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中國8月份資本流出490億美元,創下2015年12月以來最大規模外逃,直接投資出現2016年以來最嚴重的赤字。美媒分析稱,儘管中國加大用人民幣購買比特幣的難度,但使用Tether發行的USDT美元穩定幣,並用它購買比特幣仍然是場外交易(OTC)的公開祕密。比特幣預計在2024年迎來中國禁令以來的首次減半事件,分析稱中國的重大地緣事件不太可能影響價格,但對比特幣的需求可能會增加。
比特幣今年表現相對平穩,徘徊在牛市和熊市之間,但交易在一定區間內。儘管距離新冠疫情創造的高點還很遠,但也遠未接近加密交易所FTX倒閉後比特幣觸及16000美元的低點。
福布斯(Forbes)評論指出,比特幣不太可能重返政治局級別的活動,因爲中國領導層專注於與西方的體系和投資流,以及「貿易和經濟問題」的鬥爭。比特幣被一些中國法院認定爲虛擬財產和可防禦的虛擬商品,中國法院系統多年來一直如此。中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被稱爲Key Prohibition Rules,即作爲加密貨幣與法定貨幣或相互交換的中央對手方是非法的,通過ICO籌集資金是非法的。
當前,總部位於中國的大規模比特幣交易所已不復存在,中國還嚴格禁止使用加密貨幣作爲法定貨幣或流通貨幣。不過如同前面所述,中國公民持有比特幣作爲虛擬商品的權利已得到多個法院的確認。
「中國不太可能追捕持有比特幣的中國公民,因爲虛擬財產保護和禁令的重點是使用比特幣作爲法定貨幣,但實施在應用程序層面而不是網路層面。這意味着交易所和比特幣礦工等中心化企業成爲目標,但持有比特幣並可能運行比特幣節點的個人仍然不是,」福布斯進一步解釋說。
到目前爲止,中國尚未採取最極端的措施來消滅比特幣。儘管那些想要進行比特幣挖礦的人應該小心,因爲比特幣礦機已經被沒收用於電力使用,但中國並沒有大範圍地從公民手中扣押比特幣,也沒有對協議埠進行防火牆級別的禁令。
中國加大了用人民幣購買比特幣的難度,但使用Tether發行的USDT美元穩定幣,並用它購買比特幣,仍然是場外交易所的公開祕密。報道強調:「如果更多的交易所或主要穩定幣失敗,那麼這裏可能會出現混亂。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國可能不得不做出反應,但目前它可能不會主動採取任何行動,因爲目前還沒有任何公告。」
近期,中國傳出利好消息,上海法院的裁決雖然在比特幣與加密貨幣分開的問題上更加細緻入微,但或多或少遵循了中國法院的相同趨勢,承認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資產是商品,將根據中國民事訴訟保護免遭扣押。
中國影響比特幣價格被低估的方面,是其意識形態的輸出。中國是最早試圖打壓比特幣的國家之一,部分原因是其對封閉系統中的資本管制敏感,也因爲其境內存在大量的比特幣挖礦活動。
針對比特幣採取工作量證明(PoW)浪費能源的爭論,同樣已經在美國各個州出現,例如紐約州對某些比特幣挖礦活動的臨時禁令和歐洲立法。其他國家可能很快就會追隨中國的腳步,這將對比特幣價格產生影響。
在下一次減半之前,中國還能影響比特幣價格嗎?
傳統上,減半(Halving)是比特幣價格上漲的事件。減半是指礦工的獎勵減少50%,因此可用的比特幣減少。這種情況根據開採的比特幣區塊數量間隔產生,下一次比特幣減半將於2024年4月24日左右發生,屆時區塊號840000將被開採。這是比特幣信條的生動體現,即稀缺資產的價格會隨着供應量的減少而上漲。
比特幣減半被市場視爲程序性通貨緊縮,這與法定貨幣供應量增長所帶來的通貨膨脹相反,就像美元一樣。舉例而言,比特幣在2020年減半一年後,價格一度上漲533%。
現在市場最大的焦點是,同樣的事情還會再次發生嗎?或者,這個減半週期是否會伴隨着另一個壞消息週期,例如中國此前擬議的比特幣採礦禁令,進而壓低比特幣價格。福布斯評論寫道:「也許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對比特幣價格歷史的影響更大,但有幾個理由相信,至少在下一次減半之前,中國的行動可能對市場更加中性。」
(來源:Forbes)
「這將是自比特幣挖礦禁令生效以來中國首次減半,儘管中國社交媒體過去因比特幣減半而熱鬧,因爲中國有大量比特幣礦工,但2024年可能會更加平淡。在此之前,中國的重大地緣事件不太可能影響比特幣價格,但隨着資本外逃在全中國範圍內蔓延,對比特幣的需求可能會增加,」評論總結稱。
8月,中國遭遇490億美元的資本外流,這是自2015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因爲經濟不景氣迫使投資者紛紛撤離。根據彭博社彙編的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其中有290億美元逃離證券投資。外國投資者拋售了創紀錄的120億美元中國上市股票,同時也拋售了中國債券。8月份直接投資赤字達168億美元,爲2016年以來最嚴重。
中國上一次面臨如此規模的資金外流是在2015年,當時市場正因貨幣意外貶值而陷入困境。在當前的資本外流中,北京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支撐人民幣,例如大幅削減銀行持有的外幣數量。
Markets Insider指出,中國的資本外逃可能不會輕易扭轉,因爲對中國今年能夠實現5%國內生產總值(GDP)目標的預期開始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