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當危機來襲時,誰是最有可能拋售共同基金?如果認爲是輕浮的散戶投資者或急需現金的公司,那麼最新研究則反駁了這個觀點。
哥倫比亞商學院和歐洲央行的一個學者團隊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最容易發生「擠兌」(在市場壓力下瘋狂拋售)的其實是基金行業本身。他們分析了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的動盪期間歐元區基金的交易動態,那些被其他基金持有較多的共同基金份額類別,出現了明顯更高的贖回情況。這意味着其他基金更傾向於在市場動盪時拋售它們持有共同基金的特定份額。
這一研究結果於上個月公佈,對各類投資者都有重要的啓示。他們表示,在投資組合中,任何被基金大量持有的資產在動盪時更有可能經歷大規模的賣出,因此可能遭受較大幅度的下跌。
哥倫比亞大學的Nolwenn Allaire以及歐洲央行Johannes Breckenfelder和Marie Hoerova領導的研究人員在他們的論文《基金的脆弱性:投資者的基礎作用》。中寫道:「由於共同基金的開放性質和它們之間的交叉持有結構,初始的基金資金流出可以放大,並引發基金份額的大規模贖回。這可能導致在市場動盪時,由基金大量持有的資產經歷更大規模的拋售,從而遭受更大的價值下跌。」
(來源:《基金的脆弱性:投資者的基礎作用》)
這三位研究者對債券和股票型共同基金按所有權進行了詳細分析。他們指出,如果一個債券基金的某一份額類別被其他基金持有超過25%,那麼該份額類別的贖回規模將比同一產品的其他份額類別多出6個百分點。研究人員表示,股票型基金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儘管總體上贖回規模要低得多。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結果是直觀合理的。如果一個共同基金受到大規模贖回的衝擊,它通常必須進行賣出以滿足這些贖回需求,而如果它的資產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其他基金的份額,有很大的可能性它會選擇賣出這部分資產。但這些研究結果也與一些普遍的解釋相悖,這些解釋認爲,導致這種大規模贖回的是慌亂的業餘投資者或急需現金的公司。
從新研究的角度來看,這些投資者可能引發了最初的撤資,但持有其他基金的基金放大了這種影響。
這一研究的發現與之前由美聯儲理事會成員Simon Glossner及其他三位學者進行的關於美國股市在新冠疫情崩盤中行爲的研究相一致。具有更高機構所有權的股票表現較差,說明金融公司在滿足贖回需求的同時也在削減投資組合風險。相反,作者表示,至少有一些散戶爲市場提供了流動性。
然而,這個問題並不是一目瞭然的。一組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學者在2021年發表的論文表明,持有同一行業多家公司大股份的資產管理公司可以減緩未來股價崩盤的風險。研究指出,產業內的信息優勢使其不太容易在虛假信號出現時拋售資產。
Allaire、Breckenfelder 和 Hoerova 的論文發現,由家庭持有超過25%的基金份額類別出現的贖回規模顯著較低,這支持了散戶投資者未被公正對待的觀點。作者認爲,這種差異不是由於散戶和機構投資者在投資理念上的「差距」,因爲重要程度較高的被保險人持有的份額類別也表現出較低的贖回規模。
在疫情初期發生的大規模拋售中,Allaire、Breckenfelder和Hoerova提到了一個常見的解釋,即消費者和急需流動性的公司進行了集體的「爭先恐後贖回」操作。作者寫道:「我們的研究結果意味着,在持有共同基金份額的不同投資者中,最容易發生大規模拋售的投資者類型是共同基金行業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