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吃火鍋的季節了。
凜冽寒風下,熱氣騰騰的火鍋可謂是冬日驅寒保暖的標配。當然,火鍋冬季走俏,對於那些被公共衛生事件餘溫壓制的餐飲細分股而言,不失爲一大上漲良機。這不,近幾天港股市場的火鍋類股票就漲得不亦樂乎——截止目前,呷哺呷哺(00520)已經實現“四連陽”,股價累漲超20%,爲18.3港元。
不過,單單把火鍋類股票上漲歸功到“吃貨力量”上,未免有點過於偏頗。隨着10月餐飲增速首次轉正這一利好消息的釋出,餐飲行業似乎已逐漸走出公共衛生事件的“黑暗時刻”,而這會是支撐火鍋股股價往上走的主要原因嗎?
餐飲景氣低谷已過,火鍋行業乘勢而起
衆所周知,上半年公共衛生事件期間,餐飲業是最受打擊的行業。
先來看一組數據。據《2020年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餐飲業收入近4.7萬億,同比增長9.4%。但2020年1-7月份,受公共衛生事件這一隻“黑天鵝”影響,餐飲收入只有1.8萬億,下降29.6%。
所以,可以看到,“虧損”一詞也成爲了餐飲行業上半年的主旋律:海底撈期內虧了9.65億元,跌幅跌幅超過200%;全聚德上半年虧了1.48億元,同比下跌559.83%;而九毛九上半年淨虧損則達到1.15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衝擊消散,餐飲行業景氣低谷也正在逐步修復。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20年4月以來,餐飲行業收入累計同比降幅持續收窄,前10月累計餐飲收入達2.96萬億(-17.8%,增速環比收窄3pct),單10月餐飲收入4372億元(+0.8%,增速環比+3.7pct),實現月度同比增速由負轉正。
不得不說,餐飲收入增速於10月首次轉正,不僅僅是表面數據的向好,它還透露出一層更爲重要的信息:即餐飲收入增速轉正也意味着人們對公共衛生事件恐懼的消散,正在驅動餐飲行業線下消費加速回暖。
在這其中,火鍋作爲餐飲行業的領跑者,疊加社交功能這一催化劑,自然而然也成爲了回暖最快的細分行業了。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我國餐飲行業收入規模在2018年已突破4萬億,且仍在以平均每年10%左右的增速發展。其中,中式餐飲佔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火鍋是中式餐飲中最大的細分類別。餐廳數量口徑下,2018年火鍋在中式餐飲中佔比達13.7%,且該比重仍在攀升。此外,火鍋上升勢頭持續向好,火鍋行業收入規模年均增速超10%,2020年火鍋行業的收入規模預計達到1萬億元。
如果還不夠深刻的話,那再來看一組具體數據。近日,花旗發佈研究報告顯示,海底撈翻檯率恢復至3.5至4倍,同店翻檯率亦恢復至去年10月的8-9成水平。預計11月到目前爲止,翻檯率將保持在相近的水平。隨着11月至12月(火鍋旺季)運營的改進,該機構預計其同店銷售額及同店翻檯率將在今年年底恢復至2019年90%的水平。
而基於海底撈不斷恢復的翻檯率,不難發現目前的火鍋行業的確是處於比較強勁的復甦狀態。
當然,除了疫情消散釋放了人們對火鍋的熱情之外,冬天也本來是適合吃火鍋的季節。
從季節上看,氣溫較爲寒冷的秋冬季節,火鍋消費需求更大,而春夏季的消費比例相近,春季略低於夏季。這側面說明雖然火鍋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受到氣溫的影響,消費者普遍喜歡在氣溫下行時消費火鍋。而從就餐人數看,消費者比較偏好小桌就餐,人數一般都在6人及以下,而54.75%的消費者在消費火鍋時,都是在3-4人的範圍內。
因此,可以看到,得益於火鍋行業的乘勢而起,火鍋概念股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漲起來了。
行業分化加劇,打鐵還需自身硬
