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ng.com - 時光荏苒,時光易逝,一轉眼來到了2021年的最後一個月,溫故方能知新,Investing.com今年依舊將會帶著投資者們重溫全球重點市場的表現,展望2022年市場可能發生的重大財經事件以及對市場的影響。
本文我們將和讀者一起回顧港股市場這一年的腥風血雨,跌宕起伏。
港股2021年血雨腥風為哪般?
說2021年是香港股市的「失落之年」並不過分,尤其是對於科技和互聯網板塊來說,受到這個板塊的拖累,2021年迄今為止,香港恆生指數已經累計下跌了14.77%,恆生科技指數的跌幅更是高達30%以上,領跌全球股指。
回顧港股這一年的走勢,各方面的壓力確實很大。首先,外資流入不足,市場的增量資金一直是一個問題。和歐美股市不同,港股無法像歐美國家的股市那樣,獲得通過貨幣超發和量化寬鬆而增加的資金。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全球央行相繼開啟了「印鈔機」,大量資金推動了全球股市的瘋狂上漲。反觀香港,這個市場則主要依靠的是外資的流入,而資金這一年似乎也興致平平,雖然年初有雄心勃勃的南下資金支撐市場,但是時間來到6-7月,資金就已經開始出現大幅流出的跡象:7月單月南向資金淨賣出高達635億港元,是互聯互通機制建立以來的最大單月流出額;與此同時,外資也沒有閒著,7月單月流出規模高達202億港元。而且,到了上個月,彭博的數據顯示,外資仍在持續流出港股市場,單月淨賣出超過350億港元,南向資金也小幅流出了28億港元,兩者都以拋售港股中的互聯網巨頭為主。
另一方面,中國的教育雙減政策、國家數據安全以及反壟斷機制等新規仍然給市場帶來壓力。譬如,2021年3月12日,針對企業的壟斷行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佈消息,對包括騰訊控股 (HK:0700)、百度集團 (HK:9888)、美團-W (HK:3690)、蘇寧環球 (SZ:000718)、阿里巴巴-SW (HK:9988)、京東集團-SW (HK:9618)、字節跳動、滴滴 (NYSE:DIDI)的關聯方在內的12家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作出頂格處罰。而此後不久,時間來到2021年7月份,《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印發,隨即港股市場上的教育股大幅殺跌,新東方 (HK:9901)短時間內跌幅甚至高達40%,一些包含線上培訓業務的互聯網上市公司股價也應聲大跌,從而帶動恒生科技指數創出歷史新低。最後,港股市場中的地產金融股的暴跌,也可以說是港股下跌的直接禍首之一。
其他方面,市場上也存在市場投機等因素,香港在3月份上調了印花稅,在技術面上影響了投資者的買興,而市場中的投機者趁機打壓股價,以期獲益。
估值觸底,2022年港股會開啟反彈or壓力更大?
不可否認,港股市場眼下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展望未來——一方面,中國的教育雙減政策、國家數據安全以及反壟斷機制等新規仍然給市場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全球貿易關係衝突仍然存在潛在風險;再者,美聯儲近期開始收緊政策,也導致流入港股的增量資金減少。
首先,美聯儲的「鷹派」立場已經越來越清晰,剛剛結束的12月FOMC會議,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刪除了通脹僅是暫時性的看法。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接下來會為應對通脹壓力而加快收水,目前利率期貨顯示明年5月加息的幾率高達59.1%,點陣圖顯示2022年美聯儲加息的次數將達到3次。那麼,這對港股會有什麼影響?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預期之下,海外資金有可能回流美股市場和美元資產,且投資者將選擇降低風險資產的倉位,後市流入港股的增量資金恐怕會進一步減少。
還需要關注的是,在2014年,互聯互通開始以來,港股和美股的聯動已經明顯減弱,彼時,洶湧南下的資金對港股的影響力逐步加大,目前港股通每天成交額已經佔到港股總成交額的20%左右。而到了2020年2月,在疫情的干擾之下,港股和美股更是呈現了完全的背離走勢,美股暴跌後開啟強勢反彈走勢,而港股則一路震蕩下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港股帶來了壓力,配置港股的海外資金流入意願有限。
其次,市場目前普遍預測明年將是中概股大規模回港上市之年,這也可能會帶來虹吸效應,對港股市場的流動性形成壓力。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時至年底,許多投行機構在展望港股2022年表現之際,都旗幟鮮明地表示,港股市場目前已經被明顯低估,超跌後的港股已經迎來了佈局好時機。
而根據Investing.com的技術圖表顯示,香港恆生指數的RSI、BOLL、MACD也確實均有觸底跡象。港股在經歷了數月的調整以後,下跌動能已經釋放。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師、海外研究中心總經理張憶東認為,港股正在底部重生,明年將有望出現技術性小牛市,從2021年年末開始到2022年的高點,漲幅有望高達15-20%。
此外,光大證券也認為,港股估值已經來到歷史低位,從PB估值來看,無論是恆生指數還是恆生綜指當前均已觸及均值一倍標準差左右的水平,處於歷史低位。另一方面,恆指當前已基本觸及168月均線,其跌破該均線後,一般會觸底反彈。
從政策面來看,市場目前普遍認為中國的政策監管已經趨於穩定,為港股市場迎來底部提供堅實基礎。中金公司的觀點是,隨著中國政策向寬鬆方向傾斜,港股市場將會轉為積極,再這樣的背景下,港股因為具有比較優勢的估值水平和寬鬆的流動性,使得海外中資股市處於佈局期。
2022年,港股什麼板塊值得關注?
那麼,2022年,港股有哪些板塊(或機會)值得投資者關注?
中金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從絕對規模來看,公募基金對港股市場中媒體與娛樂、製藥與生物科技、汽車及零部件、耐用消費品與服裝、綜合金融、技術硬件與設備和零售業板塊的持倉市值最高,分別為16.7%、10.9%、10.1%、9.8%、8.2%、6.6%和6.5%。該機構建議,投資者近期應以「穩增長」為投資主線,長期優選優質成長標的。包括部分金融、地產以及產業鏈中下游,受益於上游價格回落和政策支持的中下游消費板塊,以及前期拋售壓力比較大的優質成長股。
此外,國信香港則指出,就互聯網時代已經進入衰落期,未來的投資主題將會落在零碳生活、元宇宙主題上,其中,新能源汽車目前像2009年智能手機剛剛開始普及的時代,未來5-10年有望爆發性增長,因此,目前是佈局國內外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好時機。
瑞銀則看好香港本地銀行股和零售股,該機構認為,部分發達經濟體的主要央行可能會開始削減購債,同時通脹率正在觸頂,這種局面可能會提振這些經濟體的實際利率,而香港本地銀行股的表現往往與實際利率表現呈正相關走勢,目前香港銀行股的動態市盈率在1.1倍左右,股息率約為5%。而同時,香港本地零售股則可能會受益於部分政策利好因素。
【歡迎關注Facebook/@Investing.com中文網以及Twitter/@HkInvesting,分享更多新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