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了實現「雙千億」目標,蒙牛這一年頻繁揮舞支票。
11月25日,蒙牛乳業(02319-HK)發佈公告,擬議6億澳元(約合31.87億港元)現金收購澳洲品牌乳品及飲料公司Lion-Dairy & Drinks Pty Ltd(簡稱LDD)的100%股份。而在交易完成後,LDD將成為蒙牛間接全資附屬公司,財務業績也將併入蒙牛的財務報表。
此舉被認為是蒙牛乳業為實現2020年「雙千億」目標的又一佈局。而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9月宣佈收購貝拉米,11月宣佈收購LDD,三個月内兩次收購澳大利亞企業,在完成「雙千億」的大目標下,蒙牛乳業加緊整合澳洲乳業資源。
佈局「雙千億」,蒙牛看好澳洲、東南亞市場
所謂的「雙千億」目標,是指蒙牛集團要在2020年,實現集團營收破千億,以及企業市值破千億。眼下,蒙牛是指已經接近1200億港元,還差一個千億營收的目標。
蒙牛集團為什麽要實現千億營收的目標?
營收破千億,甚至是趕在伊利集團(600887-SH)完成這一目標,蒙牛集團將成為中國乳業在世界的名片,對於提振蒙牛集團的品牌效應不言而喻。
參與國際競爭,需要有足夠的營收體量作為支撐。長期以來,國際乳業市場的話語權一直都掌握在歐美、澳洲大型乳企手中。以營收規模做支撐,才有資格參與製定、掌控國際乳業標準體系,才能夠提升中國這個全球最大乳產品市場在國際上的地位。
此外,打造千億品牌對於蒙牛集團而言是對旗下產品品質的最好背書。尤其是在有過三鹿奶粉事件後,國内乳製品行業對於品牌的認可度更強。當然,對於曾經的國内乳製品行業的龍,實現千億營收,尤其是趕在伊利前營收破千億,對於蒙牛信心的提振意義重大。
蒙牛集團三個月内連續大手筆收購海外乳企,或多或少地都與實現這一目標有關。
以LDD為例,恰如公報中披露的那樣,收購完成後,蒙牛集團將獲得LDD公司優質資產的控制權,包括大量高品質的澳洲奶源,以及13個位於澳洲各地的大型製造設施,服務35000名客戶的龐大冷鏈分銷網絡等。
而已完成收購的貝拉米奶粉是全球領先的有機嬰幼兒奶粉品牌,旗下擁有眾多優質、超優質的有機嬰兒配方奶粉和嬰兒食品產品。至於更早前傳出收購意向的Burra Foods,則正是澳大利亞最大的乳品原材料加工企業。
換言之,三起收購完成後,蒙牛乳業已經在澳大利亞建立起涵蓋原奶、酸奶、乳飲料、奶粉以及嬰幼兒食品在内的多元業務體系,囊括奶源、加工、冷藏、銷售的一整套產業體系。
據此分析,蒙牛頻繁揮舞支票收購澳洲乳企絕非率性而為,而是有計劃地佈局澳洲市場。同時,這也是蒙牛集團推進自身「雙千億」目標達成的重要一環。根據蒙牛集團披露的信息,貝拉米、LDD在澳洲、東南亞、中國有著較高的品牌認可和市場需求。
尤其是在國内乳品市場已經趨於飽和,業績增長變得越來越困難,走向海外,尤其是快速發展的東南亞市場自然也是順利成章。可以預測,在完成LDD收購後,蒙牛集團極有可能還將持續收購其他一些企業,尤其是一些在澳洲、東南亞有較強的影響力的行業品牌。
密集佈局澳洲、東南亞,蒙牛能否規避風險?
