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盤前,國際金融機構海通國際(00665.HK)宣佈停牌,同時公司三只美元債券也暫停買賣,以待根據香港收購及合並守則刊發一份載有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
在本次停牌前,海通國際股價十分疲弱,2018年1月底以來股價跌跌不休,累計跌逾8成,目前公司市值只剩下不到60億港元。
對於此次停牌,市場有消息稱,海通國際母公司海通證券(06837.HK)(600837.SH)考慮將海通國際私有化,希望在取得完全控制權後能將海通國際扭虧為盈。海通證券現持有海通國際73.4%的股權,據悉海通證券已就私有化一事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評估。
私有化消息不胫而走的背後,折射出海通國際經營困境。
上半年收入飙升近19倍,卻慘虧7.8億港元
海通國際是海通證券旗下的國際化平台,是一家立足於香港、面向全球的金融機構。
海通國際為全球及本地企業、機構及高淨值客戶提供包括財富管理、企業融資、資產管理、環球市場(股票和固定收益產品的銷售和交易、主經紀商業務和風險解決方案、研究咨詢等)及投資等全面金融服務。目前,海通國際已構建了涵蓋香港、新加坡、紐約、倫敦、東京、孟買及悉尼等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的金融服務網絡。
在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場交投萎靡的背景下,海通國際收入竟實現了大幅增長,總收入為17.88億港元,同比大幅增長18.84倍。期内的虧損實現了大幅收窄,虧損額為7.81億港元,上年同期則為16.81億港元。
海通國際有三大業務板塊,分别為佣金及手續費收入、利息收入、交易及投資收入淨額,前兩個業務板塊收入在今年上半年增速分别為-31%及+23%,佣金及手續費收入下降主要是受香港資本市場活動大幅度減緩影響,導致海通國際的企業融資業務、經紀業務及資產管理業務表現不佳。
海通國際的交易及投資收入淨額在今年上半年實現大逆襲,去年收入淨額為-12.83億港元,今年上半年成功轉正,達5.89億港元,因此成為海通國際收入大幅飙升的主要推動力。公司表示是由於公司持續壓縮風險資產敞口,繼續鞏固固收證券及固收產品的一級及二級市場銷售及交易,並於總公司共同開發跨境總回報掉期業務。
「炒股」、「投基金」等金融投資則是海通國際收入扭轉頹勢的重要抓手。
上年同期,海通國際投資分部按公平值計量的投資證券虧損淨額高達15.96億港元,而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3.06億港元的收入淨額。公司表示於本中期期間,盈利主要來自私募股權投資。
2023年半年報顯示,在海通國際資產表中,投資證券的資產高達338.29億港元,為公司金額最高的一項資產。
拉長時間看,2004年至2021年期間,海通國際每年均保持著盈利,在港股市場表現活躍的2017年,公司還取得30.29億港元的淨利潤。
但在2022年,海通國際突然產生65.41億港元的巨虧,虧損主要由於中國内地和香港股債市場波動,導致公司交易及投資收入淨額錄得47.21億港元的虧損,虧損金額甚至還高於其市值。對此,有股民在社交平台評論稱:「海通國際爆雷,會不會破產?」「傳自營盤出問題了,大概率是債巨虧」。
上半年保薦項目冷淡,員工人數減少逾百名
海通國際的收入還可細分為財富管理、企業融資、資產管理、環球市場及投資。企業融資分部主要是投行業務,即為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承銷項目,包括IPO項目。
企業融資分部成為海通國際今年上半年表現最慘淡的一個業務,分部總收入同比大幅下降34%至1.9億港元,分部除稅前溢利則同比降36%至3567.3萬港元。
眾所周知,今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場寒氣襲人。根據披露易數據,上半年共計有31家企業登陸港股市場,整個市場的融資總額達到了過去十年以來新低,僅為177.78億港元。
海通國際的企業融資分部深受大環境衝擊,今年上半年僅完成7個股權融資承銷項目(包括IPO、二級市場配售及供股),較上年同期的11個項目有所下滑。其中,今年上半年香港IPO保薦項目僅有2個。
發債項目方面,上年同期海通國際完成97筆債券發行項目,今年上半年則完成48筆,已遭腰斬。
或許是由於大環境狀況不佳影響員工職業發展,海通國際今年上半年員工數量明顯減少,為880名,較上年同期的996名減少了116名。
此外,海通國際高管層亦出現了動蕩。先是公司兩位執行董事李建國和潘慕堯於今年6月初退任,並不會在股東周年大會重選連任。退任後,李建國不再擔任公司戰略發展委員會成員,潘慕堯亦不再擔任公司執行委員會成員。
其次,6月29日,海通證券證券融資業務總經理宋世浩將被任命為海通國際聯席CEO,與現任海通國際副主席、行政總裁林湧,分擔職責以加強業務經營管理。
有意思的是,在較早之前,林湧曾申請辭去母公司海通證券總經理助理的職務。對此,外界有聲音認為,海通國際業績虧損與新股保薦業務極度萎縮、大筆投資地產債和中資美元債有關,投行和固收出身的林湧對海通國際巨額虧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在業績報告發佈前辭職。有券商人士則表示,這兩年券商虧損很正常,此事不能全怪林湧,這種事一般整個風控委員會都有責任。
誠然,海通國際虧損背後既有大環境的影響,亦有内部風控不力等因素的擾動,但無論如何都無法挽回已發生的巨虧。如今,海通國際虧損困境還未解除,大股東想通過私有化扭轉内憂外患的困境,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