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省錢找熱門股。InvestingPro 高達55%折扣,就在黑色星期五獲取優惠

拜登甩鍋美國企業貪婪?誰該為美國通脹負責

發布 2024-5-29 下午04:24

很多人把通脹歸咎於企業的貪婪,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忽略了經濟學的基礎供需法則。

美國總統拜登在接受採訪時曾說:

「民眾明明有足夠的錢,但被迫接受漲價,令人憤慨。同樣的價格,產品卻縮水了20%。就是企業太貪婪,純粹的貪婪。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我正在為之努力。」

誠然,物價因通貨膨脹而攀升,但這非企業的過錯。通脹的加劇實則是經濟停擺(供應緊縮)與政府向家庭發放補貼(需求激增)共同作用下的供需失衡所引發。

對於依靠社交媒體獲取資訊的大多數美國人,這部分經濟常識匱乏的民眾找到了一個新的矛頭,將經濟困境的不滿指向了企業的貪婪

荒謬的指責

對企業貪婪的指責,與在社交媒體挑起美國人情緒的其他說辭一樣,顯然錯了。

Michael Maharrey 表示,

通過簡單的推理,就能發現這種指責的荒謬。如果企業可以隨心所欲地漲價並享受「超額」利潤,那他們為何不一直這樣做?難道企業在2021年突然就變貪婪了?還有,聯儲局在努力實現2%的通脹目標時,為何要花費十年時間來擔心通脹「過低」?難道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前,企業還不夠貪婪嗎?

當你深入思考這些問題時,就會發現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讓我們從鮑威爾對通脹原因的評估入手。

「當前的高通脹,最初是由於非常強勁的需求與受疫情限制的供應之間的衝突而引發的。到20223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提高政策利率時,很明顯,降低通脹將取決於解除與大流行相關的前所未有的需求和供應扭曲,同時,我們也需要收緊貨幣政策,以減緩總需求的增長,給予供應方迎頭趕上的時間。

但值得注意的是,「強勁需求與受疫情限制的供應之間的衝突」這一原因背後更深層次的因素完全被忽略了。我懷疑這是有意為之,以避免將責任歸咎于現任或前任政府或聯儲局自身。然而,這種做法卻模糊了他們的行為對問題造成的影響。

下圖是「經濟學入門」課上的必講內容。顯而易見,如果供應受限,而需求又通過貨幣干預而增加,那麼通脹就會隨之而來。

供需關係圖

  • 是誰有權力通過一場由恐懼驅動的運動,讓整個經濟陷入停滯,迫使每個人都回家?是戰爭、企業,還是政府
  • 在供應短缺的情況下,是誰直接向家庭發放了數萬億美元的刺激支票?是公司、俄羅斯,還是政府
  • 是誰支援發行數萬億美元的債券,為這些刺激計畫提供資金,並人為壓低利率?是聯儲局、俄羅斯,還是企業?
  • 是企業暫停學生貸款、房租和抵押貸款的支付,從而為個人提供了額外的資金來源嗎?還是政府

Milton Friedman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企業貪婪並非通貨膨脹的根源

談及通貨膨脹,很多理論派經濟學家會迅速引用Milton Friedman的名言:

「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膨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

然而,弗里德曼關於通貨膨脹成因的論述其實更為深入。他曾明確指出,企業並非通貨膨脹的製造者,真正的源頭在於政府的印鈔行為

Milton Friedman這樣闡述:

「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膨脹都是由於貨幣供應過量、貨幣增長快於產出增長所導致的。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社會,我們必須認識到政府掌控著貨幣發行量。因此,美國的通貨膨脹是華盛頓的政策結果,而非其他地方。當然,沒有哪個政府會輕易承認自己對不良後果負有責任。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當不幸發生時,我們往往會尋找外部原因。政府也是如此,它不願承擔通貨膨脹的責任。如果你在華盛頓聆聽各方的聲音,他們會將通貨膨脹歸咎于貪婪的商人、貪婪的工會、揮霍無度的消費者,甚至是那些可怕的阿拉伯酋長。」

他最後總結道:

「但真相是,他們都不是通貨膨脹的真正推手。原因很簡單,商人、工會和家庭主婦的地下室里都沒有印鈔機,他們無法印製出我們稱之為的綠色紙片。只有華盛頓擁有印鈔機,因此,只有華盛頓才能製造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急劇上升與企業是否貪婪地利用消費者無關,其真正原因在於聯儲局和政府的行動。通貨膨脹是「過多貨幣追逐有限商品」這一經濟現象的必然結果。

下圖印證了Milton Friedman的觀點,它展示了M2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存在16個月的滯後)。

通脹vs M2

若感興趣,您可以觀看Milton Friedman關於「貨幣與通貨膨脹」的完整演講。

企業如何應對通貨膨脹

既然通貨膨脹並非由企業貪婪所致,那為何企業還要全面提高商品價格呢?

