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國內創新藥賽道加速洗牌,誰將登頂成爲賽道領頭羊

發布 2021-12-20 下午10:54
© Reuters.  國內創新藥賽道加速洗牌,誰將登頂成爲賽道領頭羊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中國創新藥産業現已建立起本土創新生態圈,開始與國際接軌,License deal也逐步成爲衆多國內藥企商業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作爲License deal的主要兩種形式,無論是License-in還是License-out,都是創新藥企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如今國內創新藥市場發展的趨勢,創新藥公司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研發産品的競爭力,走向全球,參與國際化競爭,才能最大化實現創新價值。目前全球各大醫藥及器械企業都在加大研發生産投入和産品引進,爭奪技術轉化後的市場份額。在此背景下,通過加深國際研發和商業化合作,國産創新藥才有望更快走向國際市場並獲得豐厚回報。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一家創新藥企若能擁有紮實的自主創新研發能力,並在國際創新藥市場穩定立足,其成長曲線便有望持續攀升,值得保持長期關注。

自主創新即是風口

目前來看,國內License deal活動受本土創新藥市場環境因素影響較深。從供給端來看,國內創新藥現仍以高水平重複的me-too産品爲主,靶點、適應症等較爲集中,同質化較爲嚴重,同類藥品市場較爲擁擠;而在需求端,衆多藥企面臨的則是國內市場空間有限且患者支付能力有限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Lisence-in模式開始在國內興起。該商業模式能幫助企業跳過源頭發現的難題,極大提高創新藥研發確定性,但仍需要企業具備較高的發現、判斷高臨床價值藥物的能力和臨床開發能力。在Lisence-in助力下,國內湧現了一批包括再鼎醫藥、百濟神州在內的頭部企業。

其實在歐美醫藥市場,“買買買”式的License-in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合作方式,國外大公司2/3的産品都是通過開放式創新獲得,而Big pharma與Biotech通過這種方式成就重磅藥物的佳話更是屢見不鮮,只有1/3甚至更少是從實驗室走出來的。但在國內創新藥政策和市場紅利催動下,國內License-in模式卻出現了異化。

自2018年港股18A規則和2019年科創板第五套規則放開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來,國內醫療健康領域開始湧入大量追逐短期利潤的資金,甚至出現用TMT“快節奏”打法擡高估值搶奪項目的現象。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2020年的醫藥投資一級市場上,天使輪投資通常以千萬人民幣起步,A輪及之後單筆上億十分普遍,熱錢的湧入讓醫藥領域的項目估值不斷上翻。

在高額利潤誘惑下,短線資金爲加速企業上市不斷強調壓縮投資周期、降低風險,由此VIC模式即“風險投資+知識産權+醫藥研發外包”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下,企業上市動機是尋求盡快讓前期投資機構套現,其通過“Lisence-in”模式增加上市砝碼,實現短期快速上市,而忽略了在研發和臨床方面的核心價值。

9月17日和22日,海和藥物和吉凱基因的科創板IPO先後被一紙回絕。其被拒的共同原因就是“産品管線依賴License-in,研發與科創含量不足”。

除了限制投機企業入場外,監管層還加強了對存在License-in模式企業的問詢力度。例如,在百濟神州正式獲准入場科創板之前,證監會曾發起叁輪問詢,向百濟神州提出了50多個問題,問題的角度覆蓋全面而深入。

通過本次證監會對百濟神州的業務板塊問詢可以看出,國內監管部門對上市創新藥企License-in模式的關注點非常細,這或意味着未來部分企業無腦引進、低效合作的發展方式或難以輕易跨過科創板上市門檻。而從業務問詢方向也可以看出,只有真正具備差異化創新能力、業績增長具有可持續性的企業才能夠被市場認可。

實際上,早在今年7月初,國家藥監局審評中心公開征求《以臨床價值爲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意見,便被業內解讀爲提高創新藥企、打擊“僞創新”的信號。也正是在這一監管導向性動向作用下,導致了多家License-in模式公司出現股價大幅波動。

以再鼎醫藥爲例,雖然從半年報強調了自研産品的研發進度,再到研發日活動展示內部研發管線,再鼎醫藥向外積極傳達了“戰略前移”、重視藥物自研的信號。

不難看出,風口正在遠離License- in。而與之相反的是License-out的火爆。

什麽樣的License-out值得投資?

