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上市即爆款攪動行業風雲,而“價格內卷”下再度引發一系列的降價潮,2024年汽車行業充滿了“火藥味”。
而在小米新車上市之前,汽車行業已經歷了多輪價格戰,以比亞迪(01211)爲首的傳統車企,以及以蔚小理爲首的造車新勢力,推動市場競爭白熱化。行業雖卷,但優勝劣汰,強者保持競爭優勢,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同時也獲得可觀的利潤,截至目前,各大車企均陸續發佈了年度業績,不妨看看各家成績表現。
從收入端看,上汽集團以7447.05億元位居行業第一(國內),比亞迪以6023.15億元位居行業第二,造車新勢力中,理想成功突圍進入千億營收俱樂部,以1238.51億元位居行業第六。實際上,上汽和廣汽合資品牌體量佔比較大,從自主品牌看,比亞迪、吉利及長城營收規模穩居行業前三。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是新能源品牌龍頭,全年銷量302.44萬輛,市場份額高達31.9%,吉利和長城的新能源車的滲透率也在加速提升,其中吉利滲透率達到了29%,市場份額超過5%。另外,造車新勢力均爲新能源品牌,各品牌定位價格帶有所差異,不過都在推出多車型擴張價格帶,市場份額逐步拉開差距。
以單車價格看,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的傳統車企單車價格上漲,其中東風集團股份單車價格漲幅高達26.5%,吉利、長城及廣汽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實際上,傳統車企車型衆多,都在打高端戰略,比如上汽推出的智己,廣汽推出昊鉑,及吉利推出的極氪品牌等,高端化影響顯著於降價影響,導致單車價格上漲,而造車新勢力由於車型較爲單一,價格戰下單車價格下降明顯。
比亞迪於2023年單車價格下降8.3%,銷量增長63%,市場份額遙遙領先,最爲重要的是,憑藉強大的產業鏈支撐,創造了行業最好的利潤水平,全年實現股東淨利潤300.41億元,是位居第二的上汽(141.06億元)的2.13倍。此外,造車新勢力在價格內卷下基本處於虧損狀態,其中小鵬虧損達103.73億元,虧損率達33.82%,不過該公司仍有超370億元的現金可燒。
年報之後,2024年第一季度銷量數據也已經出爐,比亞迪在新能源車銷量及增速上依舊是遙遙領先,行業的巨無霸,3月銷量30.25萬輛,一季度銷量62.63萬輛;賽力斯成爲行業黑馬,在華爲賦能下月銷量超過了理想,3月及一季度銷量分別爲3.75萬輛及11.41萬輛;小鵬近況堪憂,其車型定價集中在20-30萬元的主流戰場,隨着各大車企車型迭代上市,G6也已黯然失色,一季度整體落後於其他新勢力。
小米將是行業格局的“不穩定變素”,3月28日小米SU7上市即交付第一日就獲得了近9萬輛的大定,根據市場信息,鎖單量超過40%,目前鎖單排產最長要到2025年後才能提車,且上市一週熱度不減,仍有大批排隊進店及試駕,根據市場公佈的周銷量,在交付的第一週,其交付量就超過1000輛。如若其產能能夠大幅提升,該公司月交付量毫無疑問將位居造車新勢力榜首。
行業的淘汰賽進入下半場,誰都不想踏入威馬和高合後塵,但2024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政策對新能源車補貼到力度下降,地區補貼逐步退出;另一方面智能駕駛來到了小米和華爲爲主導的戰場,性價比和粉絲效應決定空間上限,爲了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其他車企持續降價已然是必然趨勢。
龍頭恆強,資本市場給出了答案。比亞迪作爲新能源汽車龍頭,市值也始終霸佔板塊榜首,A股及港股市值均超過6000億元,比上汽集團高出2倍,比其他(除理想外)同行總市值還高。理想從虧損到盈利的破局,得到市場認可,以2587億港元的市值位居板塊第二,超過其他造車新勢力總市值之和。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依然不穩定,任何車企都有可能成爲黑馬,主要爲新能源車的整體滲透率仍不足50%,增量空間足以讓更多的品牌分到蛋糕,都有後來居上的可能性,尤其是小米汽車。同時價格戰加速品牌淘汰,資金實力較弱且缺乏產品力的品牌預計將被市場淘汰掉,市場份額集中趨勢將重演智能手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