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40%折扣優惠
最新!💥 獲取ProPicks查看哪些策略擊敗標普500指數1,183% 領取40%折扣優惠

投資故事 | 我的2021:贏了投機,輸了投資

發布 2022-1-6 上午08:22
更新 2023-7-9 下午06:32

轉眼又一年,感覺除了年齡虛增了一歲,並沒發生太多變化。哦不,我的股票帳戶還縮水了。

截止至12月21日。我的投資收益是:A-5%,港股-25%。這裡要說明的是,港股通的標的盈虧都算進A股裡了。

其實A股的浮虧基本上也就是集中在格力上,剩餘的就是港股通標的(融創系)。雖然看似才5%,實際上是深套。反之港股雖然是-25%,但基本上是吊死在騰訊這棵樹上,相對來說更淡定。

想想今年如果不是因為誤打正著買了“ST捨得”,和中了幾個新股的話,A股的淨值就更難看了,說到新股,港股今年的打新基本上顆粒無收,沒中的暴漲,中的就破發……過去憑運氣賺的錢,今年憑實力輸回去了。

從資料上看,已經傷到肉了,我自評KPI的話就是C,基本合格而已。一整年來,我並沒有抓住太多結構性的機會,盈利來自於超短線投機,而這些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的。

很多以前固化下來,近似於常識的東西在這一年都塌方了,曾經以為靠著的是實體牆,後來才發現是危牆,這讓站在旁邊的我很受傷。

幾個讓我很受傷的行業

1. 房地產。以前大家都以為“房住不炒”是喊口號,都以為很難堅決貫徹到底,但這一整年下來,大家也看到了,房地產行業沒有團滅,但信心幾乎是丟失殆盡,這個行業沒了信心就等於沒有了資金來源,也就等同於被判了死刑,哪怕罪不至死。

所以我們看到部分激進的頭部企業出現風險,直接拖垮了後排的兄弟們。而經營穩健的友商,也被迫提前開始囤現金抵抗風險,然後就連鎖反應到了地方政府和購房者,感覺在這條產業鏈上,大家都成了輸家。

從投資角度來說,我是從第一季度就開始建倉地產股,並且因為我個人的判斷失誤,第三季度就把這個板塊的倉位加上去了,隨後確信行業沒根本性問題,不願意錯過這趟隨時起動的火車,導致淨值被拖累。

2. 互聯網行業。這算是國內為數不多能夠在國際上抗衡的行業了。大家也習慣了他們的高增長和隱形豁免權。但是在“共同富裕”“反壟斷”的政策下,這些巨頭們賺太多錢就變相壓榨了整個社會,於是逐一來捶打。

我要聲明的是,我不反對那些政策,甚至於我認為這些政策的出臺是遲早的,參照發達國家歷史的話,我只是沒有想到來的那麼快,傷害那麼大。

這個領域我相對克制,我一直對垂直性的互聯網公司心有餘悸,更看好平臺型公司,比如美團 (OTC:MPNGY)和騰訊控股 (HK:0700),但實際上這兩個公司今年也是近似於腰斬,順帶成為了拖累恒指的幫兇。我覺得現階段的騰訊不貴,也堅定看好美團的萬億市值,但禁不住大盤這樣的玩法,也是在這一刻,我又體會到“兵敗如山倒”的無奈,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股災”那年。

3. 教培。相對於前兩者來說,教培對我的打擊並不大,更多的是體驗到了強監管要求下的政策壓力,我之前一直認為教培就是剛需行業,甚至是可以排在衣食住行之前的剛需。

我相信大多數為人父母的可以接受穿非名牌衣服,吃不是山珍海味,租房住,出門乘坐公共交通,但無法接受孩子失敗在起跑線上,這固然有教培行業多年來灌輸的焦慮因素。更現實的問題是,我們現階段的優質教育資源確實無法滿足廣大家長們的需求,而優質教育資源,又直接和將來的就業是否滿意掛鉤,於是,由不得當家長的對教培行業視而不見。“你來,我們培養你的孩子;你不來,我們培養你孩子的同學”。這話道出了很多家長的辛酸和無奈。作為家長,我鄙視這種做法,但行動上我也不由自主向他們靠攏,一線城市生存的我們對競爭有著更為直觀的感受。

