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個國家、150K+位投資人力薦,AI選股,輕鬆戰勝大盤立即解鎖

上海市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十四五”規劃發布

發布 2021-9-2 下午11:26
上海市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十四五”規劃發布

智通財經APP獲悉,9月2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出,要以重點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引領文化創意産業全面發展,聚焦“兩中心、兩之都、兩高地”,推進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建設,打造亞洲演藝之都、全球電競之都,形成網絡文化産業高地、創意設計産業高地,力爭在電競領域形成世界級影響力。推動動漫、遊戲、出版、綠色印刷、廣告、會展等細分領域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原文如下:

上海市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爲深化上海文化發展改革,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叁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十叁五”時期回顧

  “十叁五”時期,上海市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進一步激活“源頭”、做強“碼頭”,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不斷彰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

  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成立全國首批十家之一的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隊伍建設成效和成果發布數量居全國前列。出版全國首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成果《新時代新思想新戰略研究叢書》。深入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衆化,市委講師團和基層宣講團隊開展宣講3.8萬余場,聽衆超500萬人次。上海社會科學院、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等高端智庫國際影響日益增強。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數量居全國前列。

  主流輿論持續鞏固壯大。主流媒體深度融合、整體轉型,上海報業集團、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發展成爲國內領先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上海報業集團與東方網完成聯合重組。澎湃新聞、東方頭條等3家新媒體成爲億級平台,上觀新聞、阿基米德等9家新媒體成爲千萬級平台。16家區級融媒體中心全部建成。“上海發布”穩居全國各省區市政務微信年榜第一。上海日報、第六聲、一財全球等外宣媒體影響力有效提升,上海國際傳播能力在亞洲主要城市的領先地位基本確立。

  城市精神品格有力弘揚。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質量實施“開天辟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選樹鄒碧華、鍾揚、于漪等一批先進典型人物和航天長征六號團隊等先進典型集體,建成147個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明城區數量居各直轄市首位,持續開展市民修身行動,推出“新七不”規範,垃圾分類成爲上海新時尚。

  文藝創作生産活躍繁榮。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深入推進,“一團一策”實施成效明顯。“五年百部精品創作工程”提前完成,首演、首秀、首發重鎮地位逐步確立。舞台藝術精品劇目年均出品3部以上,影視精品年均出品數量較“十二五”期末增長132%。重大主題創作成效顯著,電影《攀登者》、電視劇《大江大河》、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圖書《布羅鎮的郵遞員》《戰上海》等11部作品入選第十四屆、第十五屆“五個一工程”獎,社會反響良好。國家級出版獎項獲得數量名列全國前茅,重大主題出版、專業學術出版繼續保持全國優勢地位。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率先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全面推進,中心城區10分鍾、郊區15分鍾公共文化服務圈不斷完善,全市常住人口人均公共文化設施建築面積達到0.2平方米,超額完成“十叁五”規劃目標。市、區、街鎮叁級投入保障和四級服務配送機制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管理社會化、專業化加快發展,全市90%以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委托各類社會主體參與運營。上海市民文化節成爲市民群衆參與文化活動的大舞台,“文化上海雲”成爲全國第一個實現省級區域覆蓋的文化數字化服務平台。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基本建成。全域旅遊格局基本形成,全市有4個區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城市觀光、休閑、度假功能加快夯實,上海迪士尼樂園、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建成開放,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被認定爲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吳淞郵輪港成爲亞洲第一、全球第四大郵輪母港,中國首個郵輪旅遊發展示範區落戶上海。

  城市文化設施空間布局優化均衡。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海曆史博物館、程十發美術館、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等重要文化設施建成開放,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等重大在建項目進展順利。浦西人民廣場地區、浦東花木地區兩大文化核心功能區基本形成。

  文化創意産業支柱地位日益凸顯。政策措施更加完備,“上海文創50條”“電競産業20條”等相繼出台。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迅速,核心産業更具優勢,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亞洲演藝之都、全球電競之都建設成效顯著,集聚7000余家影視企業,成爲全國舉辦各類藝術博覽會數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城市之一。“演藝大世界”成爲國內密度最高的劇場群,全國80%以上電競企業在上海集聚。重大文化節展活動影響力持續提升,上海國際電影節成爲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盛會,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成爲亞洲第一、世界叁大數碼互動娛樂展會之一。

  二、當前形勢

  (一)機遇挑戰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國際看,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戰略格局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低迷,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顯著增加,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意識形態領域鬥爭更趨尖銳複雜。從國內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新發展階段,正在以擴大內需爲戰略基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同時,國際國內新技術、新産品加速迭代,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革。這些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從上海看,“叁項新的重大任務”全面落實,“四大功能”不斷強化,“五個中心”建設成效顯著,人民城市建設深入推進,城市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日益提升,爲上海在更高水平上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同時,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對上海文化進一步增強改革動力、激發創新活力,更好服務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文化需求,更好彰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文化魅力提出新的要求。

  對照中央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部署要求,對標國際一流文化大都市的發展水平,對應市民群衆對更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上海仍需進一步提升整體文化能級,提高文化影響力、引領力和標識度。文化體制改革難點痛點仍需進一步突破,文化跨部門跨行業協同發展能力有待提升,文化與旅遊、體育等融合發展仍需加強統籌部署。傳統文化産業轉型創新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各類文化市場主體活力有待增強,文化新業態、新模式有待更好培育發展。優秀文藝作品原創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反映中國改革開放偉大進程、反映上海題材的精品力作還不多,文藝創作高峰有待更好形成。文化人才隊伍仍需進一步優化,新一代名家大師、領軍人才依然緊缺,基層文化幹部和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基礎有待進一步夯實。文化綜合實力仍需進一步增強,重大文化節展賽事活動影響力有待提升,重大文化設施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尚需提高,廣大人民群衆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有待持續增強。

  (二)發展優勢

  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共生共榮,構建起“上海文化”的內涵基因和獨特品質。“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是上海寶貴的精神財富。傳統與現代交融、本土與外來輝映、有序與靈動兼具、文明與活力並蓄,是上海特有的都市魅力。健全的文化設施、豐富的文化活動、充滿活力的文化市場主體、規範有序的文化治理體系,爲上海文化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位居全球城市前列的經濟總量、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爲上海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邁向新階段提供了優勢條件。