企業肩負著對股東持續經營的責任。當業務成本增加(例如工資、福利、商品、公用事業等費用上漲)時,這些額外成本必須反映到銷售價格中,以確保盈利能力。而企業能夠將更高的投入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關鍵在於,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持續高於市場供應量。

在2020年和2021年,由於消費者願意使用政府提供的資金,企業得以將大部分通脹增長轉嫁給消費者。但隨著超額儲蓄的逐漸耗盡,消費者開始縮減支出,通貨膨脹率也隨之回落。與此同時,企業向客戶轉嫁較高投入成本的能力減弱,導致企業利潤下滑。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通貨膨脹率的降低,企業利潤的增長率也在減緩。

企業利潤vs通脹

若採用企業利潤減去通貨膨脹的兩年平均值來進行衡量,我們會發現同樣的趨勢。在2020年通脹飆升時,企業尚能將大部分成本增長轉嫁給消費者。然而,如今由於需求下降導致通脹放緩,企業不得不自行承擔部分通脹壓力以促銷其產品或服務。

通脹傳導給消費者的百分比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通過比較消費者價格指數(反映消費者為商品和服務支付的費用)和生產者價格指數(反映企業支付的費用)之間的差異來分析這一問題。在通貨膨脹上升且消費者需求超過供應時,企業能夠將更高的投入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當通貨膨脹率下降時,企業則需要承擔更高的投入成本以維持產品或服務的銷售。

CPI vs PPI-CPI差值

這里需要明確的是:

企業並非通貨膨脹的製造者。它們只是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做出反應,通過調整價格和供應量來維持盈利能力。當消費需求放緩時,企業會降低價格並減少供應量。

誰該為通貨膨脹負責?

如果通脹中存在「貪婪因素」,那更多的應歸咎於政治政策和華爾街的影響。我們先來談談政治政策。

政府政策的通過,大多是為了以某種形式安撫民眾,但主要是為了取悅那些資助他們執政的人。封鎖以及向家庭發放救濟金同時停止償還債務所帶來的副作用與企業的貪婪無關,同時選民樂於接受這種「免費的午餐」。

還有一些在州層面推行的政策,雖然導致了更高的通貨膨脹,但卻幫助政客們保住了權力。例如,加州將最低工資提高到每小時22美元,這就是一項通貨膨脹政策。企業為了抵消更高的工資成本,自然會提高產品價格。

工資增長並非沒有代價。即:

「勞動力成本是任何企業的最大支出。除了實際工資,還包括工資稅、福利、帶薪假期、醫療保健等。雇傭員工並不便宜,這些成本必須通過銷售的商品或服務來彌補。因此,如果消費者不願支付更多錢,成本就必須在其他方面得到補償

例如,沃爾瑪和塔吉特在宣佈提高最低工資後,出現了裁員,收銀員的工作被自助結帳櫃檯取代。餐館增加額外的服務費,以説明彌補工資上漲的成本,這相當於對消費者徵稅。像麥當勞和Panera Bread這樣的連鎖店,用應用程式和點餐機取代了收銀員。

此外,華爾街本身也是一個推手。商品價格受到紐約商品交易所交易員的控制。這些交易員會尋找各種可能影響供應的事件(如天氣、交通中斷或地緣政治衝突)來押注大宗商品。看看下面的大宗商品指數就知道了。

CRB商品指數日線圖

經濟停擺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增加了企業的投入成本。這些額外的成本必須計入生產過程,並最終轉嫁給消費者。

這不是由於企業的貪婪。消費者成本的上升,是華爾街推高大宗商品價格以從供應中斷中獲利的副產品

儘管將價格上漲歸咎於企業的貪婪很容易,但這並不公正。如前文所述,企業正在應對更高的投入成本,以維持股東的盈利能力並確保持續經營。

企業的貪婪並非通貨膨脹的根源。

當然,人們可能幻想企業應該承擔更高的成本,成為消費者的救世主。但企業並非慈善機構。

***

翻身變富翁,十年回報高達1500%!InvestingPro科技巨擘策略大放送,每日低至約2蚊,AI智能選股助你飛。即刻領取專屬優惠,再慳多10%!

分析股票好壞,值得買入,還是要趕緊賣出,InvestingPro股票分析工具助你一臂之力。豐富功能點擊瞭解

  • ProPicksAI選股策略,遠遠跑贏大市。
  • ProTips一句話解讀過往財務數據,好壞一眼便知。
  • 公允價值穩健度評分:輕鬆避開估值過高股票,撈底股價遭低估的股票
  • 先進的選股器數百種財務指標,精細篩選股票,結果可保存、可導出為表格。
  • 海量股票的歷史財務資料深入瞭解和研究公司財務細節,進行專業的基本面分析。
  • 大佬持倉速查:快速查詢巴菲特、達裡奧、索羅斯持倉,輕鬆抄作業。
  • 更多功能:我們已有計劃在InvestingPro加入更多功能。

欲進一步瞭解InvestingPro,請訪問下方鏈接:

https://hk.investing.com/pro/pricing?couponCode=HKNEWS1

用優惠碼HKNEWS,最高6折超值折扣基礎上,價格再減10%,最低每天約2港元。

編譯:劉川

Investing.com中文網:YouTube頻道@investingcomhk ; X賬號@HkInvesting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