反映到資本市場上,大家從未擔心過教培行業會變成夕陽行業,大家只關注明年能進入多少城市,開多少門店,招多少生源。直至監管政策出來,一夜之間發現行業沒有迎來夕陽,而是面臨團滅了。

順帶打擊的是分眾傳媒,以前大把教培企業排著隊來,現在全消失了。大家每天等電梯看看廣告就知道分眾傳媒有多寂寞。

4. 家電。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行業受傷是因為他們本身是房地產的下游,難免受到地產銷售資料的影響。而具體到我重倉的格力電器 (SZ:000651),一整年我都在重複著抄底的動作,從比大股東持有成本價略高開始,抄到同一起跑線,再到最後抄了大股東的底。正應了那句老話“越抄越低”、“地板下面還有十八層”。

大家都知道這兩年多的格力過的不好,雖然不至於倒閉,但卻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可以說,格力也是目前最落魄的白馬股了。我之前提過,買他是出於博他困境反轉,而不是考慮長期持有的邏輯。說困境是因為格力電器現在除了空調以外,拿不出任何一個產品能重新煥發出市場對格力的重視,僅靠空調,顯然難以讓業績為王的資本市場滿意,甚至都無法讓現在以賺錢為目的的大股東滿意了。但它比以往那些困境反轉的公司要幸福,起碼主營業務還算穩定。空調業務雖然說國內越來越接近天花板,畢竟還有置換的需求在,而且還有出口市場和商用機市場可以發揮,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反轉理論上來說更容易;但弊端就在於主營業務上,格力電器沒有破罐子破摔的勇氣。我不相信大股東更擅長製造空調,我只希望大股東能夠複製在百麗上的案例,從調整人事入手,順便搞搞分拆上市等,把內部有潛力的板塊通過分拆充分釋放出來,這一點是張磊的強項。

現在來看,距離換屆更近了。我今年的堅守很快就能有結果。如果董總留著並繼續掌握大權,我們很難看到有根本改善,就真的只能把格力當做現金奶牛看;如果董事會大換血,或者來了實質性的掌權者,那麼格力的王者歸來或許只是時間問題,起碼市值上我相信是可以的。

至於說不分紅或者降低分紅比例,我覺得可能性很小吧。這點大股東和董總的意志是一致的。

2今年的教訓

1. 交易紀律沒有嚴格遵守

這裡其實分兩部分,第一是之前持有一些白馬股的浮動倉位,但在波動大的時候執行破線就走的策略不夠堅決,雖然不會虧本,但是確實影響了利潤的落袋為安。比如浮盈40%可能就變成了浮盈20%,後續還是得堅決把浮動倉位和底倉嚴格區分開,做到浮動倉位到了止盈止損線就走,底倉則是天荒地老、矢志不渝。

另一部分則是沒有底倉的,碰到暴跌,因為“屁股決定立場”的心態,不是堅決止損,反而採取了大家都很習慣的補倉。典型的就是融創系和格力。

2. 沒有按照交易計畫來

Q2時,我提過希望布點一些面向未來的細分賽道,哪怕眼前的她還不夠性感。“女大十八變”,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我現在要找的是將來的美女,提前買了當童養媳;而不是一直關注著,等真的成了美女了再來跟全世界的人一起高價投標。為此,我看了風電等行業,但終究因為種種原因,我並沒有踏出第一步。雖然說今年來看,就算踏出了也沒實質性的好處,但沒有按計劃來已經是我的錯了。

3今年躲過的

1. 首當其衝的就是恒大了。上半年的恒大還是當紅炸子雞,不斷的有利好,市值穩定,分紅很多,再加上頭部房企的光環。說實話,我動心過,就沖那股息率。但最後還是忍住了,我對跨界多元化天生就不信任,尤其是跨幾個界,並且都是大投資的行業,這意味著一旦主營業務營收不行了,那些高投入的副業統統難以維繫。