  叁、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叁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叁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重要理念,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和上海發展大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以改革創新爲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根本目的,以推動高質量文化發展、引領高品質文化生活、優化高水平文化供給、實現高效能文化治理爲目標導向,以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爲主攻方向,以大力弘揚城市精神品格、增強人民群衆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爲前進動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更好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

  (二)基本原則

  ——堅持正確發展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實現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自覺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重要理念,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的初衷本源。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導向,把人民群衆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作爲奮鬥目標,切實保障人民群衆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讓人民群衆擁有更強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文化建設全過程、各領域。聚焦發展“五型經濟”,大力培育文化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推動文化生産和傳播方式提質升級。深化“文化+”融合發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新動能。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推進政府文化職能轉變,優化文化單位治理結構,健全文化政策和法規體系,提升城市文化治理能力,營造各類文化市場主體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堅持開放包容,促進文化交流,展示城市形象,增進文化共識。

  ——堅持遵循超大城市發展規律。圍繞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堅持系統謀劃、總體設計,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協調文化生産、生活、生態布局,鼓勵文化資源聯動、特色集聚、錯位競爭,充分發揮文化凝心聚力作用,打造高質量文化建設的超大城市樣本。

  (叁)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城市文化創造力、傳播力、影響力持續提升,市民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精華、彰顯都市文化精彩、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城市文化特質更加凸顯,加快建設成爲更加開放包容、更富創新活力、更顯人文關懷、更具時代魅力、更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

  ——文化品牌標識度更加彰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持續用好用活,紅色文化立心鑄魂基石作用進一步夯實,海派文化開放包容窗口作用進一步凸顯,江南文化傳承創新示範作用進一步提升,全力擦亮“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品牌高地。

  ——城市精神品格更加鮮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市民文化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高質量建設,志願服務力量不斷增強,向上、向善、向美力量持續凝聚,更好構築人們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

  ——文化生活更加多彩。重大文化設施規劃布局均衡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備,文化産品供給和文化活動質量持續提升,市民文化需求有效滿足,市民文化參與度、滿意度顯著提高,文化引領品質生活,生發更強人文關懷、更暖民生溫度,持續建好幸福人文之城。

  ——文化競爭力更加強勁。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文化産品創作生産提質增效,原創文化精品不斷湧現。文化領域數字化轉型深度實施,文化資源要素配置能力顯著增強,文化市場體系日益健全,文化跨界融合發展不斷深入,文化市場主體更趨活躍,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産業中心。

  ——文化交流中心地位更加凸顯。中外文化精品荟萃首發,重大文化節展賽事影響力不斷擴大,“上海主場”文化交流平台持續升級,文化“碼頭”地位堅實穩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不斷加強,城市形象推廣成效顯著,文化“走出去”實力不斷增強。

  四、主要任務

  (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將黨的創新理論作爲城市文化發展的主心骨和定盤星,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築牢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示範高地。

  1.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研究宣傳高地建設。充分發揮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平台作用,着力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園地、研究高地、傳播基地,確保該中心建設水平穩居全國前列。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重要實踐經驗總結,組織開展系列課題研究。貫徹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准,充分發揮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部校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市級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引領帶動作用,持續提高全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學院的整體水平,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才支持計劃。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作爲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和市委講師團、基層宣講團隊宣講的核心內容。

專欄1深化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建設

  以建設全國一流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爲目標,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整體性、貫通性、凝練性、對策性和學理化、大衆化、學科化、國際化研究闡釋。堅持高效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優化考核評價體系,確保在中央“叁報一刊”發表的理論成果數量保持在全國前列。聚焦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緊緊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共産黨百年輝煌、黨的二十大、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工作重要指示等確定一批重點選題,通過高端理論研討、課題研究、決策咨詢等,推出一批重要理論成果。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入研究闡釋,開展年度主題征文,出版研討論文集。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人才隊伍和研究基地建設,爭取到“十四五”期末,形成一支由上海300位左右名師大家組成的骨幹研究隊伍和20家左右遍布上海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基地。

  2.推動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大繁榮。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重點構建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成果庫、上海社科大師文庫、上海新型智庫等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四庫”建設。持續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特色學科、創新工程建設,深入開展關系國家和上海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深化“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重要理念理論研究,推動舉辦“人民城市”論壇。着力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培養一批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學術領軍人才。豐富理論研究成果宣傳發布渠道,推動學術話語體系立體化傳播,深入開展“禮贊上海社科大師”等系列宣傳。深化海外中國學術中心、世界中國學論壇及海外分論壇、世界城市文化論壇等國際學術交流平台建設,增強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國際影響力。加強新型智庫建設,有效提升研究水平,培育建成一批市級重點智庫。加強新型智庫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積極開展智庫外交、智庫外宣。

  3.提高全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引導水平。圍繞國家戰略全局和上海發展大局,聚焦重大活動、重要節點,統籌內宣外宣、網上網下,加強主題宣傳、形勢宣傳、政策宣傳、成就宣傳和典型宣傳,創新開展群衆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爲主,實現新聞傳播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適應分衆化、差異化傳播趨勢,精准定位受衆,創新表達方式,確立自身特色,推出反映時代風貌的宣傳報道,提供優質信息內容和鮮明思想觀點。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打造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重點構建同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相匹配的財經、科技、民生全媒體矩陣。形成以“上海發布”爲龍頭,整體協同、響應迅速的政務新媒體矩陣和垂直多元的傳播主體矩陣體系。

  專欄2深化全媒體時代民生服務平台建設

  強化媒體與受衆的連接,將主流媒體發展與新時代群衆工作相結合。建好全媒體時代“通聯部”“群工部”,發展壯大通訊員、評論員、群衆工作接待員隊伍。支持主流媒體開辟聚焦民生話題、反映市民聲音的欄目,深化解放日報《民聲》專版、文彙報《讀者:回應你的關切》專版、新民晚報《上海民聲——人民建議征集專刊》、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聯播節目《民生一網通》等欄目建設。構建全媒體信息發布渠道,及時、權威、准確回應社會關切。推動各媒體在新聞客戶端開設專門頻道,探索建立報網聯動機制,形成貼近市民群衆需求、反映市民心聲的全媒體、多渠道、社交化民生服務産品,走好全媒體時代群衆路線,形成連接黨心和民心的平台。

