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證券(601788.SH,06178.HK)N連跳帶動了券商股。券商股大漲之後,銀行和保險股也終於擡起頭來。
然而,市場也意識到金融股的突然冒起,更多是炒作,而非基本面的基本性改變。只是,力度過猛,不由得引起遐想——多年來嚴重拖後腿的銀行和保險股,能不能迎來春天?
銀行和保險仍明顯落後於大市表現
筆者留意到,今年以來,對比於大市的表現,在A股市場和在H股市場上市的國内大型銀行股和主要内險股表現雖不至於驚豔,抗跌力度還是值得嘉許的。
A股方面,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今年以來累計下跌9.74%和18.22%,而科技股跌幅更大,科創50和創業板50分别累計下跌22.83%和22.63%。
A股在2022年4月27日到達近期低位,隨後反彈。截至2022年6月16日收市,上證指數、深證成指、科創50和創業板50,從4月下旬低位至今的反彈幅度分别達到了14.73%、20.46%、26.46%和23.54%。
筆者抽取了市值最高的13只股份制銀行股來進行綜合對比,包括國有四大銀行、郵儲銀行(601658.SH,01658.HK)、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平安銀行(000001.SZ)等,它們今年以來的累計變幅平均值為-1.16%,中位數為1.94%,遠低於大盤指數的跌幅,抗跌力明顯好於大盤指數。
與大盤股因局部地區疫情及其他因素影響而於4月下旬回調不同,銀行股的短期低位出現在3月中下旬,主要因為美聯儲的上一次議息前夕,市場不確定性增加,資金流出,加上為應對環球經濟衰退的衝擊,高層提出扶持中小企發展,或影響到商業銀行的利潤,而導致市場信心不足。
不過,在3月中到達近期低位後,銀行股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反彈,但與A股4月末以來的反彈幅度相比,還是顯得相當溫和,平均幅度只有5.97%,遠低於A股的大盤指數表現。
A股上市的大型保險股,相對來說表現要好於銀行股,短期表現大致跟上大市,但受到個别險企單月保費表現的影響。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今年以來累計跌幅為7.76%,中國人壽(601628.SH,02628.HK)則累跌7.08%,表現好於中國太保(601601.SH,02601.HK),這或是太保在這兩天大漲,拼命追趕的原因。
從整體表現來看,A股保險股年初至今平均跌幅約為9%,稍微好於上證指數。從近期低位至今的反彈幅度來看,保險股的平均回升幅度為10.77%,低於上證指數的14.73%。
值得留意的是,A股保險股今年以來的表現稍微好於大盤指數,但論抗跌力,還是不如銀行股。A股今年以來的表現下挫嚴重,銀行股卻大致紋絲不動。筆者認為,銀行股估值偏低應是其抗跌力強的關鍵因素。
見下表,大型銀行股的市淨率平均值只有0.60倍,而保險股的平均值則達到1.14倍。
港股的表現也類似,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和國企指數今年以來分别累計下跌23.45%、19.82%和11.86%,但主要内銀股整體來看仍錄得2.46%的平均漲幅;内險股的累計變幅則為-1.19%,其中太保的累計跌幅最大,估計這也是其近日觸底反彈幅度較大的原因。
從市淨率估值來看,港股上市的内銀股和内險股相差不遠。
銀行股和保險股的基本面如何?
既然今年以來銀行股和保險股的表現均優於大市,而它們近日的表現主要受到市場情緒的操控,那麽長遠而言,它們又能否重拾往日輝煌?這還得從其基本面說起。
先來看保險股,壽險改革一直是國内大型保險企業的痛點,依靠代理人的模式隨著代理人的流失,而受到了挑戰。國壽、平安等均推出了壽險改革,希望通過優化代理人制度和數字化,來克服問題,效果仍有待驗證。
另一方面,隨著放開限制,國内的保險企業還需要面對外國險企競爭加劇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型保險企業的原保險保費收入未見大的起色。
2022年5月,平安的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按年下降2.04%,尚未擺脫保費下降的表現;國壽增長6.89%,太保增長14.49%、人保增長1.67%,新華保險增長14.29%。
2022年前五個月,平安和國壽的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别按年下降2.39%和1.86%。
財險業務方面,平安的5月單月表現不錯,但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仍低於太保和財險。
整體而言,平安的保費收入仍落後於同行,這也是它的市淨率估值從過去的高溢價下降的原因。
銀行股方面,寬松政策或縮小其利息業務的利差,但應可得益於鼓勵經濟措施的整體影響——業務增長,以及中小企的發展,從而緩和利差縮小的影響。
從這些銀行2022年第1季的賬面財務狀況來看,不良貸款率都得到了控制,撥備覆蓋率也較為充裕,應可保障其抗風險能力。
從上表可見,郵儲銀行和招商銀行的不良率最低,而撥備覆蓋率最為充裕,其次為平安銀行和興業銀行,這也是它們的市淨率估值較高的原因。從中或可推斷,市場當前更注重銀行股的風險管理能力,甚於其業績增長能力。
結語
以上的數據顯示,不論大型保險企業,還是股份制銀行,其基本面尚未出現非常明確的好轉信號。
保險企業方面,平安的壽險業務跌幅依然,惟財險保費收入增長,提升了整體保費收入水平,壽險業務的好轉尚需確證,但其市淨率估值已跌至近年低位:A股接近平價,H股更出現低水(低於股東權益),這或為其提供了特定的風險緩衝,畢竟平安還有科技資產,後者的估值溢價通常較高。
銀行方面,特定行業釋放的風險,或正逐漸反映到其業績以及資產質量中(不良率和關注類貸款規模的增幅),是屬於「留院觀察」的行業類别,也因此資本市場對銀行股的估值比較保守。
此外,刺激經濟措施帶動了實業和科技股的反彈,而銀行股的走勢似乎與此相逆,這或與市場擔心銀行的息差會進一步收窄,而風險可能增加的原因。
不過從更長遠來看,實體經濟好轉,將有利於銀行的業務擴張和風險緩解,所以前景應是樂觀的。
總括而言,保險和銀行股的基本面尚未出現質的改善,但從其與大盤指數年初至今的表現可以看出,這兩類股份估值偏低,抗跌力也較強,優質的銀行股尤其如此。所以在長遠前景未明朗之際,其避險作用或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