對於房地產這種行業,太激進不是什麼好事,雖然規模上的很快,但灰犀牛可能也在不遠處慢慢的走來。我要找的是馬拉松選手,而不是短跑冠軍。我寧願跑的慢,也不願意後勁不足。大家學生時代體育課都跑過1000米,應該印象很深刻了。我自己的經驗就是慢慢跑,跑完全程很輕鬆,但如果一開始就百米衝刺的話,大概率是跑了500米就開始喘不過氣了。現在來看,我慶倖躲過了這個大“地雷”。

2. 接著就是海底撈,他們的服務無需質疑,但客觀來說,除了服務也並沒有太多令人稱道的了。我曾經想建倉,當現金奶牛看待。但後來看到他們的大手筆開店,進入三四線乃至更低線城市後,我就果斷放棄了。低線城市幾乎就是這類高客單價產品的墳墓,因為複購率低,放在餐飲行業的話,就很難保證翻台率。如果沒有這個保障的話,進入低線城市基本上就是血本無歸。

後來的走勢驗證了這一切。我沒從海底撈身上賺過錢,但我成功繞開了這個“雷”。投資的世界裡,避免損失跟力爭收益其實一樣重要。

4給新人幾點建議

1. 書中自有黃金屋,會中自有顏如玉

“書”指的是財報。我從小愛讀書,所以在不同年度,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財報裡翻出我要的資料,和驗證邏輯的變數,然後橫向、縱向對比,對我來說是很快樂的事,更何況財報到處都散發出人民幣的味道。

有點需要說明的是,企業的經營是動態的,而財報的空檔期間,企業總會發生一些事,有些是利好有些是利空,不管上市公司管理層怎麼說,到最後都得體現在財報上。舉個例子,特斯拉前陣子召回涉及拓普集團,按管理層和賣方機構說法是影響不大,是否如此今年財報不一定體現的出來,但往後觀察幾個季度,一切都會暴露在陽光之下。

再說到“會中”,這個指的是電話會議,“顏如玉”就是會議秘書了,那動聽的聲音……我今年跟去年一個很大的不同是,今年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聽賣方組織的上市公司管理層路演的電話會議,或者就某個熱門賽道,請協力廠商專家來做的交流上。很多人覺得這是研報的同質化,實際上還是有區別的。

研報更多的時候受限制於篇幅,不可能聊的太多,而且是站在賣方的角度寫的,很多時候我覺得他們的邏輯更像是自己在意淫。猜對了,大家覺得厲害,猜錯了也沒關係,反正每天都那麼多分析師猜錯。我一般是這麼來區分的,當我想深入瞭解一個行業時,我會去找深度研報來看,主要就是為了宏觀上瞭解這個行業。除了六位數代碼,你總得知道點啥才放心的投資吧。

但在電話會議上,更多的時候是針對財報出來後的情況介紹,以及針對一些當前公司或者行業的熱點問題,管理層所做的闡述。限於合規和立場,管理層當然不可能說的很明白,但實際上很多情況也是暗示出來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理解和交易決策的問題。

電話會議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看管理層的能力,一般出來路演的會是董秘、IR負責人,如果遇到一些重要的情況,很多董事長也會擼起袖子親自出馬,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管理層的機會,雖然不是面對面,但從言談上,可以感受出管理層是否專業,對公司是否瞭解,是否在敷衍投資者。

好的管理層不一定能夠搞出一個好公司,但壞的管理層一定不行。總的來說,如果一個董秘回答問題顧左右而言他,或者回答的停停頓頓,我不敢說他不行,但起碼不瞭解自己公司。

還有就是聽其他投資者的提問,看看別人是否關注到了自己沒關注的問題,這點很關鍵。很多時候我們傾向於把一切往好的方向想,偶爾碰到一些疑問可能就過去了,沒准碰巧被其他人問到,剛好也可以來管理層怎麼說明這事。

2. 不同市場的投資避免出現聯動性

通俗點說,不建議把港股投資當做A股的翻版,同理,我也不會把美股的投資變成港股的翻版。在港、美股,我更願意買的是稀缺性,也就是A股沒有,或者說不夠優秀的。比如曾經的教育板塊、物業板塊、一些公認的互聯網巨頭。哪怕貴一點都可以接受。這樣的好處自然就是避免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寶貴的外匯要用到刀刃上。