  4.推動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生産。堅持“二爲”方向、“雙百”方針,實施“上海文藝再攀高峰工程”,以文學、電影、電視、舞台、美術、群文、網絡文藝等七大文藝門類爲重點,聚焦重大革命題材、曆史題材、現實題材,緊扣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改革開放45周年、新中國成立75周年等重大節點,推出更多叫好叫座的“上海原創”文化精品,着力創作更多彰顯時代特征、中國特色、上海特質的現實題材主旋律扛鼎之作,實現年均出品影視精品5部以上、舞台藝術精品劇目2部以上。堅持以演出爲中心環節,持續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打造“一團一精品”,培育演藝新業態,促進區級國有文藝院團、民營文藝院團發展。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文藝作品評價體系,完善文藝創作扶持機制,繼續實施文藝創作精品、優品、新品“叁品”扶持計劃,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和國際美譽度的優秀作品。積極改善文藝創作生態環境,促進文化創作主體多元、要素集聚,加強對新文藝群體的引導團結。

  5.打造國內重點出版領域高峰。鞏固並擴大出版領域國內領先優勢,大力推進主題、古籍、科技叁大出版“高峰”建設。重點做好主題出版規劃和實施,培育推出一批在國內深具影響力的優秀主題出版物。整合古籍出版優質資源,推出一批具有重大文化傳承價值的古籍出版工程,全力推進彙典古籍數字服務平台建設,推動辭海知識服務雲平台和聚典數據開放平台開發應用。服務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繼續推進國際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助推頂尖學科科研成果出版傳播,努力打造中國科技出版高峰。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推動城市文明程度實現新提升

  深入貫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推動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着力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着力弘揚共築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

  1.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深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廣泛開展形勢政策、國家安全和法治教育。完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管理服務體系,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數字建設工程。創新先進典型選樹宣傳機制,開展“新時代上海楷模推薦選送活動”,培育和推薦更多上海先進典型入選“時代楷模”等國家級榮譽。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都市生活相融合,深入開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圍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動市民修身行動常態化品牌化發展。完善上海信用體系,健全聯合獎懲機制。深化思想政治課改革創新,加強師德師風、優良校風建設。完善未成年人成長發展指數評估體系,推進各類未成年人實踐教育平台內涵建設,深入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專欄3深化市民修身行動

  健全以市民修身行動基地市級示範點爲引領,覆蓋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基地、文化活動基地、志願服務基地的市民修身實體陣地。發揮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功能,豐富內容供給。結合老舊小區綜合修繕等,進一步把公共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擦亮“市民修身書單”“申城行走、人文修身”“市民修身行動年度展示季”“市民修身嘉年華”等品牌,扶持“思南讀書會”“闵理講堂”“上善講堂”“書聲”等各區特色項目。提高市民身心健康素質,圍繞閱讀修身、人文修身、科普修身、文化修身、體育修身等方面,引導市民群衆修身律己、崇德明禮,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塑造和諧社會關系,形成與上海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良好市民精神風貌。

  2.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實現叁級陣地網絡覆蓋全面、功能定位明確、管理運作規範、區域特色鮮明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目標。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體系,打通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科普服務、健身體育服務等平台。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建立資源統籌協調、供需對接精准、組織運行流暢的“供單、點單、派單、接單、評單”五單式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模式。不斷提升全市廣大黨員和基層群衆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參與率和活躍度,培育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品牌項目和優秀團隊。鼓勵各級文明實踐陣地從實際出發,通過委托社會組織管理運作、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化外包、政府與社會力量協同運作等形式,探索社會化運作模式。

  3.深入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城市治理現代化和城市精細化管理要求,完善創建工作測評體系。推動文明城區創建更加突出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文明村鎮、文明社區(小區)創建更加突出基層基礎、共建共享,文明單位、文明行業創建更加突出民生保障、社會責任,文明家庭創建更加突出家風建設、弘揚美德,文明校園創建更加突出立德樹人、教育實踐。圍繞“一江一河”濱水空間建設,深化濱江文明示範帶建設。深入開展“新七不”規範宣傳實踐活動,提升文明餐飲、文明交通、文明養寵、文明旅遊等創建管理水平,努力實現創建成果長效化。堅決制止餐飲浪費,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厲行節儉的社會風尚。持續開展“垃圾分類”“公筷公勺”等專項行動,協同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培養市民文明生活習慣。結合鄉村振興“叁園”工程,深入開展鄉村移風易俗。

  4.推動志願服務內涵式發展。深入推進學雷鋒志願服務制度化常態化建設,着力提升志願服務項目設計精細化、供需對接精准化、服務質量專業化水平。深化“互聯網+志願服務”工作模式,探索與各大新媒體平台網絡公益項目合作模式,積極培育凝聚互聯網志願力量。不斷提升社區志願服務體系能級,推動區和鄉鎮(街道)兩級志願服務中心提質增效,推進各級志願者協會、市志願者協會直屬志願服務總隊和市級志願者服務基地建設,完善志願者嘉許激勵辦法。加強對志願服務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大力弘揚具有上海特色的志願服務文化,使志願服務成爲展示上海城市文明形象的金名片。

  (叁)傳承城市曆史文脈,彰顯上海文化獨特魅力

  健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延續曆史文脈,挖掘文化底蘊,創新文化傳承手段,大力弘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以城市精神涵養提升城市品格,推動城市文化深耕厚植、成風化人,不斷增強人民群衆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1.大力弘揚紅色文化。發揮上海作爲中國共産黨誕生地優勢,以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爲契機,協同推進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的探索實踐。深入實施“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建成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建設建黨曆史資源高地、建黨精神研究高地、建黨故事傳播高地,推動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法治化、規範化。打造“黨的誕生地主題出版中心”,推動紅色題材文藝作品和出版物創作生産。構建完善紅色文化、革命傳統教育課程教材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強化主題引領,拓展宣傳陣地,豐富宣傳形式,形成一批立根鑄魂、凝心聚力的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品牌。

