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巨變

發布 2025-6-12 下午01:37
更新 2025-6-12 下午01:37

燃燒的熔爐

這次不是標題黨。

繼去年底決議將政府機構從30個縮減至21個後,隔壁越南政府繼續大刀闊斧改革!

日前,在河內舉行的越南國會常務委員會第46次會議上,已全票通過重組行政單位的決議:

將現有的63個省,精簡至34個。

動作如此之大,堪稱是暴風驟雨式的變動!

這不是簡單的兩個數字。

最直接的,行政單位縮減這麼多,相關人員也必然「精簡」。

你想一想,一個縣幾所學校合併都千難萬難,大量教師、主任、副校長之流四處托關係保飯碗……何況是這麼多個省?

有多少越南公務員要下崗?至少10萬。

其次,合併省份後,地圖、身份證、駕照、教科書、戶口本、交通指標、字典等等……全部都得換。

如此之麻煩,老百姓自然也有怨言。

但是,越南政府宣佈,改革後每年節約的錢,將用於資助學生、發展義務教育:

20259月起,越南開始推行15年免費教育。

此令一出,越南人立刻反對轉支持。

借著這股勢,6月3日,越南國會正式批准《人口條例》修正案,將「除特殊情況外,家庭只允許生育一至兩個孩子」的規定,改為「允許夫婦自行決定生育時間、數量和間隔」。

說人話就是,廢除實行長達37年的計劃生育政策,避免陷入中日韓如今的困境。

也就是說,民眾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政府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表面上看,受傷的似乎只有數以萬計的公務員。

怎麼讓「代價」得了好處,反而向基本盤揮刀?

或許,這才是越南改革2.0的最本質變化。



01 對自己動刀

 

很多人都有一種「上國」盲目自大的情節,認為周邊的小老弟都應該學習自己的成功經驗。

至少在如今,這種思維可能有些過時。

過去三十年,越南確實是摸著中國過河;但此時此刻,在改革的深度上,或許已經青出於藍。

青出於藍的關鍵,在於是否能狠下心來,對自己動刀、切掉毒瘤。

……

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一派欣欣向榮;東南亞其他地區經濟也在蓬勃發展。

只有越南,幾十年如一日不停地打仗,一度成為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人均GDP只有50-60美元,食物嚴重不足,甚至絕大多數軍人都貧血。

直到1986年,阮文靈上位,衝破重重阻礙做了三件大事,局面才開始好轉:

1.改善對華關係;2.從柬埔寨撤軍;3.改革開放。

越南的改革開放叫作「革新開放」,基本完全照搬北方鄰居。

問題是,你要「新」,「舊」的利益必然受損:實行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下官員的權利將全方位縮減;不打仗了,必然縮減軍費……他們能答應?

當然能,得加錢。

發展的前提是穩定。

為了維穩,當局只能允許根深蒂固的實權派享有一些特權,以此獲取支持,並借此打壓南方派,穩上加穩。

怎麼讓?

比如允許軍隊經商,允許官員一定程度上的貪污。

這種做法看似離譜,但在那個時代,有其合理性。

誰都逃不脫真香定律。

軍隊得到實際財富後,立刻就轉變為革新的鐵杆支持者;允許官員貪腐也是同理。

其次,喝慣紅酒吃慣牛排後,誰還願意回去啃窩窩頭?

越南軍隊和官員食髓知味,即便阮退位後,他們依然會堅定支援革新,保證政策的連續性。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人性,驅使實權派為革新開放保駕護航。

在「革新開放」初期,這種政策確實有利於快速推進改革。

但人的貪欲,是無止盡的。

早在60年代,為了解決軍隊缺糧的問題,越南當局就採用屯田制,將大量耕地劃給各地部隊。

革新開放後,越南房地產市場一片大好。軍隊依靠原先掌握的大片土地,有模有樣做起房地產生意。

各種工程兵團,成立建築公司專門協助蓋樓;電子通訊部隊,靠著技術優勢,搖身一變成為通訊運營商,迅速佔據全國一半以上的業務;運輸部隊建立物流公司,走路過橋無需繳費;空軍則成立航空公司……

有些越南將領,甚至明目張膽兼任董事長。

時至今日,軍方創辦了西貢新港公司、龍羅工程建設控股公司、319公司、住房和城鄉建設公司、越南直升機運輸公司、機場建設公司、軍事商業聯合銀行等超過300家企業,年收入數百億美元,接近全國GDP的10%。

……

軍方如此囂張,允許「部分腐敗」的越南官員們,當然也差不到哪去。

2012年,越南ZZ局委員蘇輝若的女兒蘇靈香,腳踩高跟鞋視察工地的照片,一度在互聯網引起軒然大波。

當時,這位「貴女」年僅24歲,剛剛從新聞學院畢業,就被任命為某國有建築企業的負責人。

在越南,這種人被稱為「王孫公子」(con ông cháu cha),比財閥有過之而無不及。

客觀來講,允許經商的軍隊、允許部分貪污的官員,初期確實為越南改革做出了貢獻。

但隨著他們逐漸壟斷全國電信、港口機場、房地產、銀行業,完成了財閥化、世襲化後,性質就不一樣了。

他們互相庇護、勢力盤根錯節,嚴重拖累政府、乃至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已經成為國家繼續向前的巨大阻礙。

