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40%折扣優惠
最新!💥 獲取ProPicks查看哪些策略擊敗標普500指數1,183% 領取40%折扣優惠

英倫金業:西方經濟危機與金價(3)!因為缺錢,才有中央銀行?因為缺「銀」,才有金本位?因為政府財困,才有經濟泡沬?

發布 2022-8-29 下午04:39
更新 2023-9-20 下午12:26

投資黃金必須要了解央行,而要了解央行,就不可以忽略早期央行成立的歷史,即17至18世紀歐洲動盪的年代,而隨著中央銀行成立解決政府貨幣不足的困局,亦因為寬鬆貨幣及鼓動投資,進而出現「經濟泡沬」與「泡沬爆破」一詞,作為投資市場上新手或老手,亦不應忽視這段歷史,因為事物雖然不一樣,但當中的情景卻十分相似。

2008年的次按危機,就出奇地與18世紀的南海泡沬及密西西比泡沬類似,同樣的由政府背書的股票資產,同樣的炒作泡沬,同樣的把政府負債轉移給市場。或者中央銀行一直給予市場是穩定經濟的形象,但事實上,很多案例証明,西方央行的操作是造成泡沬經濟及泡沬爆破的幕後黑手。當然,從央行貨幣政策的行徑,及誘發經濟週期輪動的契機,就為金價帶來不錯的入市機會。英倫金業特別整理了這段央行成立早期的歷史,分享背後驚天動地的國際博弈背景,幫助讀者們理解西方經濟與泡沬的雙生關係。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面對貪瀆及恐懼主導的投資市場,投資者必須保持警覺性,當市場追逐泡沬時,需要有規避泡沬爆破的戒備心;同時,當市場出現恐慌時,則要冷靜評估合理價值。切忌被市場情緒牽著,失去主動優勢。
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名言:「人性永不改變」。就是告戒投資者,市場往往以不理性的情緒呈現。

因為「缺錢」,才有中央銀行

今天各國亦有自身的中央銀行,透過利率政策、貨幣工具及監管法則,致力穩定貨幣購買力、壓抑通脹與推動經濟發展及就業,為了增加貨幣的穩定性,各國央行傳統上亦持續買入黃金,因為黃金是背書貨幣的重要資產,而這種以黃金或白銀背書貨幣系統穩定性的操作,最早要數17世紀的荷蘭與英國,在英荷央行建立之前,黃金與白銀才是主要貨幣,此外,就是金銀商存票及銀行間匯票,當然背後亦是全額兌換金銀,而推動由黃金白銀,轉為金銀貨幣本位,主要就是因為政府及央行「缺錢」!

歐洲從15世紀至18世紀,一直是動盪的時期,雖然地理大發現引入大量的黃金及白銀,造成經濟繁榮的躍升,但因為宗教改革下,新教國家及傳統天主教國家進行逾百年的戰事。戰事壓力造成各國政府面對龐大的財政負擔,加上金銀的供應不穩定及不足,即使是17世紀的歐洲強國西班牙,亦多次宣布破產。而主要與舊教抗戰的新教國家英國及荷蘭,壓力就更大,但壓力往往會帶來改革,事實上,最有代表性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成立的最初目的,只是因為政府缺錢,為了擴充英國海軍,而成立的金融機構。

流行媒體裡,經常會歌頌1588年伊利沙伯一世領導的英國海軍以小勝多,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故事,情節可以與三國演義裡的赤壁之戰火燒連環船一比高下。當然,此戰以小勝多是事實,但這並不是英國由弱轉強的轉捩點,事實上此戰之後,英國經年大敗,至1690年軍力己經捉襟見肘並急需資金重整,但當時的英國政府一窮二白,最後為了取得資金,1694就轉讓英國政府的收支權予私人財團,以換取資金重整海軍,而私人財團同時具備發鈔的專利權,而這亦是英格蘭銀行成立的背景。