  專欄4實施“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

  將紅色文化傳承弘揚與學校教育、幹部教育、群衆教育等相結合,與城市精細化管理、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相結合,與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福祉改善、文化旅遊建設相結合,強化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注重落細落小落實,推動紅色文化傳播融入國民教育和市民生活。舉辦全國和市級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市民微電影節、百萬青少年紅色大尋訪、“圖說黨的誕生地的故事”公益廣告征集、紅色電影之旅等主題活動,建設上海紅色文化資源信息應用平台,每年出版《上海紅色文化地圖》,營造弘揚紅色文化的濃厚社會氛圍。把紅色文化傳承貫穿于啓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和黨性教育各領域,在每年新錄用公務員的初任培訓中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將我市紅色旅遊景區景點納入大中小學生研學旅遊參觀名錄。以紅色文化場館爲陣地,建立各級紅色文化傳播志願者團隊,組織展陳講解、故事講述、知識競賽等互動活動,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新抓手。依托上海旅遊節發布上海紅色旅遊線路,舉辦上海市紅色文化創意大賽,推動文化文物單位創意産品開發,加強對紅色文化創意産品的政策支持。

  2.彰顯海派文化特質。將城市曆史積澱與未來發展定位緊密結合,诠釋和豐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新時代內涵,推動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深入人心,轉化爲市民的思維方式、行爲規範、人文情懷和文化氣質,提振和彰顯奮進新征程、創造新奇迹的昂揚精氣神。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夯實創新發展的群衆基礎和社會基礎。挖掘重大曆史事件題材,整理上海名人資源,創新展示載體形式,着重反映現當代上海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取得的發展成就,扶持一批以展示上海曆史文化名人形象爲主題的文化節慶活動。加強地方志編纂和開發利用。

  3.傳承江南文化基因。健全江南文化保護體系,加強江南特色曆史風貌保護。建設全國江南文化研究高地,培育江南文化研究專業機構,推動江南文化研究學術成果應用轉化。深化區域合作,建好長叁角江南文化研究學術共同體,高水平開展江南文化學術研究交流。參與做好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等相關工作,推動江南水鄉古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做好青龍鎮遺址考古、保護和利用工作。

  4.保護曆史文化遺産。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完善文物安全管理機制,編制建築類不可移動文物分類保護導則,重點保護好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曆史建築和工業遺産等。支持技術研發創新,打造國際一流的文物保護修複研究基地,確保重點文物保護合格率達到100%、重大險情排除率達到100%。鼓勵發展合法民間文物收藏,深化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提升社會文物管理服務水平。

  5.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堅持走活態傳承、科技賦能、品牌塑造的非遺保護傳承之路,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進一步推進“非遺進校園”示範點建設,試點培育非遺傳承普及特色中小學校。推動上海大世界非遺內容建設,在全市培育一批“非遺在社區”示範點和示範項目。推動非遺合理利用,深化非遺旅遊觀光線路。發揮“我們的節日”品牌效應,豐富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的內涵和形式。

  (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多層次文化需求

  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功能更優化、服務品種更豐富、服務內容更精准、服務主體更多元、服務效能更顯著,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文化需求。

  1.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統籌全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繼續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和項目清單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放大重大品牌節展的惠民效應,鼓勵支持公益性文化單位提供多樣化免費或優惠的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向五大新城傾斜、向遠郊區傾斜、向特殊群體傾斜。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功能設置、運行管理、服務規範、隊伍建設、績效評估、技術保障等標准體系,通過標准化建設進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

  2.充分釋放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活力。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激發共建共治共享的動力。實施“全民美育行動”,鼓勵支持各類主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公共藝術教育,全面提升全民文化藝術素養。完善文化志願服務管理體系,推動文化志願服務常態化、規範化。廣泛開展群衆性文化活動,健全機制、搭建平台,充分調動文化能人、文化團隊和基層群衆積極性。積極設立市民廣泛參與的藝術節和音樂、體育比賽,鼓勵在公園綠地、廣場、景區景點、商場樓宇、交通站點、社區鄉村等舉辦文化創意市集、文化嘉年華等。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發展,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動力。

  3.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文化需求。統籌考慮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樣化文化需求,實現標准化、均等化和多樣化、個性化服務有機統一。運用市場機制,引導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推出豐富多樣、內容優質、效益雙贏的文化産品和服務,以源源不斷的文化發展成果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進一步促進全民閱讀工作,優化書香上海建設格局。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促進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交融創新,不斷豐富文化産品內容,優化文化服務品質,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五)優化城市文化設施空間布局,全方位營造城市人文氣息

  堅持統籌協調、功能錯位、優勢互補,建成一批市、區兩級重大文化設施項目,保護一批具有特色的曆史文化遺産,增加一批城市文化景觀,不斷優化城市文化設施和文化空間布局,打造更多城市文化地標,營造更加濃厚的城市文化氛圍。

  1.完善“一軸、一帶”文化設施布局。繼續打造東西“一軸”(城市文化中軸)、南北“一帶”(黃浦江文化創新帶),提升蘇州河沿岸地區文化功能,實現“東西延伸、南北推進”的文化設施空間格局。東西延伸朱家角—虹橋商務區—長風生態商務區—靜安寺—人民廣場—外灘—陸家嘴—花木地區—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浦東空港地區城市文化發展軸,向西延展至長叁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向東延展至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南北推進黃浦江文化創新帶,以寶山國際郵輪濱江文化帶—楊浦工業遺存科創文創區—北外灘海派文化傳承創新區—外灘曆史風貌區—世博及前後灘文化演藝集聚區—徐彙西岸藝術傳媒集聚區—闵行濱江科創時尚文旅區—奉賢濱江生態文化帶爲重點,打造以藝術、演藝、文創、旅遊、休閑爲重點,與黃浦江“世界會客廳”相匹配的文化創新發展帶。延續和強化蘇州河沿岸豐富多樣的文化風貌特質,多元活化利用曆史資源,強化各區段文化功能和特征形象,打造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地標。