事實上,除了餐飲行業復甦之風助攻之外,部分餐飲細分股上漲更多是來自於自身實力的加持。
就拿呷哺呷哺來說,該公司在轉型升級、湊湊快速開店的一連串動作利好之下,股票扶搖直上——回顧近兩月其股價已累漲超100%,而年內股價漲幅則超過80%。
在轉型升級上,呷哺呷哺通過將700多家餐廳裝修年輕化、增加自助調料臺,替代1.0人工發放調料等措施打造出呷哺2.0;還通過優化套餐,來提升套餐的點單率;同時,還通過佈局外賣業務來拓展時間和空間,據悉,該公司從2015年開始佈局呷哺小鮮外賣業務。此外,還戰略引入茶米茶,該茶近年來表現非常出色,部分商圈外賣單量接近知名奶茶品牌訂單量。
經過上述升級動作,從數據上看,呷哺呷哺2019年的翻座率及增速、同店單店營收增速相對2019年上半年均有明顯改善,未來經營情況有望企穩回升。
同時,在湊湊的佈局上,呷哺呷哺也有望通過快速擴張走出第二增長曲線。據悉,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這一品牌一直以來以較快的開店速度成長,2015-2019年湊湊門店年複合增長率爲271%,每年門店數量翻倍增長,2020H1由於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開店速度有所放緩。不過,這也只是暫時放緩,東北證券預計,湊湊未來開店空間爲958家,2020-2022年新開門店分別爲50/70/70家。
要知道,湊湊單店模型優於呷哺,成熟門店單店營收約2000萬,經營利潤率近20%。隨着成熟門店佔比提升,湊湊整體單店營收和經營利潤率均有較大提升空間,預計2019-2022年收入CAGR爲65%。
基於上述表現,呷哺呷哺也隱隱顯露出了小火鍋龍頭的氣勢,大獲機構看好。其中,高盛發研報指,考慮到湊湊發展勢頭和呷哺更好的利潤前景,該行將呷哺呷哺2020-22年淨收入預測上調6-24%,並維持“買入”評級,將目標價由13港元升至19港元。
而再來看火鍋行業的“巨無霸”海底撈(06862),該公司在“馬太效應”的促使下,獲得租金優惠的同時迅速卡位,實現逆勢加速擴張。
東北證券研報數據顯示,海底撈前三季度開店數已達到360家左右,擴店數量持續超預期,預計其全年開店數量有望達到500家以上(較前次預測提升50家)。同時,同時整體翻檯率依然穩健,預計Q3翻檯率復甦至去年同期80%以上水平。考慮到疫情仍有餘波且新店分流影響,公司經營韌性彰顯。伴隨天氣轉涼進入火鍋旺季,Q4翻檯率環比有望進一步復甦。
另外,海底撈還通過多元化佈局,打開了新的成長空間。據悉,在面試賽道上,其通過內部創業團隊孵化十八汆、新秦派、撈派有面兒、佰麩私房面等多個麪館品牌,並有所突破。其中草根調研數據十八汆運營情況較好,實現高翻檯率。
基於上,從股價走勢來看,海底撈的股價整體還是穩住了,年初以來累計漲幅近80%。
不過,相比起海底撈和呷哺呷哺這些頭部企業們,另一些餐飲股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港股市場中,47只餐飲股中,年初以來僅有12家股票出現上漲的趨勢,其餘全是下跌態勢,其中,百福控股、味千中國、快餐帝國等股票皆跌逾50%,而翠華控股、稻香控股也跌超30%。
除此之外,在公共衛生事件期間,一些小型的餐飲公司甚至因爲現金流截斷的緣故,紛紛關門了。對此,有研究報告指出,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部分非連鎖中小餐飲企業暴露出資金流動性不足、顧客黏性低、缺乏統一管理等一系列問題紛紛關店倒閉,加速了餐飲行業的出清。
綜合上述,不難看出,海底撈、呷哺呷哺等餐飲細分股的上漲,一方面是受益於整體行業的景氣度上升,另外一方面也是受益於龍頭加速性擴張的動作。由此可知,雖然餐飲行業沒有永遠的贏家,但在“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驅動下,這些龍頭公司們也會比非頭部企業走得更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