3. 把投資局限在能力圈之內

這其實是老生常談了,但大家在資本市場待久了,慢慢就忘了這個最根本的原則。對於一個非985、211畢業的我,很清楚自己無法跟這個市場上的聰明人對抗,只能盡可能聚焦在自己相對熟悉的範圍之內。對於不懂的,我不碰就好,哪怕那裡漲到天際,我也時刻自我安慰,那不是屬於我能賺的錢。比如農林牧漁,這個大行業裡我只有一個牧原股份,其他一概不理,包括曾經貴為創業板一哥的溫氏股份。比如化工行業,我聽說萬華化學是龍頭,且在國際上有一定的競爭力,但也僅此而已,我不會去買他,因為我不懂。再比如鋼鐵,我也知道寶鋼是最優秀的,但也僅此而已,比如煤炭,我只知道中國神華很不錯,但也僅僅是從高分紅的角度,所以他對我來說也就是門票股的價值,就像之前說的板凳末端球員一樣,可能偶爾有幾個晚上手感熱的發燙砍下兩雙、三雙,但我不可能指望他衝鋒陷陣一個賽季……實際上對於這類公司的長期競爭格局,我並沒有把握。

總之,對於一無所知的行業,我直接忽略,連門票股我都不會考慮配置的。對於部分行業略懂皮毛,我帶著建觀察倉和賭博的心態輕度參與。

4. 估值要建立在常識和合理的前提下

有句話說的好,估值就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體,我個人覺得沒准還得加上哲學。傳統的經濟學科裡,有一些關於估值的計算公式,不同的行業適應不同的方法來評估,當然,業務越簡單的公司肯定越容易評估,也越準確。

首先要搞明白的一點是,不管哪種方法,估值都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假設的前提條件越多,假設的資料偏樂觀或者偏悲觀,最後的估值結果都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當然,剛才也說了,估值本來也沒標準答案,沒有人能準確的估算出一個企業的價值,哪怕是企業自身的大股東。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雖然估值很難算到精確,但不代表可以完全忽略估值,就跟我們去市場買菜一樣,我們不知道賣菜人的成本,但是一斤白菜賣50元的話,應該也沒人會接受。所以估值實際上還是有一個大致合理的區間。

而對大多數行業來說,算市盈率這種辦法就是回歸生意的本質,如果一個公司算出來市盈率高的離譜,如果現在有機會讓你入股這個公司,你真的願意嗎?其實投資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只是很多人從來沒有意識到股票背後代表著相對應的股權,僅僅是單純當做投資工具。

這點我還是很相信阿段的話,買股票其實就是給你一個機會,讓你以一個你能接受的價格入股,和大股東一起做生意。如果這樣你覺得貴,憑什麼換成電子憑證的股票,放到了資本市場後,你就會變得很大膽,覺得它便宜呢?所以,企業說的天花亂墜都好,計算估值最後都要回歸常識和合理。

對於小白來說,如果要快速瞭解一家公司的估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賣方研報裡的估值部分,雖然研報裡,這部分最沒價值,但是對菜鳥來說,這部分最現實,把幾份甚至十份左右研報的估值算個平均數,也就大概知道了市場對這個公司的估值,不能說這種辦法百試百靈,但確實是更接近真相,起碼好過自己看K線圖或者憑空想出來的結果。

5. 謹慎追概念股

所有的新興賽道最初都是來自於一個概念,區別在於有些概念永遠只是概念,而有些最後卻誕生了千億市值的公司。追概念之前先想好這是一時的風口還是真的發現了新賽道。其實真正值得追的公司一直沒變,就是最初那幾個扛把子。所以他們到最後雪崩時,這些標的也是最堅挺的。如果有錯殺,那等於是開啟了2次賺錢的機會。對大多數散戶來說,追概念股都是高風險的活,不建議重倉參與。要知道,趨勢向上時,不斷追高無非就是賺少點,但反過來趨勢向下時,不斷加倉抄底就是肉包子打狗的操作。我今年已經深受其害了。

6. 每筆交易前想好初衷和止損、止盈點

套用阿段的話就是“投資分兩種:for money or for fun”。想清楚這個前提之後再投資。我兩種都有,但在我看來,“for fun”就是風投性質。賺了固然開心,但也對絕對值幫助不大;虧了固然難過,但也影響不了淨值。這主要是給人性好賭一個釋放的視窗。