  2.建設以重大文化設施爲載體的文化活力中心。完成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宛平劇院、上海越劇藝術演藝傳習中心、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上海文學博物館、上海天文館等標志性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改造。選址建設長江口二號古船博物館,研究建設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新宮等文化設施。統籌謀劃設施建設和後續運營,完善重大文化場館管理運營機制,提升內涵、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在全市形成市區聯動、形態多樣、內容各異的文化活力中心,建設形成靜安蘇河灣濱水藝術走廊、徐彙西岸沿江演藝劇場群、長甯愚園藝術生活街區、普陀蘇河之冠城市文化生活街區、虹口上實劇院、寶山上海長灘音樂廳、闵行上海考古體驗博物館(馬橋文化遺址公園)、人文松江活動中心、嘉定孔子文化體驗區、金山樂高主題樂園、青浦上海古文化走廊、奉賢九棵樹文化生態創新空間、崇明花博會時尚文化展示區等文化設施和文化空間布局。

  3.強化五大新城文化品牌建設。立足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彙五大新城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以文化品牌提升新城競爭力。挖掘新城獨特的文化基因,深化嘉定新城汽車文化品牌、青浦新城江南水鄉生態文化品牌、松江新城上海之根文化品牌、奉賢新城東方美谷文化品牌、南彙新城未來之城文化品牌建設,推動新城合理布局建設高水平文體設施。強化市、區協同,推動中心城區以藝術演藝、博物館館藏、公共文化、文旅活動等資源與新城共建合作聯動機制,支持市級博物館舉辦新城巡展,鼓勵市級國有文藝院團開展新城巡演,推動市級重要文化節展賽事活動在新城設立分展場、分會場。引導各新城強化特色文化品牌建設,支持新城打造“一城一品牌”文化和旅遊節慶活動,豐富文化活動內容,彰顯各具特色的新城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4.打造多元城市文化景觀。啓動實施一批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曆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改造、利用。加強對老城廂等曆史文化風貌區和石庫門、新式裏弄等上海特色曆史建築保護,注重整體規劃、成片成街坊保護,突出城鄉整體風貌和特色文化要素保護。深化“建築可閱讀”項目,擴大曆史保護建築、文物保護單位開放廣度深度。堅持保護與創新相結合,充分活化利用現有老廠房、老倉庫等工業遺産,因地制宜改造爲美術館、博物館、劇場、畫廊、書店、文化創意園區等文化地標設施,將“工業鏽帶”打造成爲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生活秀帶”,推動建設上海楊浦生活秀帶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鼓勵商業載體引入小型劇院、現場演出場館、畫廊等文化設施。

  5.激發城市公共空間文化活力。進一步提升現有文化場館、文化設施的使用效能。豐富夜間經濟文化內涵,鼓勵博物館、美術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夜間文化服務。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更新與提升計劃”,創造條件向公衆開放機關、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的文化設施。支持對公共空間實施文化“微更新”改造,在“一江一河”沿岸、社區園區、商圈街區和綠地公園廣場等植入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和休閑運動元素,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新空間。

  (六)推動文化創意産業創新發展,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競爭力

  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守正創新,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立足新發展格局,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重大項目,實施“文化+”“+文化”戰略,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産業中心。

  1.聚焦重點産業發展。以重點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引領文化創意産業全面發展,聚焦“兩中心、兩之都、兩高地”,推進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建設,打造亞洲演藝之都、全球電競之都,形成網絡文化産業高地、創意設計産業高地,力爭在電競領域形成世界級影響力。以城市數字化轉型爲契機,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構建創新驅動、結構完整、特色鮮明、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現代文化創意産業體系。推動動漫、遊戲、出版、綠色印刷、廣告、會展等細分領域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推進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形成社會文物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創新高地。

  專欄5建設“兩中心、兩之都、兩高地”

  推進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建設

  打造“1+3+X”影視産業發展格局,推動上海科技影都成爲影視後期制作能力、高科技制作能力突出的一流影視基地。依托長叁角G60科創走廊,形成影視領域先進制造和高新技術發展優勢,加強影視産業與科技領域深度融合,圍繞5G、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4K/8K超高清等關鍵技術,培育和發展新興影視業態。加快電影創意、拍攝、制作、技術、人才向上海集聚,煥發中國電影發祥地新活力。

  推進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建設

  繼續打造“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品牌,加快推進浦東外高橋、徐彙濱江藝術集聚區建設,支持藝術博覽會發展,積極引進國際知名藝術拍賣公司和藝術博覽會,爭取上海自貿試驗區開放政策試點,激發朵雲軒等本土藝術品交易品牌活力,大力發展藝術品電子商務,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爲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

  打造亞洲演藝之都

  用好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節展平台,實施“上海首演”“上海首展”“上海首秀”計劃,加強“演藝大世界”核心功能承載區建設。鼓勵商業綜合體引進創新演藝項目,支持和鼓勵社會資本新建、改建劇場和演藝新空間,做大做強各具特色的駐場品牌,鼓勵發展具有文化旅遊特色的演藝産品,加快形成演藝産業集聚效應,力爭到2025年實現年演出5萬場次的目標。

  打造全球電競之都

  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電競賽事場館,重點支持建設1-2個能夠承辦國際頂級電競賽事、具有全球標識度的標志性專業場館,做強全球電競大會、上海電競周等本土電競賽事品牌,支持國際頂級電競賽事落戶,促進電競比賽、交易、直播、培訓發展,加快品牌建設和衍生品市場開發,提升電競産業完整生態圈,力爭使電競産業成爲上海一張新名片。

  形成網絡文化産業高地

  着力扶持一批網絡文學、網絡遊戲、網絡視聽、網絡直播等領域優勢領軍企業,鼓勵全國知名網絡文化企業落戶並設立研發中心、實驗室、技術研究院等機構,進一步提升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産業基地服務能級和集聚效應,深化建設金沙江路互聯網影視産業集聚帶。加快網絡文學IP開發與授權,推動優質網絡文學作品向影視劇、遊戲、動漫、圖書等文化內容産業轉化,推動網絡文學走向世界。支持優秀健康原創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音樂、網絡演出、網絡表演等在滬制作發行。

