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對經濟的預測往往不準確,讓其在應對經濟和金融狀況變化時顯得後知後覺。
聯儲局的預測記錄往往讓其在應對經濟和金融狀況變化時顯得後知後覺。在最近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聯儲局調整了其聲明,表示支持暫停當前的降息周期。對此,《福布斯》報道稱:
「聯儲局的政策制定機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一致決定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保持在4.25%至4.5%之間,這一決定是在FOMC為期兩天的會議結束後,於周三下午由美國央行宣佈的。此次暫停降息打破了自9月以來連續三次降息的趨勢,而聯儲局上一次暫停降息還是在2020年3月。
FOMC在公告中指出,失業率「已穩定在較低水準」,同時「通脹仍維持高位」,並特別刪除了此前利率決策中關於通脹正「逐步接近2%目標」的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聯儲局肩負著兩大官方使命: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在上次會議宣佈暫停降息時,聯儲局特別強調了這兩大使命。此外,這兩大使命對於經濟穩定乃至整個金融體系都至關重要。充分的就業和穩定的通脹能夠為更強勁的經濟活動提供支撐,通過提高信貸利用率和降低違約率來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然而,聯儲局在預測未來經濟增長率方面的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下表列出了自2011年以來聯儲局經濟預測範圍的平均值與實際GDP的對比情況。
顯而易見,當未來增長預測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時(尤其是在危機事件期間),政策出錯的風險就會大幅增加。
聯儲局的GDP預測vs實際值
不可預見因素
聯儲局面臨的一個顯著難題是,突發事件可能干擾消費者行為,使得預測總是充滿不確定性。在當今社會,這一問題尤為凸顯,因為消費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已接近7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00年以來,儘管家庭債務持續飆升,但消費卻未能再推動經濟活動的擴張。
換句話說,與1980年至2000年期間家庭債務增加帶動生活水準提升的情況相比,如今家庭更多是通過舉債來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而非提升。
PCE vs GDP vs 債務
這一點非常關鍵。聯儲局依靠消費者信心來推動經濟活動,並期望通過提高資產價格來達到這一目的。然而,儘管資產價格有所上升,但經濟底層90%的人群在消費方面卻難以實現增長,因為他們在「經濟財富」中的占比並未實質性提升。我們此前就指出:
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家庭淨值
這正是名義經濟增長率持續向其長期2%的增長趨勢回歸,並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跌破這一水準的原因。
債務的存在使得原本可用於生產的資金被轉向償債,這阻礙了各收入階層實現更好的經濟成果。
產生每美元GDP所需的總債務
鑒於經濟增長是經濟生產和消費的函數,無法促進經濟繁榮表明聯儲局當前的預測可能再次偏離了實際情況。尤其在他們對就業市場的強勁程度的看法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
預測失准導致政策失誤
就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我們此前指出:
「儘管[近期]的宏觀數據看似尚可,但深入研究數據卻發現了明顯的警告信號,即勞動力需求正在減緩。投資者應對此保持警惕,因為就業與經濟、市場之間的聯繫是密不可分的。這一點雖常被忽視,但經濟活動與企業盈利之間確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消費驅動的經濟中,就業是引擎。消費者需先生產再消費,因此就業對於企業盈利和市場估值來說至關重要。」
生產迴圈
生產周期對經濟預期和通脹預期都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活躍的就業市場,有機經濟活動的增長就會步履維艱。儘管政府支出的增加能暫時緩解消費疲軟的壓力,但這種支撐的可持續性卻備受質疑。因為未來要保持相同的經濟活動水準,就需要不斷舉債,如上文所述。
鑒於就業在經濟增長中的核心地位,聯儲局當前對勞動力市場強度的判斷對其預測準確性構成了重大威脅。在最近的一次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後,分析師們迅速抓住「就業強勁」這一理由,主張推遲進一步的降息。
高盛的Lindsay Rosner表示:「鑒於經濟增長強勁且勞動力市場數據有韌性,聯儲局在數據高企和政策不確定性中有了採取更耐心做法的空間,這是聯儲局寬鬆政策周期的一個新階段。聯儲局的寬鬆周期尚未走到盡頭,但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希望看到通脹數據有進一步好轉才會再次降息,這一點從他們刪除了關於通脹取得進展的表述中就可窺一斑。」
