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為財情Investing.com – 在通訊社交這個“戰場”,目前幾大軟體巨頭都已經劃分好勢力範圍:國內的微信、QQ;國外的WhasApp、Facebook Messenger、iMessage,還有日韓的Line和Kakao Talk。
別說是一些新入場的玩家可能連個漣漪都激不起,就連這些希望突破對方防線的巨頭也都是久攻不下,誰也別想擠掉誰。說到底,還是因為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打法,每個市場所孵化出的科技巨頭在基因上就存在差異,這也導致它們在產品思維、商業模式上就有著不少的分歧。
國內穩穩佔領即時通訊第一把交椅的微信、和國外用戶數量最多的WhatsApp就是最典型的差異化對比。為什麼微信在國際市場上幹不過WhatsApp?為什麼WhatsApp上線多年一直處於賺不到錢的狀態?都可以回歸到它們自帶的基因上。
“巨無霸”與“小而精”
微信發展到現在已經是一個比較完善的生態,最常用來描述它的詞就是 “超級應用”。從最基本的社交功能,包括即時通訊、朋友圈、查看附近的人等,到承擔資訊功能的微信公眾平臺,再到微信支付撐起的各種第三方應用,加上小程式的引入,無論是遊戲、電商、打車、外賣、訂票、音樂視頻,微信的野心是要覆蓋到用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如果你用WhatsApp,會發現功能非常的簡單。從一開始,WhatsApp的目標就只是取代付費的手機短信而已,所以用戶下載了WhatsApp之後,會發現可以直接與手機通訊錄的聯繫人進行通訊,而不像微信一樣要手動添加好友。除了基本的通話、對話功能外,WhatsApp在通訊之外的延伸就只有類似於微信朋友圈的“動態”功能。
比起 “巨無霸” 微信,WhatsApp走的是小而精路線,這種更加簡單粗暴的通訊功能更加便於用戶接受。根據外網messengerpeople的統計,截至今年4月份,WhatsApp的活躍用戶在全球範圍內達到16億,是用戶數最高的通訊類社交應用;在全世界,WhatsApp只在25個國家中沒有佔據首要地位。
很多時候,通訊社交應用要講一個先來後到,因為用戶基數是關鍵。一旦產品站穩了腳跟,讓用戶感到身邊的朋友都在用,產生滾雪球的效應後,它的地位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就很難撼動。在2009年推出的WhatsApp就擁有這個優勢,而且它的語言基礎是最通用的英語,也便於它從本土市場美國走向其他國家。
這也是為什麼微信的國際版WeChat在向海外推進阻力不小。微信龐大的生態體系走到了國外也喪失了大部分的吸引力,因為沒有微信支付作為其他服務的支撐。國內用戶從現金支付直接跳到了移動支付的時代,但國外消費者卻仍然脫離不了信用卡。
而且,國內用戶離不開微信是因為它接入了很多在本地開展業務的商家,以及各種各校的本地基礎設施,比如交通、購票等等,在國際市場上顯然沒有這個優勢。對於國外用戶來說,既然這些功能用處不大,也就失去了下載微信的動力。
商業化道路殊途同歸?
不同的產品思維也造成了不同的商業模式。
騰訊(HK:0700)在5月份發佈的財報中稱,截至一季度末,微信和國際版WeChat的合併月活躍帳戶數達到了11.1億,同比增長了6.9%。有流量的地方也就有了賺錢的機會。騰訊先後靠微信的流量,入股了京東、美團點評、滴滴、摩拜;除此之外,遊戲分發、支付手續費、金融服務、付費表情也都是微信的變現方式。
而在2016之前,WhatsApp一直都是靠用戶每年0.99美元的付費來獲得收入的。Facebook(NASDAQ:FB)收購WhatsApp的2014年,其公佈當年上半年WhatsApp虧損了2.3億美元,而相比之下營收只有1500萬美元。
不過,無論是微信還是WhatsApp,最後可能都要將資訊流廣告作為營收大頭。
去年8月份,陷入增長放緩困境的Facebook給了WhatsApp一個新的任務:創收。WhatsApp現在主要是通過在其“動態”功能中投放廣告、為大企業提供與客戶溝通的平臺來產生收入。關於WhatsApp的變現也直接導致了這個應用的兩名創始人出走Facebook。
微信的廣告對騰訊來說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今年一季度,騰訊的廣告收入同比增長25%,增速遠超核心遊戲收入的4%。財報顯示,廣告收入的增長主要來自於微信朋友圈、小程式等。今年5月份,就有媒體報導微信已經開放朋友圈的第三條廣告,則每人每天都能看到三條朋友圈廣告。
寫在最後
雖然通訊社交已經群雄割據,但也並不阻礙巨頭們繼續嘗試擴大自己的領地,甚至相互借鑒——WhatsApp母公司Facebook就明確表達了“微信化”的轉型方向。當然,Facebook聲勢浩大的Libra能不能為WhatsApp等旗下社交產品充當微信支付之於微信的角色,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本文來自英為財情Investing.com,閱讀更多請登錄cn.Investing.com或下載英為財情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