  形成創意設計産業高地

深化推進上海設計之都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意設計産業高地。聚集創意設計産業資源,籌辦首屆世界設計之都大會,推出前沿設計創新大獎。推動市級設計中心創建,開展“上海設計100+”遴選。依托社會力量,建設創意設計關鍵技術重點實驗室、行業創新中心、産業鏈設計創新公共服務平台,構建各類主體廣泛參與的創意設計生態圈。

  2.推動産業跨界融合發展。建立文化跨界融合發展協調推進機制,促進文化創意産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協同發展。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重點加強文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力爭使文化創意産業成爲科技創新活躍、場景應用深入的産業領域之一。深化文化商業體育旅遊多元融合,推動“文商體旅+在線新經濟、虛擬現實場景體驗、生活消費”等模式創新,形成特色産業。推動傳統文化創意企業轉型發展,通過技術更新、模式轉換、業態升級,煥發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3.構建多層次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格局。實施文化創意産業領軍企業培育計劃,對列入計劃的領軍企業開展“一對一”專項服務,在主要細分行業各培育2-3家處于全國領先位置的“頭部”文化創意企業。支持“腰部”文化創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打造一批文化創意“小巨人”企業。支持小微文化創意企業發展,通過多元多樣活動,營造創新創業氛圍。進一步發揮上海市促進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財政扶持資金等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加大對中小微文化創意企業扶持力度。強化市級文化創意示範園區(樓宇、空間)標准建設,繼續推進文化創意園區管理運營向專業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推動全市文化創意産業各級各類行業組織健全機構、規範運作、豐富內涵、提升服務。力爭形成“頭部”企業帶動、“腰部”企業支撐、小微企業創新,活力迸發、內生互補的文化創意産業創新發展生態。

  4.提升版權産業服務能力。圍繞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等國家戰略部署,支持浦東新區建設國家版權創新發展基地,推動上海自貿試驗區版權服務中心開展版權服務創新,探索版權工作賦能浦東新區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新路徑。支持上海國家音樂産業基地長叁角音樂版權服務平台建設。促進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建立健全文化創意産品開發授權機制。加快上海版權工作站在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布局,推動版權戰略更好地融入文化創新和産業發展。重點培育一批創意設計、影視制作、網絡出版、演藝娛樂等領域的國家級、市級版權示範單位、園區(基地)。

  5.優化産業發展營商環境。對文化創意領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探索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完善行政管理容錯機制,優化文化創意領域發展環境。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文化創意領域減稅降費政策。健全“補、貸、投、保、擔”聯動機制,推動在全市設立文化創意金融服務工作站,鼓勵有條件的各類資本創設文化創意産業投資基金,推動文化創意領域擔保、小貸公司建立快速服務機制,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文化創意産業創新金融服務。激發創新活力、保護創新成果,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提升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知識産權意識。

  (七)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城市文化國際影響力

  以實施國家戰略爲牽引,充分發揮國際化發展優勢,深化文化交流中心建設,增強文化要素資源配置能力,提高文化開放水平,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1.提升區域文化資源配置能力。以長叁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爲契機,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主動對接、積極協同、率先作爲、互利共享,建立健全文化領域一體化推進機制,高效整合區域內文化要素資源。主動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打通文化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提升文化産品供給與國內外市場需求的適配性。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打造富含文化特色和旅遊功能的國際商務區、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區。

  專欄6全方位推動長叁角文化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進一步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拓展長叁角文化領域合作的深度廣度,聯動長叁角文化資源互通共享。深化長叁角全國文明城市(區)創建、企業文化建設、志願服務、學校少年宮合作機制,提升全區域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深化長叁角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合作機制,強化高效協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逐步實現城市閱讀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訓一體化。強化長叁角文藝發展聯盟和文學發展聯盟功能,加強國有文藝院團和演藝集團跨區域合作,推動成熟演藝場館營運經驗在區域內推廣複制。強化産業協同發展,發揮長叁角文化産業投資基金作用,用好中國文化産業投資母基金。圍繞紅色文化、江南文化等主題,開發一系列跨省市的中短程旅遊線路和新産品,在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率先實現“同城待遇”。支持長叁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文旅融合發展,建設長叁角生態旅遊示範區和江南水鄉古鎮生態文化旅遊圈。

  2.提高對外文化開放合作水平。把握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重要機遇,試點推動文物藝術品等文化領域更高水平有序開放,爭取更多國家重點文化建設項目、重大文化改革舉措在浦東先行先試,吸引跨國文化公司總部落戶。以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制度創新爲契機,推進文化國際交流合作和旅遊擴大開放。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推動國內外文化産品、文化資本、文化人才等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強化文化領域國際化服務能力,提高國際文化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徐彙)、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服務能級,力爭建設新一批國家級文化貿易基地、市級文化貿易示範基地。培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支持我市文化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更好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努力打造文化橋頭堡,在文化設施、非遺保護、文化旅遊等領域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合作交流,進一步豐富文化交流合作內容。

  3.提升文化節展賽事國際影響力。形成多領域、多維度、多層級重要品牌節展賽事活動“主場外交”矩陣,更好向世界傳遞“上海聲音”。大力提升我市國家級展會能級和水平,辦好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電視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旅遊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等重大文化節慶活動和F1中國大獎賽、上海ATP1000網球大師賽、上海馬拉松、世界賽艇錦標賽、亞足聯亞洲杯、世界摩托車越野錦標賽(MXGP)中國上海站等重大賽事活動,創新運營機制、提高運營水平、擴大國際影響,力爭形成一批具有風向標作用的全球標杆性活動。繼續辦好重要文化展覽展示活動,推動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上海書展、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上海時裝周、上海國際廣告節、上海科技節等提升成果展示和交易服務功能。引進培育更多與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頂級節展賽事活動,支持海內外優秀文化産品和服務在上海首發、首演、首映、首展,探索在音樂、戲劇等領域引進世界頂級賽事或在上海設立獎項,繼續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海節事、展會自主品牌。

