投資者的目標必須是「以正實際回報和保本為目標」。他補充稱,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股市「仍然享有特權,但我們必須關注估值過高或面臨利率上升風險的領域,轉而專注於歐洲和新興市場等折扣率更高的市場,以及價值領域。現在,多樣化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高盛集團分析師認為,2022年的關鍵主題是全球不同地區的借貸成本將上升,更早更快地加息「可能會支撐更高的回報」。
另一方面,瑞銀集團預計2022年將有「兩種速度」,上半年的高增長和高通貨膨脹率「有利於歐元區等週期性市場」。不過,他們還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長和通脹將放緩,而這「將提振醫療等防禦性行業」,同時仍處於較低水準的利率、債券收益率以及利差「將推動投資者的回報走上不同的道路」。
瑞銀還表示:「展望未來,這個十年,零排放和高新技術革命會是最重要的投資趨勢,機遇料藏在綠色科技、可持續解決方案以及人工智慧、大資料和網路安全等應用技術裡。」
【歡迎關注Facebook/@Investing.com中文網以及Twitter/@HkInvesting,分享更多新鮮觀點!】
Investing.com編輯部年終系列文章:
(翻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