作爲近2年才在國內興起的又一License deal活動,License-out的火爆的離不開本土創新藥企的迅速發展。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近年來國內創新藥研發投入增長顯著,行業開始從“仿制藥-難仿藥”到“同類最佳-同類首創”的轉變與突破,行業中第一梯隊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正在逐步收窄。

當前國內創新藥前沿發展已不再是單純的Me-too/Me-better,而是已經轉型更高端的Best/First-in-class,並開始在全球學界嶄露頭角。例如,在今年6月舉辦的2021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國內有來自包括恒瑞醫藥、天境生物(IMAB.US)、信達生物和亞盛醫藥等企業的19個創新藥研究口頭報告登上舞台,涉及相關中國學者人數、創新藥物均達到曆史之最。

除了本土企業自身創新能力提升外,推動License-out爆發的一個重要節點是政策紅線的放開。2019年11月,多區域臨床試驗計劃與設計的一般規則,即ICH E17指導原則在中國正式落地。這意味着中國藥企的早期臨床研究可以據此制定國際研發策略,實現全球同步研發、同步注冊。

在政策和市場的推動下,近兩年,中國創新藥企License-out不僅項目數量開始爆發,首付款金額以及授權總額度不斷刷新紀錄,中國創新藥企的項目開始被世界矚目、認可、引進。2020年國內企業License-out項目已從以往每年不足10項陡增至40余項。

據中信證券統計,2020年至今年8月,國內藥企license out交易數量超過24起。其中,2021年license out案例占交易TOP 10一半。交易增多的同時,金額也在不斷突破。

對于“出海”企業而言,國內外同步研發、海外市場的回報也投入企業創新研發,從而形成一個閉環,就可以有效分擔新藥研發的風險並在全球市場實現創新價值。但創新藥“出海”並不簡單也不能一蹴而就。

例如,今年4月,默沙東宣布終止此前4.25億美元收購的昂科免疫的新冠藥物CD24Fc(MK-7110)的開發。原因在于昂科免疫還需要遞交其他數據來支持FDA的緊急使用授權申請,默沙東預計,在進行完補充研究之後,該産品上市要等到 2022 年上半年。基于試驗以及法規上的不確定性,再加上重症住院患者可選的藥物越來越多,默沙東最終決定終止該項目。

可見,並非所有出海的企業和産品都會被認可,要想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就要求企業擁有紮實高效的研發能力和合作能力。對此國內一些頭部創新藥企已探尋了一套獨特的商業模式。

以天境生物爲例,天境生物目前建立起的內部高度創新的自研管線,擁有全球授權合作的巨大潛力。該已建立起一個包括“全球最佳”或“全球首創”的管線組合,包括Lemzoparlimab(CD47)單抗,Uliledlimab(CD73)單抗等,且其自主研發産品均在美國率先開展臨床,通過美國數據,加速中國臨床進度、海外license-out合作,並有望在全球市場實現創新價值。截至目前公司憑借出衆的優秀創新管線已在資本市場融資約10億美金;同時據統計至2025年,公司也將通過目前已完成的國內外商業化授權合作收到約10億美金。天境生物差異化的研發模式,讓公司在臨床研發階段,已經階段性實現了創新的受益,並産生豐富的現金流,進一步支持新的研發項目。

以單抗Lemzoparlimab(CD47)單抗爲例,在2020年9月,全球頂級跨國藥企艾伯維就CD47單抗TJC4(lemzoparlimab)與天境達成首付1.8億美元,裏程碑17.4億美元的創紀錄全球合作,體現了全球同行對天境自主創新研發能力的高度認可。

除Lemzoparlimab外,在今年ASCO大會上亮相的Uliledlimab則是另一款由天境生物自主研發的,具有“Best-in-Class”實力且具有高度差異化的創新型CD73單克隆抗體。

與同處全球研發第一梯隊的阿斯利康Oleclumab相比,天境Uliledlimab抗體作用機制獨特,沒有“鈎狀效應”且治療窗口更廣,具有更加顯著的差異化競爭能力。目前天境CD73産品同步在中美兩地開展II期臨床試驗。並且天境生物正積極尋求與其他國際知名藥企的戰略合作與授權交易,目前已有業內人士預估又將會是一筆重磅BD交易並會驗證公司全球頭部研發驅動生物科技企業的價值。

除了與跨國藥企開展License-out合作外,天境生物也在積極與國內企業進行BD交易合作。近期天境生物與濟川藥業就長效重組人生長激素伊坦生長激素(eftansomatropin alfa,伊坦)達成産品開發、生産及商業化戰略合作達成一筆超20億元重磅交易,再度刷新本土BD交易紀錄。同時智通財經APP觀察到,濟川藥業確認已支付其中2.24億人民幣的首付款。目前伊坦生長激素臨床3期試驗推進順利並計劃將于明年初完成全部患者入組。未來,天境生物將和濟川藥業一起,共同加速新適應症的臨床開發。同時,濟川藥業也有望憑借其多年來在兒科領域的廣闊覆蓋和經驗積累,在伊坦生長激素獲批上市後,快速推進産品商業化。

綜上所述,在國內政策和市場的積極導向下,差異化創新研發能力正逐漸成爲評判國內藥企成長性和估值的重要指標。而具備全球競爭優勢,擁有紮實高效差異化創新能力的企業無疑將成爲今後市場追捧的香饽饽。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