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再次下跌難免令投資者失望,而且由於滴滴來港第二上市無望,上周五再被洗倉,單日跌44%,全周跌約53%。其他中概股繼續下跌,京東(JD)及阿里巴巴(BABA)再分別跌8.63%及6.68%。
恒指很大機會跌穿20000萬點。從去年2月見頂後,恒指已累跌34%。不過,如果計由去年10月尾至11月中大家開始驚美國聯儲局加息計,恒指跌約21%。較美國納指都是跌約21%差不多。日經及南韓股市都錄得約兩成跌幅。
從環球股市主要指數表現見到,新興及亞洲跌幅較歐美指數大。科技股指數跌幅較傳統股票佔比較高指數跌幅較高。
自從去年底叫減倉後,再無點推個股,美股是繼續做一些分析價值股及之前有寫過具長線潛力的美股。因為整體並非好時機,但仍應監察業績及走勢變化。有個別股票好像Upstart(UPST)的業績好,股價亦一度大幅反彈,惟不少升幅都會再吃掉。業績無驚喜或差的股價更被大幅抛售。
俄烏地緣政局對美股及全球股市都有影響,特別是商品價格飈升,對於美國通脹會進一步構成壓力。美國聯儲局3月議息勢將加息,股市很可能會再次行出趨勢。美國三個主要指數都是一浪低於一浪,受制於下降軌。
從估值看,美股對比歷史都不算平,用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 Earnings (CAPE)去看都是貴,即是過去十年經通脹調整的平均PE,而且有很大的調整空間。
不過,如果如果唔拉10年平均,由於美國企業盈利增長強,加上股市整固,實際PE是已顯著下跌。
若再看未來12個月的預估,標普500的PE為18.85倍。因此,美股調整看似合理,但又未必一定是十分驚嚇程度。
在2020年美股顯著下跌,可算是股災式而且為有史以來最急,能夠絕地反擊是因為美國聯儲局大幅放水。
從長遠來看,加息對股市不利。
因此,加息兼縮表,股市要跌更為合理。
現時大手做單邊都不適合,因為大趨勢跌,但中途反彈是很強。個股幾日是五成波幅,所以入市只可小注投機,唔中邊就走,中就定止賺。
之後最重要是等通脹見頂,以及供應鏈重新理順,這或許要等半年或以上,好像國際運價本已大跌,但近日又再大幅上升。
通脹先看撇除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及個人消費支出(PCE)幾時見頂轉平穩。
現時美股資金明顯只會買入盈利有增長,估值較過去幾年平均趨跌的股,好像Alphabet(GOOGL)股價較硬淨,自高位調整只是14.3%。另外,Costco(COST)這類業務穩健長做長有的消費類股整固後搵到支持。不過,並非每隻消費股都得,尤其毛利率因為成本增加被蠶食的股價都受壓。
因此,目前無PE的股,或PE並不是基於盈利有增長而有下降趨勢的股不要說升,不跌已難。若看PS如果不是10倍以下股價再跌的壓力都會好大。除非在議息後投資者的風險取態及胃納有轉變,否則整個思路維持不變。
港股最大問題:盈利下跌 至於港股面對着很多問題,大家數也數得出,內地監管、走資、中概股退市等等,要數還可以有好多,最多人用是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及疫情反彈。不過歸根究底是盈利增長放緩,而且更正確講是由賺變蝕。
以京東為例,去年第四季業績,不論收入及經調整盈利都好過市場預期,普遍券商都認為穩健。然而股價大跌很明顯是市場不收貨,因為會計盈利由盈轉虧。之前部份投資者還會用用戶增長去看,但到今次顯然用腳投票。新業務蝕太多錢,雖有些是商譽,可是投資者不理是否一次性。
再者,很多所謂藍籌要盈利本身很難,好像海底撈(6862)真的受到外部疫情影響。但全部大型科技股明明可以盈利,卻大幅加大投資,由賺變做蝕大錢。背後當然講是捕捉機會,不過不敢賺錢怕被「共同富裕」應有一定關係。未來要分析港股要看有沒有資產累積應是很關鍵,收入要有增長,而且最好會派息及有增長,每股資產及淨資產值要有增長趨勢,這類股才值得在大跌時收集。
港股幾時見底根本很難估,政策估不到,又要估管理層點做去應對政策。中概股退市拖累可能仍有一段時間,直到中美傾好或真的退市才會平息,但這因素不會影響營運。監管會是持續性,幾時可以是一個較放心時間點?就是滴滴可以在港上市,或螞蟻能在港上市,這是一個關鍵轉向。大家沒有善忘的話,應記得港股見頂是始於螞蟻上市被剎停。因此,科技股真見底就可能還要等3個月至半年。
至於恒指要跌至18000點,16000點,或是連10000點都要穿?不知道,但過去十年,或只是近幾年,很多股的收入及資產的確是增加了很多,如果連2011年的低位都打穿是很不合理,可是市場往往是走向極端。作為投資者可以做就是執死雞,而投入的錢真的起碼等到3年至5年才好買股。
過去多次的股災或危機,港股調整都是數月至一年左右,今次調整已行起過一年,但不同之處是美國將會收水,監管及政策因素如叫外賣平台減價救市都是之前沒有。又或者大家要留意內地幾時驚覺美國一直打緊金融戰,覺醒到股債急跌是會影響到實體經濟及金融穩定性,而且只穩住A股是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