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網購日優惠: InvestingPro折扣高達60% 獲取優惠

股市拋售潮:投資者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發布 2020-2-23 上午11:50
© Reuters.

三大主要指數接連以史上高位收市,但來到1月底,股市卻響起警號,原因在於來自中國湖北省的冠狀病毒迅速傳播,打擊中國(以至全球)的增長前景,甚至可能觸發衰退。這種冠狀病毒的症狀猶如流感,不過在破壞免疫系統後可以致命。

投資者感到擔憂也許是人之常情。然而,只要回顧過去的股市拋售潮和調整期,您自然能制定適當策略,充滿信心地面對股市的每日變化。

接下來,筆者將會說明投資者在近期股市拋售潮中應該記住的十件事。

1.拋售潮並不罕見 首先,投資者需要明白股市拋售潮和調整(即從近期高位下跌最少10%)較我們想像中頻密。在過去70年,反映大市的標普500指數曾經出現37次跌幅至少達10%的調整(不包括約整),每次間隔相當於1.89年。如果我們更仔細分析股市拋售情況,例如將介乎5%至9.9%的跌市納入考慮,頻率將會更高。換言之,股市會不時進行調整,情況並非少見。

2.拋售潮/調整通常不會持續太久 有趣的是,在上述的37次調整中,標普500指數大多很快觸底。具體來說,在37次回調中,股市有23次是在104個曆日或更少時間內便從高峰急跌至低谷。

同樣值得留意的是,自1984年以來的14次調整中,只有3次持續超過104日。原因是甚麼?筆者認為是因為電腦的出現和互聯網興起,使得華爾街和散戶比以往更容易獲得資訊,方便他們作出知情決定,進而縮短股市下跌期。

3.我們很少能預知股市拋售潮的起因 要預測股市爆發拋售潮的原因,依賴的是運氣而非理性思考。華爾街絕少能在事前準確預測股票下跌的原因,反而會經常歸咎於不明因素。在最近的例子中,新型冠狀病毒觸發投資者恐慌,而筆者肯定沒有分析員在三個月前警告過大家要注意潛在疫症。

4.股市調整通常受到投資者情緒主導 拋售潮之所以令投資者動搖,乃由於他們通常是受情緒影響多於理智。害怕錯失機會的股民會投身最新投資浪潮,同一道理,擔心遇上跌市的投資者亦會迅速沽貨離場。不過,從下文的第九點中,您會發現即使中國冠狀病毒疫情惡化,還是有不少企業及/或行業能夠免受影響。

5.拋售潮只會對短線交易造成衝擊 老實說,只有短線交易才會受到拋售潮拖累。最近幾年,大部分的成功投資者都主要是利用複息效應賺取財富。基本上,他們投資優質企業,並長期持有股票,故此毋須擔心間或發生的拋售潮或調整。投資者保持耐心而獲得的回報,將遠遠超過短線投資所「避開」的風險。

6.離場通常不是最佳選擇 在股市出現動盪跡象之際,及早沽貨看似是明智策略,事實上卻常常是錯誤決定。根據摩根資產管理(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發表的年度報告,公司分析了過去20年的標普500指數表現,發現50%至60%的單日最大升幅(即單一交易時段最大百分比升幅)往往發生於錄得最差表現日期後的兩個星期內。由此可見,假如您收手離場,便會錯過低位反彈,與豐厚的長期回報失之交臂。

7.拋售潮時不妨重新評估股票組合 股市拋售潮亦提醒投資者要重新評估股票組合。對投資者來說,最理想的做法其實是隨時檢討組合,毋須等到股市調整,但股票暴跌的確有較大驅動作用。在評估持股組合時,投資者只需問自己最初買入某隻股票的理由是否仍然成立。如果觀點不變,那麼就算拋售潮不斷衝擊股價,也沒有理由放棄股票。

8.歷史顯示拋售潮是入貨的良機 您可能不知道,過往的每次拋售潮和股市調整最後都會成為入貨機會。正如上文所述,在過去70年來標普500指數的37次調整中,其後的牛市每次都能收復失地。換句話說,買入優質企業或指數基金,然後靜觀其變,投資者便能穩操勝券。

9.衰退免疫股選擇眾多 上文提到,在拋售潮中,避險型投資者總可以買入個別企業或行業,藉此跑贏大市。一般而言,供應必需品或服務的企業均能夠在任何環境中蓬勃發展,美國電力公用事業股新世代能源(NextEra Energy)(NYSE:NEE)便是一個好例子,原因是中國冠狀病毒擴散對公司客戶的用電量或可再生能源消費全無影響。

除了新世代能源外,電訊巨頭AT&T、香料和調味料巨擘味可美(McCormick)、機械人輔助手術系統開發商Intuitive Surgical和專注於公寓市場的房地產投資信託AvalonBay Communities等企業亦能對拋售潮免疫。

10.收息股往績驕人 最後一點,是投資者應趁拋售潮買入具有股息增長往績的派息股。2013年摩根資產管理的報告顯示,於1972年至2012年的40年期間,派發和上調股息的企業年均回報率為9.5%。相比之下,同期不派息股票的年度化回報率只有1.6%。正因如此,在市況轉差時,作為公用事業股,並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新世代能源將會是穩健投資選擇。

延伸閱讀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20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