然而,回顧聯儲局降息周期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聯儲局常常是在經濟事件已經對其此前對經濟滯後數據的判斷造成衝擊後,才「姍姍來遲」地作出反應。換句話說,聯儲局在制定政策變更時幾乎總是「慢半拍」。
聯邦基金vs危機疊加
真實的「就業」狀況
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會再次發生,因為聯儲局對勞動力市場強度的判斷可能過於樂觀了。
Rosenberg Research的David Rosenberg指出:「我們認為聯儲局的預測最終會偏離實際。就業增長的情況遠沒有聲明中說的那麼「強勁」。新增的就業幾乎都是兼職,招聘率也大幅下滑。持續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明顯增多,消費者調查也顯示勞動力市場信心嚴重不足。」
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下面的圖表展示了過去幾年全職和兼職勞動力的累計變化情況。
全職vs臨時工累積變化
如前所述,就業是創造消費和推動經濟活動增長的基礎。尤為關鍵的是,全職就業對於實現更高的經濟增長率至關重要,它能帶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福利以及家庭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當全職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比例達到峰值時,往往預示著未來經濟表現會疲軟,並可能產生通縮影響。(2020年是個特例,當時大規模裁員反而導致全職就業人數暫時增加。)
全職就業占工人的百分比與GDP
數據也支持了這一觀點。全職就業在當前就業水準中所占比例下降,與個人消費支出的疲軟有著密切關聯。如果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下降,通脹也會隨之降低。
全職就業vs個人消費支出vs消費物價指數
目前「滯後」的經濟數據可能讓聯儲局最近暫停降息的決定看似合理。然而,當未來的數據修訂揭示出更為真實的疲軟狀況時,聯儲局對就業和通脹穩定的預測很可能會被證明是錯誤的。
聯儲局的老毛病又犯了
過分依賴歷史數據,讓聯儲局政策出錯的風險陡增。這種失誤,對金融市場、經濟增長和消費者信心都可能帶來重創。眼下的經濟數據看似光鮮,但消費者心里可不這麼想。看看他們對未來一年收入的預期,就能窺見一斑。Michael Lebowitz最近也發表了差不多的看法:
「勞動力市場數據整體看似不錯,但實則暗藏隱憂,有停滯的跡象。持續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一路攀升,已經創下了三年多來的新高。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動調查(JOLTS)的招聘率,也跌到了十年來的低谷。雖然裁員的不多,但雇主們也沒在招人。所以,別看勞動力市場數據整體挺好看,但看看下面的圖表和其他數據,聯儲局就該慎重了。因為消費者可能會開始捂緊錢包,少花錢、多存錢。更別說,下面的圖表已經夠讓人揪心的了,就業預期也在直線下滑。過去,這種預期變化可是導致過失業率上升的。」
預期年度實際家庭收入
兼職工作多了,招聘慢了,持續申請失業救濟的人也多了,這些都是勞動力市場走弱的信號。以前,聯儲局就因為高估了就業形勢,結果遲遲不肯降息。等經濟狀況一惡化,聯儲局就不得不改弦更張了。
聯儲局現在還有個頭疼的問題,就是借款成本越來越高。債務負擔重了,工資又不漲,消費者只能靠信貸來維持生活。利率要是一直這麼高,那可支配收入的壓力可就大了。對聯儲局來說,要是消費者不願意花錢了,通脹可能就會比預期降得更快。這對未來的金融和經濟穩定,可是個大風險。
聯儲局預測錯了,影響的可不光是就業和消費。政策反應慢了,市場波動可能會加劇,企業投資決策也可能被打亂,經濟衰退還可能更嚴重。歷史已經證明,聯儲局總是後知後覺,等到經濟惡化了才反應過來,而不會提前預防。所以,投資者們還是得小心為上,做好準備應對貨幣政策可能的變化,以免影響市場走勢。
就目前的數據來看,聯儲局暫停降息好像還挺有道理。但誰知道未來的數據會不會大反轉,揭示出比預期弱得多的經濟狀況呢?要是過去的模式繼續下去,央行可能又會錯過調整政策的最佳時機。
不過,準確預測未來,對聯儲局來說,始終是個難題。
--------
股票質素過關斬將?值唔值得掃貨?定系要極速跳船?InvestingPro,全球股票分析神助攻,俾你雙眼銳利如鷹,穿透市場迷霧。猛料功能,等緊你來撩,即刻行動,唔好錯過!
- 六大AI選股絕招,輕輕鬆松跑贏大市:ProPicks,揀股王!
- 看財務數字眼花?太燒腦?ProTips,一句拎清,好壞一睇即明!
- 避開泡沫股,趁低撈底潛力股:公允價值+穩健度評分,識揀識賺!
- 精選靚股,海量財務、估值、評級指標一手掌握,若干結果Save得,Excel導得出:先進選股器,揀股高手!
- 深入研究公司財政,專業基本功分析:歷史財務資料,洞悉先機!
- 快速Check巴菲特、Dalio、索羅斯(Soros)嘅Portfolio,跟大師做功課:大佬持倉速查,學以致用!
欲進一步瞭解InvestingPro,請訪問下方鏈接:
https://hk.investing.com/pro/pricing
編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