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降息和注入刺激資金來回歸「寬鬆貨幣」政策,令市場觀察人士興奮不已,並推高了資產價格,但一位分析師表示,這些只是「現行貨幣體系正走向崩潰」的最新跡象。
Mises研究所的副學者Frank Shostak寫道:「許多經濟學家錯誤地認為,經濟增長也需要不斷增長的貨幣存量,認為經濟增長會導致更大的貨幣需求。人們認為,不增加貨幣來促進貿易增長將導致商品和服務價格下跌,破壞經濟穩定,引發經濟衰退。」
他補充說:「一些評論人士認為,缺乏協調需求與貨幣供應的靈活機制是金本位導致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這個想法是,相對於經濟增長帶來的貨幣需求增長,黃金供應增長不夠快。因此,為了防止貨幣供需失衡帶來的經濟衝擊,美聯儲必須確保供需同步。」
但Shostak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貨幣需求增加,美聯儲就必須提供新的貨幣,以保持經濟穩定。」
他說,由於對供給增長的關注,經濟學家們正在「不斷尋找貨幣供給的『最佳』增長率」,比如Milton Friedman的理論,「如果固定的通脹率(例如,每年3%)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它將引領經濟穩定的時代。」
Shostak表示:「Rothbard認為,為了維持經濟增長,貨幣必須增長,這種想法給人的印象是貨幣維持經濟。」
「貨幣本身不能消費,也不能在生產過程中直接作為生產者的商品使用。因此,貨幣本身是非生產性的,這是死貨,什麼也不生產。」
「維持生計的手段是儲蓄、資本投資和增加消費品的生產。通過履行交換媒介的角色,貨幣只是促進了商品和服務的流動。」
他解釋說:「在自由市場中,和其他商品類似,貨幣的價格是由供求決定的。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的減少會導致貨幣購買力(PPM)的增加。相反,購買力隨着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而下降。」
Shostak說:「在自由市場中,不存在『錢太少』或『錢太多』的問題。只要允許市場出清,就不會出現『錢荒』。」
為了進一步強調他的觀點,Shostak提供了Mises的以下定義:「由於市場的運作傾向於決定貨幣購買力的最終狀態,在這個高度上,貨幣的供需是一致的,所以貨幣永遠不會過剩或不足。無論貨幣總量是大還是小,每一個人或所有的人總能充分享受到間接交換和使用貨幣所帶來的好處....貨幣提供的服務並不能通過改變貨幣供應量來改善和修復.... 整個經濟中可用的貨幣數量總是足以保證讓每個人都能分享到貨幣所能做的一切。」
他說:「一旦市場選擇了一種特定的商品作為貨幣,這種商品的存量將足以保證貨幣提供的服務。因此,在自由市場中,貨幣最佳增長率的整個想法是荒謬的。」
他說,最初,「紙幣不被視為貨幣,而僅僅被視為黃金的代表(即貨幣替代品)。」
他解釋說:「各種紙質證書是對存放在銀行的黃金的索取權,紙質憑證的持有人可以在他們認為必要的時候將其兌換成黃金。因為人們發現使用紙質證書交換商品和服務更加方便,所以這些證書開始被視為貨幣。」
雖然這個體系提供了便利,但他指出,接受紙質證書作為主要的交易媒介,擴大了「欺詐行為的範圍」。
他表示:「銀行可能會試圖通過發放不含黃金的證書來提高利潤。在自由市場經濟中,一家過度發行證書的銀行很快就會發現,其證書在商品和服務方面的交換價值將下降。」
他表示,為了保護他們的購買力,那些持有銀行無擔保證書的人會試圖將其兌換回黃金。「如果他們所有人同時要求收回黃金,這將使銀行破產。」
Shostak表示:「因此,在自由市場中,破產的威脅將限制銀行發行無黃金擔保的紙質證書。這意味着,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紙幣不具備『自己的生命力』,不能獨立於商品貨幣之外。"
他強調:「但政府可以繞過自由市場的紀律,它可以發佈一項法令,使銀行不能把證書兌換成黃金(即暫停金幣支付)成為合法。」
Shostak指出,一旦發生這種情況,「獲得巨額利潤的機會就會產生更少的後果」,這「激勵銀行無限制地擴大法定證書的供應」。
他警告說:「證書的無限制擴張,很可能引發商品和服務價格的急劇上漲,從而導致市場經濟的崩潰。為了防止這種崩潰,必須管理證書的供應,這可以通過建立一家壟斷銀行(即管理證書擴張的央行)來實現。」
Shostak表示,為了維護其權威,央行發行了一種法定證書,「取代了各種銀行的證書」。
他解釋說:「央行證書完全受到銀行證書的全面支持,銀行證書與黃金有歷史聯繫(因此,在黃金被取消后,還存在持續的購買力)。」 「央行證書,被標記為『錢』(即法定貨幣),也作為銀行的儲備資產,這使央行能夠對銀行體系的信貸擴張設定一個限制。(央行『貨幣』的購買力是建立在具有購買力的各種憑證以固定比率兌換成央行證書的基礎上的)。」
這種安排造成了央行可以管理和穩定貨幣體系的表象,但Shostak警告說:「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他說:「為了管理這個體系,央行必須不斷地『無中生有』地創造貨幣(即通脹),以防止銀行在兌現支票時相互破產。這導致貨幣購買力持續下降,扭曲了價格結構和生產結構,從而破壞了整個貨幣體系的穩定。」
他警告說,無論央行採取什麼方案,「隨着時間的推移,繁榮-蕭條周期可能會變得更加激烈。」
他指出:「Milton Friedman將貨幣增長率固定在給定百分比的方案並不能解決問題,畢竟,固定百分比的增長仍然是貨幣增長,這導致了無交換(即經濟貧困和繁榮-蕭條周期)。」
因此,他表示:「當經濟受到各種衝擊的威脅時,央行必須總是訴諸于大規模的貨幣注入,這並不奇怪。這種貨幣注入是耗盡儲蓄和通過無物交換而產生的資本投資潛力的關鍵原因。」
至於央行能讓這樣一個體系運轉多久,他說,這「取決於儲蓄和資本積累的狀況」。
他說:「只要它們仍在擴張,央行就很可能成功地保持經濟的繁榮。一旦由於資本存量下降而導致經濟陷入衰退,任何政府或央行重振經濟的努力都將失敗。這些努力不僅無法重振經濟,還會進一步消耗和抑制儲蓄和資本投資,從而延長經濟衰退。」
根據Mises的說法,「干預主義社會哲學的一個要點是存在一種取之不盡的資金,它可以永遠被擠壓。當這個噴泉被抽干時,整個干涉主義體系就會崩潰:聖誕老人原則就會自我清算。」
Shostak總結道:「由於目前的貨幣體系從根本上不穩定,因此不可能有一個『正確的』貨幣供應增長率。」 「無論央行是根據經濟活動注入貨幣,還是固定增長率,都會進一步破壞體系的穩定。讓金融體系真正穩定的唯一途徑是允許自由市場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