貪腐問題越來越嚴重,被稱之為「國難」。

對自己來一刀,刻不容緩。



02 燃燒的熔爐

 

砍掉大量行政機構,不僅僅是為了省錢,更是一場效率革命。

正如日韓經歷過的坑,我們一個沒落地踩下去。

越南的情況,也類似二十年多年前的中國,只是嚴重程度有些不同。

地方上一大堆沒事幹的行政機構、基本靠蓋章混日子;有事幹的也效率拉胯,企業想要蓋個章,得到處跑浪費時間,領導簽個字動輒數月。

即將加入WTO,如此行事,怎麼招商引資、怎麼吸引外企?

後來發生了什麼不適合展開,大家都有記憶。

省級以下機構精簡了47%,大量軍隊旅館消失,一場全社會的大裁員後,全國僅下崗的公務員就超過400萬人。

巨大的市場活力卻因此被釋放出來。

2000年,全國吸引外資飆升至400億美元,2002年,突破500億……東南沿海大量工廠就是在那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這些種種,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當年營商環境和行政效率的改善。

越南的情況,還要更嚴重一些。

早在1996年,越共八大上,腐敗被正式列為越南面臨的「四大危機」之一。

2004年,越南國會提出控制軍隊經商議案,遭到軍方代表一致否決;2007年,越南政府再次要求全面禁止軍隊經商,再次被否決……

2012年5月,越共正式成立中央預防與反腐敗工作指導委員會,由阮富仲親自擔任主任。

力度空前巨大,被稱為「熔爐」運動。

熔爐燒旺了,濕柴火扔進去也得燃燒。

經過10年努力,到2022年,越南的國際營商環境排名,迅速從第113位提升至第70位,取得了巨大成果。

成功扭轉了自己的國際形象,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吸引了大量外資注入。

但是,這還不夠。

2024年,越南女首富、房地產大亨張美蘭,因貪污罪、行賄罪、違反銀行經營活動,被胡志明人民法院宣佈判處死刑。

這是越南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審判,共2700名證人、10名國家檢察官和將近200名律師參與審判。

為什麼要這麼多人,看看下面這些數字:

1. 僅張美蘭偽造的貸款資料就有916份。

2. 出庭被告多達78人。

3. 警方整理的檔多達6噸,有近2500份文件和100萬張紙條。

4. 直接受害者多達4.2萬人,間接受害者無法統計。

涉及的官員包括越南央行前官員、檢查總署前官員、國家審計署前官員等等等等……

地產和銀行是一對好搭檔:一個重資產,挪用海量資金加杠杆;一個放高利貸,給別人加杠杆。

想也想得到,以越南過去多年的營商環境,這起案件必然牽扯到一個巨大的權、錢關係網。

按照越南檢方的說法,張美蘭前後挪用了440億美元資金,而2022年越南全國的GDP才4763億美元。

其中270億美元,不知去向,占一多半……

也就是說,還有更大的幕後者,並沒有落網。

可能是沒有查到,更可能是暫時動不了。

既然如此,熔爐運動就遠沒有到停止的時候,政府效率、國家營商環境依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還不夠。



03 尾聲

 

任何良性改革的本質,都是讓生產關係去適配生產力。

但這種改革必然伴隨陣痛。

2021年,越南實行《官員財產公開法案》,成為全球第138個公開官員財產的國家:

官員不僅要上報個人資產,還要上報父母、妻兒的資產,即便子女已經移居國外,也必須如實上報。

即便已經退休,一旦被查出在任期間有腐敗行為,也會被追責到底。

除了打擊面廣,打擊力度更是空前。

把金額換算成人民幣,貪污300元不僅要追究刑事責任,而且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貪污金額達到1.7萬元,刑期就超過3年;貪污超過34萬,直接處以死刑。

如此激進,直接導致公務員離職潮。

2020 -2022年,越南全國有近4萬名公職人員辭職。其中,教育部門16000人,衛生部門12000多人。

比如2022年10月,由於對車檢服務領域的大範圍調查,加上約400名人員和車檢人員被拘留,導致全國汽車檢測體系崩潰,導致數十萬輛車輛的檢查出現延誤。

又比如2022年底到2023年初,越南全國陷入醫療設備嚴重短缺的困境。

……

社會一度混亂,是陣痛的體現之一。

但應該為此妥協嗎?很明顯,越南當局並沒有,反而還在加大力度。

據2023年越南國家競爭力調查報告,即便營商環境提高了這麼多,但外企在越南辦理手續的時間成本,仍然要比中國東南沿海高30%以上。

對於迫切想要承接產業鏈的越南而言,這是不可忍受的。

所以這一次越南對全國行政機構大刀闊斧地精簡,可以認為是效仿當年中國當年的舉動,也可以看作是熔爐運動的更進一步。

沒有任何事應該是理所當然的。

想讓民眾覺得養活百萬漕工值得,請先展示自己的價值。(全文完)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