  4.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以上海實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觀,構建針對性強、富有成效的國際傳播工作機制,提升上海國際傳播能級和國際影響力。充分挖掘和用好各類民間資源,鼓勵和支持各類民間主體參與對外傳播。建好外宣全媒體矩陣,加大聚合傳播力度。利用好部市共建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平台,開展有影響力的文旅對外交流和宣傳推廣活動。發揮“感知上海”平台作用,引導外媒更加客觀公正地報道中國及上海發展。大力推動全市“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推介優秀中華文化、上海文化品牌。更好提煉體現獨特內涵的上海城市形象視覺符號體系,支持鼓勵全市各方面使用上海城市形象對外推廣標識、標語。實施精准傳播工程,開展“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廣活動。建設上海城市形象資源共享平台,展示上海城市形象IP。推進“城市背景板”工程,通過重大國際賽事、會展、節慶、論壇等平台,推動上海城市形象立體傳播。用好“歡樂春節”“世界城市日”等國家及我市重要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平台,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和美譽度。

  (八)聚焦數字城市建設,推動城市文化數字化轉型升級

  把握數字化發展先機,整體推進城市文化數字化建設,加快重點領域融入數字化進程,完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動文化創意産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以數字生活新風尚促進文化消費升級,加快文化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與城市數字化轉型相匹配的文化發展新格局。

  1.深化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數字賦能專項行動,將現代數字技術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度構建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重點工程建設,高效建好“文化上海雲”一站式數字化服務平台。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更新計劃”,打造“有聲圖書館”等智慧服務新空間。推動全市文化場館逐步實現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和智慧展示,完善圖書館館藏資源線上閱讀功能,強化移動數字閱讀服務。打通各級公共文化數字平台,打造數字公共文化資源庫群,完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精准供給體系。

  2.提高文化創意産業數字創造力。實施文化創意産業數字化戰略,以數字新動能主導産業發展,提高文化創意産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數字內容産業發展,聚焦影視、演藝、藝術品等傳統領域實施産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電競遊戲、直播經濟、網絡文學、在線旅遊、數字文博等數字文化領域發展,打造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數字文化品牌。推動國際數字廣告之都建設,加快形成數字廣告服務和技術的上海標准。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在文化創意産業的集成應用和創新。推動數字文化企業參與虛擬現實、交互娛樂、智慧旅遊等新興領域産品、技術和服務標准研究制定,率先形成一批數字文化産業標准體系。

  3.提升數字文化消費水平。深化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推動數字文化消費新業態發展。發揮在線平台整合引領作用,鼓勵數字訂閱、內容付費、高端定制等文化消費新模式探索發展。引導和培育“網絡體驗+消費”新模式,加快文化消費線上線下互相融合,推動線上平台開展在線文化內容觀賞體驗消費,聯動線下文商旅業態,提升文化消費服務內容。推動文化創意企業提升優勢産品線上營銷、全網推廣能力。做大數字文化重點領域跨境貿易規模,加快數字文化服務品牌“走出去”步伐。加強數字文化信息服務供給,強化文化消費大數據分析運用,促進供需調配和精准對接。

  4.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上海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打造文化內容和數據生産、交換、傳播、消費等全産業鏈生態系統。實施“智慧廣電”戰略,推進廣電5G網絡規模部署與有線電視網絡整合提升。夯實上海數智文旅信息基礎設施,深化上海市智慧景區管理平台建設,逐步建立景區、文旅場館的智能物聯網絡。推動APP、小程序等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文化領域數字經濟生産要素。主動對接新基建,鼓勵文化企業參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字文化領域發展水平。加強區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強化“新聞+政務+服務”功能,科學構建區級融媒體中心傳播力、影響力評價體系,到2025年各區融媒體中心全媒體傳播矩陣基本實現本區域常住人口全覆蓋。

  專欄7推動上海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

  統籌推進上海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形成文化大數據生産制作消費産業鏈,實現文化大數據産業在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好基礎。完成上海本地文化遺産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建設,推進數據標准建立。建設上海市級文化雲平台和連接至上海各文化機構、文化體驗園(館)等場所的市級文化專網。打造文化內容和數據生産、交換、傳播、消費等全産業鏈生態系統。

  (九)深化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建設,提升文化大都市吸引力

  圍繞建設“高品質的世界著名旅遊城市”目標,打響上海旅遊品牌,城旅一體、主客共享構建全域旅遊發展“高原”,以引領性重大項目、名片性重大活動、功能性重大平台構築旅遊發展“高峰”,以全力增加旅遊總收入實現旅遊貢獻“倍增”。

  1.提升市民遊客獲得感。提升旅遊供給品質,引導供給、創造需求,推出更多首演、首秀、首展、首創旅遊新品。打造都市旅遊目的地主題精品,建設國際和民族品牌雲集的旅遊時尚消費區、動靜相宜的康養旅遊度假區、寓教于樂的科技研學旅遊區、文化特色鮮明的村鎮休閑區、品質服務與優質生態相得益彰的濱水遊憩區、底蘊深厚的夜上海體驗區。依托城市公共服務資源,推動建設更加智能的旅遊信息服務體系、更加便捷的旅遊交通體系、更加完善的旅遊安全保障體系、更加親和的旅遊便民惠民體系。強化城市旅遊交通、導覽、服務末梢功能,搭建志願講解服務、文明旅遊宣傳、旅遊建議征詢和旅遊就業創業平台。

  2.深化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構建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優勢,深入推進文化與旅遊空間融合、業態融合、服務融合。打造“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旅遊集群,持續建設好上海市中國共産黨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5A級旅遊景區,建設中國紅色旅遊地標,提升紅色文化創意産品開發水平。打造以“建築可閱讀”爲標志的海派文化旅遊集群,全面開啓“建築可閱讀”數字化轉型新時代,增加沉浸式體驗等新型展陳手段,活化文化遺産,深化內容創新,開發展現國際大都市魅力的海派文旅IP。打造以水鄉古鎮爲核心的江南文化旅遊集群,依托傳統民居建築、特色風貌街巷、江南古典園林以及水系、河道,建設江南文化生活美學旅遊體驗區。打造充滿動感的品牌節展賽會旅遊集群,整合文化、體育、旅遊節展賽會和中國傳統節慶活動資源,激發公共空間旅遊活力,營造濃郁城市旅遊氛圍。建設充滿活力的演藝創意文化旅遊集群,依托現有演藝場所和演出空間,設計推出品牌化演藝産品,引進培育更多旅遊駐場秀,培育旅遊演藝集聚區。依托科技賦能,打造一批“在線城市會客廳”,策劃雲上文化旅遊節展賽會。