止損好理解,止盈點,在我看來就是短中長線的區別。這裡我轉發一段話吧:

“短線是你對個股的基本面無需瞭解太深,而是抓住某一個已經形成市場共識的趨勢參與進去,或者提前埋伏一個催化劑等待兌現。

中線是你對一個經營穩定、增長預期也較為穩定的企業的基本面十分瞭解,對其估值變化也有很好的認知。你要做的就是價格發現者,當市場低估時買進、高估時賣出。

長線是你對持股企業有著極為深刻的認知,並且概率上有極大的把握未來企業會持續性的複利增長,以股東的心態享受企業的價值增長,對投資回報的要求數倍以上。”

實際上不管是哪條線,都有一個基本的持倉邏輯,符合邏輯了就買,不符合了就賣。守著所謂的白馬股不止盈,那是機械式的“價值投資”。

這裡其實還要結合宏觀,中觀和微觀。我所理解的宏觀就是國際上的宏觀局勢,包括但不限於各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要注意的是,貨幣和財政政策是不同的,不懂的自行查。宏觀這塊我關注的不是特別多,雖然說影響宏觀局勢的因素是人,但依據卻是市場上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這塊只能逆來順受。就跟玩牌一樣,拿到什麼牌完全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既然這樣,把手上的牌盡可能打好就是了。更何況,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這塊沒有任何區別,極少數人才能贏在起跑線上,短時間來說作用不大,所以普通投資者大可忽略宏觀。

中觀就是行業的變化,這卻是要密切關注的,對我來說,很多中長線標的起碼要在這塊有過硬的邏輯,比如醫美和CXO,前者滿足了愛美的心,後者滿足了健康的本能。我們可以確定未來三五年內,這塊市場份額可以快速擴張,這才是可以中長線持有的一個前提。當然,對醫美來說,也許不用五年就迎來了行業強監管,這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灰犀牛。要說明的是,有過硬邏輯不代表可以無腦買,那是戰略大方向,回到戰術層面,也就是回到交易的層面,還是得結合價格,估值和倉位來看。說到這大致清晰了,成長股起碼在這個選項上要優秀。

至於微觀,那就是個股的情況了。必須時刻留意,尤其是快速發展的行業,比如科技股,誰知道一覺醒來會不會天變了。很多公司一覺醒來,發現供應鏈上的小夥伴變成了競爭對手,哦文雅一點的說法是友商。難道不憂傷嗎?尤其是自己很清楚的知道,玩持久戰自己必敗無疑的情況。其實基金經理整天念叨著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不就是先看中觀還是先看微觀嗎?一般來說,中觀不行微觀行的公司,很難讓我下定決心重倉了,更別說玩長線了,頂多是當做門票股或者價值股。

7. 再說一下持倉組合的問題

NBA裡有句名言:防守贏得總冠軍。其實這裡隱藏了一個前提:首先得靠進攻贏得站在總決賽球場上的資格。我想說的是,太過保守的持倉組合,固然可以讓淨值儘量不回撤,但也沒法上漲多少。比如同樣是5%收益率,對險資來說已經很滿足了,所以他們可以偏保守的操作。

但我們大多數人不可能有險資的資金量那麼大,5%的收益率絕對金額並不大,還不如放銀行理財就行,何苦勞心勞力,冒著本金損失或者被套的風險進入這個市場呢?但也正因為我們資金量沒那麼大,所以調倉更靈活,也理應有著更高的收益率追求。

這也是我在組合中基本上回避了防守有餘,進攻上基本指望不上的行業,除非他們真的很低估,有估值回歸的可能性,否則即便是打新門票股,我也建議選擇稍微有點彈性的。  

最後套用一段話結尾:不論是華爾街,還是在股票投機的行當裡面,都沒有什麼新鮮的把戲。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今後也將不斷重複。這是因為人性是不會改變的,人類的情感是牢牢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它總會與人類的智慧對著幹。對於這一點我確信無疑。如果今年的行情讓我很不習慣,那只能說明我孤陋寡聞,在這個市場待的還不夠久。

最新評論

與我際遇相同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