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上海12月21日 - 中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儘管中國債券市場發展很快,但與美國等發達市場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中國債市及信貸資產證券化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同時債市發展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包括經濟下行背景下,微觀主體的信用風險會逐步顯性化等。
他周末在2015中國債券論壇上指出,近年來中國債券市場取得長足發展,從債券市場規模角度看,截至2015年11月末,債券市場餘額達到46.4萬億元人民幣,位居全球第三。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餘額達13.9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位。
而從債券市場格局的角度看,目前,中國債券市場已形成以銀行間場外市場為主,交易所市場為輔,分工互補的債券市場體系,並具有了多元化的投資者結構,多樣性的債券產品,以及較為完善的市場基礎設施。
他談到,目前債券市場已成為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主要平台,活躍的債券回購交易是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渠道;同時,債券市場的發展也與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金融改革開放舉措相互呼應、相互促進。
潘功勝並表示,發展直接融資,打造一個富有深度和廣度的金融市場體系是十三五時期金融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應看到,儘管中國債市發展很快,但與美國等發達市場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如2014年中國債券餘額與GDP之比為57%,而美國約為220%,日本大概是260%,中國債市總規模大體是美國債券市場規模的1/7,是日本債券市場規模的2/3。
再以債券市場中的重要品種--信貸資產證券化為例,截至今年11月底,中國的人民幣貸款93萬億元,信貸資產證券化餘額約4,600億元,僅相當於貸款餘額不到0.5%,占整個債券市場餘額也不到1%。而截至2015年6月底,美國的資產證券化餘額是10萬億美元,占債券市場餘額近26%。
**債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潘功勝並談到,與此同時,中國債券市場發展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經濟下行背景下,微觀主體的信用風險會逐步顯性化;隱性擔保、剛性兌付導致的價格扭曲現象仍然存在;監管的有效協調不夠,影響對市場整體風險的判斷和把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斷加快,但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需要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有效監管。
他認為,應對這些機遇與挑戰,需要以問題為導向,針對潛在的問題和制度障礙,注重頂層設計與統籌安排,進一步推動債券市場發展改革。
一是保持債券市場體系總體格局穩定,繼續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健全債券市場合格投資者制度,以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為基礎,加強債券市場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提高債券市場的覆蓋面和包容性;優化完善財稅支持等相關配套政策,吸引和推動長期資金入市;改進債券市場運行機制,提高市場流動性,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二是強化風險防控,健全市場約束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債券市場更加高效、公平、規範。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消除信用市場定價扭曲。健全規範化、法制化的信用風險處置機制,做好信用風險事件處置工作,維護投資人合法權益。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對債券市場槓桿操作進行監測和統一管理。
規範信用評級,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強化發行人及相關中介機構在存續期內的持續信息披露及風險監測職責,進一步提高市場透明度。
三是進一步加強監管協調,推進債券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和法制建設。推廣和完善債券發行自律管理註冊制,發揮監管協調機製作用,進一步降低並消除行政管制,統籌協調債券發行管理規則和制度安排,同時推動相關法律修訂,形成集中統一、監管有效的債券市場執法機制。
四是積極穩妥推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完善境外機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有關制度,進一步提高發行管理的透明度。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推動境內機構到境外發債更加便利化。根據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進一步擴大境外機構投資者範圍,引入更多中長期投資者。
明確與完善涉及對外開放的會計、審計、稅收等制度安排。完善對外開放中債券市場基礎設施的整體布局,做好境內外市場體系和制度的銜接,提升跨境投資的便利化水平。
五是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監管的統籌協調。根據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階段特徵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借鑒國際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基本原則,基於中國國情和實踐經驗,建立完善相關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消除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可能存在的扭曲和風險。(完)
(發稿 張曉翀/邊競;審校 張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