從英格蘭銀行的成立至美聯儲的成立,雖然相隔百多年,但亦可看見很濃厚的政治色彩,而不是現在媒體普遍作宣傳的獨立自主。從另一角度,若真的獨立自主,若受市場認同,又怎麼需要不停為自己辨護?所以,在關注央行政策的發展前景時,不可以只單一看經濟環境,還要看當時的政治及外交博弈環境。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研究歷史就會發現,普遍的歷史認知往往跟事實有出入;而這亦與投資市場的情況類近,歷史由勝利者詮釋及美化,所以失真;同樣,投資市場往往由媒體用以偏概全的手法表述,亦不能全面反映事實。所以,建立獨立思維與求真的行動力對操作者很重要。

因為缺「銀」,才會有金本位

歐洲在17世紀前以銀本位為中心,白銀在古歐洲人心目中有月亮的含意,加上勞里昂的大量銀礦,白銀從羅馬時代開始己經成為主要的貨幣,而到16世紀西班牙從北美洲發現大量銀礦,大量白銀流入歐洲,進一步加強了銀幣的流通,事實上,當時的西班牙銀幣更是主要的世界貨幣,除了歐洲,更流至美洲及亞洲,明清時期西班牙銀幣是中國流通貨幣之一,但即使北美洲的礦產大發現,亦不能滿足全球對白銀的需求,而銀幣不足,除了無法支持軍事活動,更會造成經濟緊縮,引發經濟衰退。根據很多史料,明朝的結束與當時白銀大量從中國流出,而政治缺乏白銀支付軍事活動及流作有莫大關係。

英國在1689年光榮革命後並不是一舟風順的跳入工業革命,而且更是禍不單行的與法國、荷蘭及西班牙混戰甚至內戰,雖然1690年透過荷蘭引入金融革命,並成立了英格蘭銀行,但英國經濟及貨幣穩定性卻岌岌可危,當中白銀長期流出,銀幣的供應長期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多次鑄幣失敗,當時的英國人們不相信英國政幣,紛紛到英格蘭銀行兌換黃金,拋售手中的銀幣,推使金價在當時短時間漲逾50%。而市面上流通的銀幣大減,通貨緊縮惡化,政府持有的白銀卻遠遠未能滿足鑄幣需要,政府面對破產危機。

當英國政府困惑於是否以足份成色鑄新幣,還是以成色不足的鑄幣滿足市場之際,當時的英國鑄幣局局長牛頓,提出了放棄銀本位,轉為金本位的看法,牛頓分析了印度、中國及日本的情況,得出白銀短缺是無法改變的趨勢,因為新興國家的人口紅利及經濟規模增長,大大提升了白銀的需求,白銀在海外的兌換價遠遠高出英國本土,所以白銀及銀幣只會持續流出,反之,由於差價及航海發現,造成大量黃金流入英國,黃金的價值逐受關注。1717年,英國議會通過議案,把英國的黃金價格固定在每盎司3英鎊17先令10便士,金本位逐漸成形。

70年代的尼克遜震盪破壞了金本位,美元及各國貨幣從此出現大幅波動,而無論哪一個國家出現貨幣危機,金價亦是受惠資產,因為貨幣在失去黃金背書下,除了購買力會隨著通脹每年下降,貨幣貶值的憂慮下會帶動避險需求,這種需求早在古羅馬時代就開始。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歐洲百年戰事意外地推動了金融改革,所以投資者要理解所有事件的發生,背後亦有契機,而黃金就在這週期循環中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為政府財困才有經濟泡沬

英國的工業革命在1760年才開始,而工業革命前有長達逾30年的經濟衰退,主要是因為1720年代出現歐洲早期三大泡沬的兩大泡沬,分別是英國的「南海泡沬」及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沬。分別兩家當時有政府背書的股票公司,運用地理大發現憧憬、商業專利權、持有政府國債背書、提供高額固定回報等財技,同時引發當時的炒作氛圍,這兩個泡沬之所以破壞市場信心長達數十年,除了金額鉅大,還有是因為事件涉及政府誠信破產,投資市場公信力受到破壞。

