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3日,香港證監會與香港交易所(00388.HK)全資附屬公司聯交所作出聯合公告,宣佈對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時的最低市值及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進行SPAC並購交易的獨立第三方投資規定作短期修改,從2024年9月1日生效。
下調特專科技公司上市門檻
將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時的市值門檻,在原來的基礎上下調20億港元,即:
1)如為已商業化公司,即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的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時的市值門檻由原來的60億港元,降至40億港元;
2)如為未商業化公司,即未達到上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時的市值門檻由原來的100億港元,降至80億港元。
根據港交所上市規則的定義,特專科技公司是指主要從事(不論直接或通過其附屬公司)特專科技行業可接納領域内的一個或以上的特專科技產品的研發,以及商業化及/或銷售的公司。
特專科技行業可接納領域包括:
1)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雲端服務(SaaS、PaaS、IaaS)和人工智能;
2)先進硬件及軟件,包括機器人及自動化、半導體、先進通訊技術、電動及自動駕駛汽車、先進運輸技術、航天技術、先進制造業、量子信息技術及計算以及元宇宙技術;
3)先進材料:包括合成生物材料、先進無機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納米材料;
4)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產、新能源儲存及傳輸技術以及新綠色技術(如環境修復、減排等);
5)新食品及農業技術:新食品技術(如人造肉、減少廚餘等技術)、新農業技術(如高效種植、農業合成生物學、耕種技術等)。
降低上市市值門檻這一舉措,將可鼓勵更多的特專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目前港交所是國内創新企業最熱門的上市地之一。從Crunchbase的數據來看,中國市值介於60億-80億港元(約合5.13億美元-7.7億美元)之間的新獨角獸數量至少達到23家。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數據是根據已有的融資交易統計得出,並未包括那些沒有公開融資規模和沒有進行股權融資的創新公司,這些公司才佔了大多數。
而且隨著國内不斷推出鼓勵特專領域發展的優惠措施,這些科創公司每天都在湧現。
例如在8月25日的2024世界機器人博覽會上,高層就強調要深刻把握機器人發展未來趨勢和重大機遇,大力推動機器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這些政策為科技創新和創業提供了極大的鼓勵和優惠,有利於新產業的培育與壯大。隨著港交所降低上市門檻,將吸引更多的特專公司赴港上市。
與SPAC並購交易有關的變更
簡單來說,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一般由擁有金融專業和金融服務資源的金融公司或專業人士設立,成立後完成IPO上市向市場募資,物色潛在的並購標的。當找到並購目標並談妥合並條件後,在獲得公司的多數股東同意合並後,幫其在短時間内上市,後者將獲得SPAC先期籌得的資金,而且通常會通過PIPE(私募基金)融資,從而完成並購。
港交所的SPAC並購特點是要求強制性PIPE投資(即獨立第三方投資)。
根據聯交所原來的上市規則,獨立第三方投資者籌集所得的資金總額必須按以下的規則:
財華社按此規定換算如下:
如此算來,SPAC並購目標議定估值在33億港元以下,獨立第三方投資所提供的金額可在5億港元以下,而在SPAC並購目標議定估值在33億港元以上,獨立第三方投資所提供的金額理應在5億港元以上。
但這次聯交所的第一項變更就是下調最低獨立第三方投資額,調減至上表所載投資金額相對SPAC並購目標議定估值的百分比或5億港元的較低者。
也就是說,在SPAC並購目標議定估值在33億港元以上時,獨立第三方投資額可最低至5億港元,這有利於降低獨立第三方的進入門檻,增加SPAC並購交易的參與度。
除此以外,聯交所這次的變更還對SPAC並購交易的第三方投資者獨立性測試進行了調整,使其與特專科技公司的資深獨立投資者的獨立性測試一致。
SPAC通常是盈利模式尚未成型,亟需融資的特專公司青睐的融資方式,這些改革將大大便利特專公司的上市,從而推動特專領域的高效、快速發展。
結語
以上的修改將在三年限期内暫時適用,即從2024年9月1日起至2027年8月31日止。聯交所或按需檢討有關規定及進行公眾咨詢。
整體而言,以上的修改措施明顯是為有高增長潛力的新經濟公司上市降低障礙,以適應當前的資本市場發展需要。
今年上半年,受利率高企和二級市場低迷所影響,港交所的新股上市活動依然低迷,港交所此舉,或是為了把握全世界歡迎和鼓勵科創企業孵化和發展,以及美聯儲即將進入降息周期釋放資金所帶來的機遇。
不論是對港交所,還是對科創公司而言,這一上市規則的暫時修改,都將發揮重要意義,將推動了新經濟的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