頻頻收購之後,蒙牛持續重資產加持澳洲業務,為完成「雙千億」目標積極佈局。不過,在業務擴張的同時,蒙牛集團自身所面臨的風險也在增加。
這其中,最大的風險潛伏在企業財務狀況中。以2018年為例,蒙牛集團實現營收689.77億元,實現淨利30.43億元,淨利率為4.41%。與之相比,伊利集團同期實現營收795.53億元,實現淨利潤64.52億元,淨利率8.11%。
從中不難看出,相較於伊利,蒙牛集團營收獲利能力較弱。事實上,在2019年以前,蒙牛曾經大手筆地收購多家海内外企業,比如114億港元收購雅士利,又比如連續收購現代牧業、中國聖牧等。但往往都是營收總額上來了,所收購企業獲利能力較弱,甚至虧損。
以雅士利(01230-HK)為例,2013年,蒙牛集團斥資約114億港元收購雅士利集團過半數的股權。然而,自2016年至2017年,雅士利集團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目前,蒙牛集團大手筆的收購澳洲企業,但考慮到貝拉米、LDD近年來淨利潤出現下滑,甚至營收也發生波動的現實狀況,蒙牛集團還需要很長時間來「消化」。只不過「消化」過程中自然會佔用蒙牛集團部分資源,進而影響到企業研發、銷售等多個環節。
尤為值得註意的是,根據企業財報披露的數據核算,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蒙牛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分别為53.37%、54.16%,以及57.06%。蒙牛集團資產負債率連年攀升,相比之下,2019年上半年,億利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僅為51.03%。
考慮到2019年下半年以來,對貝拉米、LDD的兩筆收購,蒙牛集團的資產負債率或將再創新高,甚至逼近60%的企業資產負債率適度水平的最高線。
此外,大手筆重資產的收購集中在澳洲,極易受到澳洲政策變動的影響;而在所收購企業的市場指向上又集中分佈在東南亞、澳洲、中國市場,同樣很容易受到相關市場波動的影響。這對於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佈局新的業務鏈條而言是極為不利的。
對於蒙牛集團而言,實現「雙千億」的目標固然意義重大,但如果過分強調速度,限期内完成,而又缺少必要的配套策略與風險防範機制,即使完成了「雙千億」目標,恐怕也很難持久維持下去。
規模與競爭力,蒙牛集團的抉擇
事實上,在蒙牛集團著急完成「雙千億」目標的同時,有一個問題一直被蒙牛集團所忽視:蒙牛集團要規模,還是要企業競爭力。
透過蒙牛集團近年來一系列的收購案,除了優質奶源的爭奪外,很多蒙牛所收購的企業都是蒙牛在相關業務或技術領域不擅長、競爭力不足。以貝拉米為例,奶粉業務一直都是蒙牛集團產品競爭力薄弱的領域。正因為如此,蒙牛收購了雅士利、貝拉米等一眾企業。
但是在收購後,蒙牛集團自持品牌的奶粉業務依然不見起色。與之相反,儘管沒有在奶粉企業收購上有任何較大的新聞事件爆出,但是,伊利集團旗下奶粉業務卻發展順利,除了金領冠奶粉市場份額逐年擴大外,旗下高端有機奶粉品牌塞納牧品牌同樣取得不錯的成績。
出現這種極大的反差原因有很多,這其中,雙方在研發投入上的差距尤為關鍵。2018年2018年,蒙牛研發投入僅1.59億元,同比上漲近20%,佔總營收的0.23%。相比之下,伊利2018年投入研發資金4.27億元,是蒙牛的2倍多。
由此來看,是要規模,還是要企業競爭力,或者說是在推進企業規模擴張的同時,提升自身研發能力和競爭力,對於「雙千億」目標徵程上闊步前進的蒙牛集團而言關系重大。當下,蒙牛集團的併購速度不可謂不快,但能否實現量到質的轉變卻是個疑問。
如果真的很難實現由量變到質變,蒙牛即便是實現了「雙千億」目標恐怕也會是「弊病纏身」。而一個「弊病纏身」的企業自然無法與伊利競爭,更不要說代表中國乳業的最高度。
結語
改革開放幾十年,有太多的企業追求規模,做大卻不能做強。結果在一系列收購之後,難逃結構重組,甚至是破產的結局。權衡發展契機與風險防範,同樣是一個優秀的企業,企業家的必備素質。至於蒙牛未來發展怎樣,不妨拭目以待。
但有一點需要說明,如果市場上有兩個勢均力敵的龍頭企業,他們的競爭中,最終勝利的往往不是做的最多的那個,而是犯錯最少的那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