英國的「南海泡沬」及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沬亦是有點類似,當時亦值英法戰爭的時段,兩家機構亦是借地理大發現的新商業開展為集資目的,南海是指南美洲及大平洋群島的專利貿易發展,而密西西比則是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貿易及開發權。兩家機構的負責人亦是英法的的財政要員,而集資所得則購買政府國債,以國債支持股票派發的高額紅利。由於大量的炒作支持,包括政府的專利權憧憬、礦產大發現的傳聞、名人及政府支持的帶動,兩者的股價亦在短時間翻數十倍,但至市場發展有關傳聞失實後,與買家失去信心,股價則大幅回吐至只有高位的10至15%,引發大型的社會動盪。

根據大量史料記載,當時英法政府亦面對龐大的財政壓力,金融革命下英法兩國亦發出大國債,以滿足長達百年戰事的開支,而定期的債息支出為兩國帶來沉重的負擔,一方面是擔心沒有足夠的貨幣支付利息開支,另一方面則是擔心貨幣超出央行可兌黃金及白銀量,造成中央銀行擠兌及貨幣破產風險。此外,貨幣供應過度寬鬆亦會造成貨幣貶值及通脹危機。為了,吸納市場上多餘的貨幣及解決政付負債壓力,英法兩國的財政要員想出借特許經營的國企吸納市場資金,同時收購國家債券,使國債壓力傳移由私人市場承擔。而為了這個計劃能夠成功,當時的英法政府亦配合兩家機構的發展,亦在早期放寬市場監管,引發一系列的同類炒作概念。

無論是「南海泡沬」及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沬」的爆破,亦是因為業務發展傳聞被發現失實,同時股價增長及紅利派發,遠遠超出其實質能力,同時政府收緊監管,造成市場信心受挫,因為失去買家市場而崩盤有關。任何的泡沬市場,信心動搖及買家市場消失亦是最大的打擊。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西方政權造成的泡沬事件事,持續亦有發生。2008年的次貸危機,源於80年代美國房產泡沬所衍生的房利美與房貸美,因為80年代的地方銀行及垃圾債券泡沬危機,造成了龐大的政府負債,為了減少負債壓力,把資產轉為地產信託並獨立包裝上市,以固定回報吸引資金作投資,把泡沬風險轉移至私人市場。然而,這故事還會在未來發展,因為很大機會,兩家公司有機會在未來日子重新上市,為新一輪泡沬爆破榙建好新舞台。

黃金及白銀自古便是主要的貨幣工具,銀本位活躍在18世紀前,而金本位則是1720年由牛頓提出,並在18世紀中後逐步取代銀本位,然而,無論金本位及銀本位,背後亦是為了解決國家的財困,為了穩定貨幣,而政府往往在財困下亦會鋌而走險,除了鼓動央行推行寬鬆貨幣政策,亦推動經濟泡沬發酵。作為投資者必須要認清市場週期,免受市場情緒影響。

金銀的保值能力得到悠久的歷史支持,所以,每當金融市場出現危機或地緣局勢不穩,本土貨幣或資本市場的認受性就有機會下降,而貨幣購買力下降會更有機會觸發通脹及經濟衰退危機,為了對抗通脹,投資者會賣出本幣或資產,轉而持有金銀,在避險、對抗通脹及投資與投機的支持下,金銀價就進一步獲支持。

英倫金業培訓師Wayne Lai分享:大部分的市場危機亦不是一蹴而就,情況與金價即使大週期趨勢造好,但在當行情未爆發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裡表現極像岌岌可危。所以,投資者需要認清環境,把握週期性的投資機會,避免跌入經濟危機的陷阱當中。

【作者簡介】黎永達

香港資深金融從業員,曾服務知名金融公關、財經媒體及投資銀行。過去服務機構包括Societe Generale、CMC Market、KVB昆侖等。同時為大專客席講師、財經媒體定期嘉賓及財經讀物著者,多次代表香港出席世界金融行業論壇,現為英倫金業集團及英倫金業研究及市場主管,多年為服務機構贏取眾多行業大獎。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要約、建議或促使任何人士提呈買賣或認購任何證券。結構性產品價格可急升或急跌,投資者或會蒙受全盤損失。過往表現並不反映將來表現。投資前,投資者應瞭解風險,並諮詢專業顧問及查閱有關上市文件。本文任何內容概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意見、並無聲明任何投資或策略適合或符合閣下的個別情況。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