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13日,國際指數編制公司MSCI(明晟指數)宣佈了其2024年度2月份的季度指數評審結果,包括建滔積層板(01888.HK)在内的多家企業被剔出MSCI中國指數。
入選MSCI中國指數的企業意味著較為突出的投資價值,全球基金經理也以MSCI指數作為重要的觀察指標,而本次建滔積層板被剔除該指數,自然被市場解讀為悲觀的信號,後續是否會影響到外資動向,以及公司股價的走勢,是很多投資者關心的話題。
然而2月14日至今,建滔積層板股價不跌反漲,截至目前公司報收4.99港元/股,市值為155.7億港元,並未受到上述利空消息的影響。
有投資者認為,很多調樣只是常規季度調整,剔除的個股樣本或是因為降至市值門檻以下而被剔除,並非企業本身經營出現問題。
覆銅板龍頭,業績具備一定韌性
建滔積層板是國内的覆銅板龍頭企業,曾連續多年市場份額第一,公司的營收約9成來自於各類覆銅板產品以及上遊物料等。
建滔積層板於2006年登陸港交所,值得一提的是,其母公司亦是港股上市公司——建滔集團(00148.HK)。
所謂覆銅板,是用於PCB制造的核心材料之一,相當於電子產品的骨架,由於身處消費電子產業鏈的上遊,覆銅板自然難逃消費電子行業的周期屬性。
近幾年,建滔積層板業績波動較大,財報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别為288.00億港元、67.82億港元,同比增長分别約為66%、142%,迎來自身的高光時刻。
背後的原因系覆銅板行業景氣度高企,上遊物料也在漲價,公司垂直一體化的佈局顯現威力,其上遊主材如銅箔、環氧樹脂、玻璃絲及玻璃佈等均為自產,成本優勢顯著,導致財務數據亮眼。
而2022年,公司實現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别為223.64億港元、19.09億港元,同比分别大幅下滑約22%、72%。
由於疫情防控的持續升級,消費電子市場降溫,PCB企業的訂單需求下滑,從而波及至上遊覆銅面板行業,降價潮隨即開啓,建滔積層板自然也感受到了「寒意」,業績承壓明顯。
近日,建滔積層板也發佈了2023年的業績預告,公司稱2023年實現純利不少於8.6億港元,較2022年同期下降不多於55%,公司稱旗下的覆銅面板產品價格仍承壓,拖累了業績表現。
這也反映到了公司的股價表現上,建滔積層板的股價高點出現在2021年的5月份,隨後開啓跌勢,至今累計跌幅約7成。
這有點類似於A股的覆銅板龍頭生益科技(600183.SH),後者的股價也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步入頹勢,至今累計跌幅超過4成,公司近兩年業績波動的規律也和建滔積層板相似,2021年營收、淨利潤均創出新高,第二年隨即下滑,至今仍未扭轉頹勢。
作為單個上市公司,本身肯定無法抵禦周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業績承壓顯然並非某一家企業的經營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即便業績有一定壓力,但建滔積層板保持盈利為正,現金流亦較為充裕,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龍頭企業的韌性,一旦消費電子市場復蘇,作為覆銅板龍頭,公司業績或很快迎來強勢反彈。
消費電子市場復蘇在即
好的消息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沉寂已久的消費電子市場逐漸出現一些暖意,復蘇迹象不斷湧現。
手機方面,不少巨頭祭出「大殺器」,紛紛推出自己的旗艦產品,如華為的Mate60系列橫空出世,成了消費電子市場久違的新爆款,據媒體報道,華為2024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目標為1億部。還有蘋果iPhone 15系列新機、小米14系列、榮耀V Purse等等,亦頗受消費者追捧。
智能穿戴方面也相當火熱,華為的MatePad Pro平板、FreeBuds Pro 3無線耳機、非凡大師智能腕表等新品紮堆亮相,蘋果的Apple Watch Series 9、首款頭顯設備Vision Pro也如期而至,都帶動消費電子景氣度逐步回暖。
汽車領域,包括華為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問界在内的自主品牌捷報頻傳,亦預示著汽車電子產業鏈欣欣向榮。
此外,AI技術飛速發展,也成為消費電子行業的新看點,不少巨頭爭相發佈AI手機、AI電腦,有機構表示,2024年將成為端側AI落地元年,相關硬件設備的滲透率有望提升。
種種信號均表明,作為上遊的覆銅板供應商有望「苦儘甘來」。建滔積層板作為行業龍頭,其客戶涵蓋主流PCB產商、以及消費電子企業,隨著下遊的復蘇進程,其業績或迎來拐點。
不少機構亦對此表示樂觀,中信證券研報認為,2023年第三季度以來,覆銅板行業需求底部回暖,產品漲價,行業已過最差時點。歷史上行業下行周期不超過2年,隨著宏觀需求增長和地緣關系改善,2024年行業景氣度或迎來改善。
該機構還指出,建滔集團為覆銅板全球龍頭,預計產能利用率、對下遊PCB客戶的議價能力好於行業。
結語——
近兩年,建滔積層板業績有些許波動,市值大幅縮水,這或許也是被剔出MSCI中國指數的原因之一。不過公司作為覆銅板賽道的龍頭,在逆境中頗具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基本面並無槽點,後續如果供需關系好轉,其估值和股價或迎來真正「轉機」。
此外,公司目前市淨率僅1.11倍,估值接近歷史底部,股價已出現超跌,悲觀因素或已price in ,未來修復空間值得投資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