  3.優化城市旅遊新空間。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推動中心城區打造都市旅遊高品質全域型核心引領區,文旅賦能新城打造都市旅遊目的地新節點,借力南北轉型培育沿江沿灣旅遊發展新動能,多旅融合促進崇明打造國際生態文化示範區和生態休閑旅遊度假島。聚力打造黃浦江“世界會客廳”,建設蘇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閑帶”。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文旅消費中心節點地位。打造若幹個千萬級流量旅遊入口,建設好金山濱海、臨港滴水湖、吳淞郵輪旅遊度假區,完善東平、澱山湖等旅遊度假區功能。做實家門口服務,爲市民遊客打造品質化“微旅遊”空間體系、便捷化“微服務”惠民體系、志願型“微平台”參與體系,以“微旅遊、慢生活”爲主題,依托社區生活圈、商務街區、公共文化設施等,培育一批市民“家門口好去處”。

  4.強化旅遊樞紐門戶功能。建設國際旅遊重要門戶,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旅遊交流合作,積極拓展和延伸“一帶一路”郵輪航線,支持旅遊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設立旅遊分部、跨境平台。完善語言、支付、信息、設施等“旅遊無障礙”服務體系,借助機場、碼頭、車站和在線旅遊平台,全面提升城市旅遊“第一印象”。建設國內旅遊集散樞紐,建立跨區域旅遊發展聯盟,構建服務全國旅遊咨詢服務平台,依托交通網絡推出高鐵遊線、航空遊線、房車遊線、自駕遊線等多種旅遊線路,打造輻射全國的旅遊精品線路。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郵輪母港,打造全球郵輪企業總部基地,完善金融、保險、免稅購物等郵輪旅遊配套服務,支持郵輪企業拓展國際航線、豐富郵輪航線産品。

  (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重要理念,提升城市文化治理能力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重要理念,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政府文化機構職能轉變,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提高文化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動形成新時代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文化治理新格局。

  1.提升文化行政服務能力。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精簡優化文化行政審批制度,加快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深入推進文化行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完善紅名單、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提高文化市場監管信息化水平,依托事中事後監管綜合平台,形成以分類監管爲特色、服務與監管相結合的閉環監管工作機制,強化文化治理“一網統管”能力。探索將文化營商環境社會評價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做深做實“店小二”服務。

  2.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手段相結合,網信、公安、通信管理、新聞出版、文化旅遊、市場監管等多部門聯動協調、高效處置的網絡治理格局,實現多主體、多手段、多部門協同治網總目標。強化線上線下聯動,落實互聯網屬地化管理責任。落實互聯網信息服務分類管理,督促企業、媒體、個人切實履行網絡社會責任,大興文明辦網之風,推進互聯網企業黨建和網絡社會組織建設。建立網絡誠信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發揮網絡舉報監督作用,嚴厲打擊網絡違法違規行爲。加強網絡宣傳陣地建設,引導網絡傳播新形式,提升網上正面發聲水平,培育發揚積極向上網絡文化,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3.提高文化治理法治化水平。建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維護文化市場秩序的文化市場執法體系。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實現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文化執法隊伍。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嚴厲打擊各種非法有害出版物。探索建立有利于提高國有公共文化機構運行效益的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監督制度。

  4.推動多元社會主體協同治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形成政府、社會和公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治理格局,實現科學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發揮文化類社會組織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行業發展、豐富群衆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成立文化類社會組織。完善文化類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的准入、培育、監管等制度,激發文化類社會組織的內在活力和發展動力。鼓勵群衆依法組建基層文化團隊,引導基層群衆文化團隊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充分動員社會力量更深層次參與城市文化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文化建設工作格局。統籌安排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優先支持涉及廣大人民群衆切身利益的文化項目,積極支持基層文化建設。加強部門協同,有效落實支持文化建設的投入保障、規劃布局、財稅扶持、人才服務、金融配套、科技支撐等重點任務,確保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二)加強合作聯動。深化部市合作機制,支持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國家級文化産業園區、國家級重大文化項目建設,爭取文化改革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試。加強市、區聯動,市級層面把握好全市文化建設的主導方向,加強宏觀資源配置、空間規劃布局、政策環境優化和基礎條件配備;區級層面按照全市戰略目標和總體規劃部署,結合本區實際,做好國家、市級重大文化項目和文化建設任務的落地和配套,推動區級文化事業産業科學規劃、錯位競爭、繁榮發展。

  (叁)加強法治保障。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大力推進上海文化法治建設,逐步建立更加完備的地方文化立法體系,完善全民閱讀、公益廣告等公共文化領域立法,保障博物館、美術館、出版物發行、文物保護等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健全文化産業相關政策法規,促進文化産品生産、交易、傳播和國際市場開拓。規範網絡文化發展、網絡信息安全保障、網絡社會管理的相關制度。制定我市研學旅遊服務規範要求等新業態服務標准,規範相關産業發展。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適應新時代文化發展需求,樹立與時俱進、兼容並蓄的人才觀和引才觀。結合國家及我市重點人才項目及引才計劃,選拔集聚一批理論、新聞、出版、文藝、文化創意領域高層次文化人才,加快形成人才高峰效應。完善人才褒獎制度,辦好各類優秀文化人才評選表彰,樹立城市文化人才標杆。加大青年人才培育力度,深入實施“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文教結合工程”“新聞人才千人計劃”等,組織開展出版新人、社科新人評選,從各領域選拔一批專業能力強、發展潛力好的青年人才重點扶持、跟蹤培養。優化職稱評審、技能認定等人才評價機制,注重品德、能力、業績、貢獻、市場認可的綜合考評,爲人才引進、培養、資助、使用提供標准。做好文化人才聯系服務,加強對文化新組織、新領域、新業態人才的團結引領。加大幹部人才培訓力度,組織實施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專題培訓。探索創新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制度機制,夯實基層文化人才基礎。加強滿足國際化需求的文化領域專業人才、團隊建設。

  附件:上海市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十四五”主要指標

本文選編自“上海市政府官網”;智通財經編輯:徐文強。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