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市場今日表現最穩健公司立即開始

小心美債風暴!

發布 2023-10-23 上午08:27

10月20日,上證指數再度跌破3000點大關,讓市場破防了。

在一些老股民看來,3000點就像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道“牛熊分界線”,在3000點上方運行還是在3000點下方運行,對於散戶心理的變化是截然不同的。

2007年3月,上證指數首次升破3000點,後沖高至歷史最高的6124點,也經歷過2015年大牛市的5178點。當然也深深受傷過,歷經過2009年1664點、2018年2440點的至暗時刻。

歷經次數的3000點保衛戰,均有各種重磅利空將其無情擊穿。今年也一樣,利空不是宏觀經濟基本面,而是源於週邊流動性的持續收緊,以致於對國內積極的多重信號都熟視無睹。

01

近期以來,美國國債被瘋狂拋售,可謂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10月19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突破5%大關,較10月11日大幅飆升逾40個基點,斜率非常之陡峭。

而在今年7月之前,10年期美債的表現還相對平穩。此後一直到9月20日迎來了一波快速大漲。而在9月20日之後,收益率曲線更是陡升不止。

美債之瘋狂表現,與非農就業、消費零售等宏觀數據不斷超預期無不關聯。從資金面來看,更大原因可能來源於美債供需失衡以及對沖基金開始螺旋解杠杆。

我們首先看美債需求方。

10月20日,美國財政部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政府財政預算赤字擴大至1.7萬億美元,較2022年還要增加3200億美元,同比增速高達23%。這相當於美國GDP總量的6.3%。

2023年的巨額赤字超過了新冠疫情前的所有紀錄,包括特朗普任下的共和黨減稅政策,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赤字水準。

巨額赤字就需要巨額發債來解決。截止5月底,美國政府債務規模為31.4萬億美元。6月債務上限被打開,到現在債務總規模已經突破33萬億美元。

短短幾個月,美國財政部就新增了1.7萬億美元國債。而這還是新增額度,其實真實發行量遠超這個數,因為還涉及到大量借新還舊的債券。有數據統計,過去1個月,美財政部就發行了1.5萬億美元的國債。

過去的2023財年,美聯儲在大幅加息冷卻經濟控制通脹,然而財政部卻大幅提高赤字水準提振經濟,讓通脹回歸2%變得遙遙無期。但後者的副作用也開始顯現,大幅發債成本變得越來越高昂。2023年利息支出就達到8790億美元,是2021年3520億美元的兩倍多,一舉創下歷史新高。

6月以來,財政部多數新增為短期國債,隔夜逆回購資金消化了60%以上。但財政顧問委員會認為,短債占比超過20%將極大增加財政負擔。有機構預測,8月份短債占比就已突破20%。

那麼,這意味著美財政部不得不發行更多的中長期債券。彭博社就曾預計,美國下半年中長債將淨增6000億美元,短債將淨增2000億美元。2024年中長債繼續飆升1.7萬億美元。

而需求方呢?

10月12日,30年美國國債拍賣結果慘澹。一級交易商不得不接盤18.2%未被其他競標者買去的國債,這是去年2月以來比例最高的一次,今年平均值為10.72%。

此次30年美債拍賣的收益率為2007年8月以來最高,較前次標售價高出近50BP,幾乎比拍賣前預期的收益率還要高5個基點。

在此次拍賣當周,還進行了其他美國國債標售,期間同樣出現了需求疲弱跡象,包括460億美元的三年期國債和350億美元的10年期國債。

由此可見,美國中長期國債有些賣不動了。

歷來,美國中長期債券的大買家主要有三方,包括美聯儲、美國銀行以及外國投資者。

當前,美聯儲仍按照原計畫在縮減資產負債表,成為債券市場的空頭。美國銀行體系在3月矽谷銀行危機之後,亦大幅減持了3000億美元的債券資產。

而外國投資者也不太熱捧美債了。

10月19日,美國財政部發佈最新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截至8月底,日本的美債持倉量達到1.1162萬億美元,較7月環比增加37億美元。

但日本減持美債仍然是趨勢所為。8月底的規模較去年3月以來整體減持了超過1000億美元。一方面,日元匯率顯著貶值,加劇其拋售美債以保衛本幣匯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日本央行收益率曲線控制(YCC)政策上限上調,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可能性逐步上漲,也驅動著日本海外資金回流。

中國大陸方面,持有美債規模持續下降,8月份已經降至8054億美元,較7月環比減少164億美元,創下過去14年以來的最低值。

另據平安證券,截止今年8月,日中兩國較2020-2022年平均減持超過3000美元的美債。

在此大背景下,中長期美債需求疲軟是無法避免的。然而美債供給卻超出市場預期,驅動著長端美債利率持續攀升,7月份之後表現更甚。

02

9月20日之後,美債拋售明顯加劇,長債利率出現大幅陡升。與此同時,9月21日至10月5日,COMEX黃金期貨價格從1951美元快速暴跌至1834美元,跌幅高達6%。WTI原油從9月28日至10月6日,跌幅高達12%。美股也出現了連續下跌,9月20日至今,標普500累跌5%。

各大金融市場的表現都無法很好的用基本面去解釋,或可以看著是一場異常的美元流動性衝擊。

除了債券供需失衡問題外,有分析稱,大量對沖基金可能正在進行解杠杆操作,加劇了中長期國債價格的暴跌。

簡單來說,大量對沖基金在回購市場上以中長期國債作為抵押品進行融資,且可以不斷重複抵押,放大其杠杆倍數。然而美債價格持續暴跌,一旦觸發了一個閥值,那麼這些基金面臨追加保證金的要求,使其可能被迫賣出國債減輕回購杠杆。

但這會導致一個嚴峻問題,機構越賣國債,價格跌得越猛,越需要更多保證金,形成螺旋式負面暴跌效應,加劇收益率的攀升。當然,這期間一些會議或關鍵數據助推了這些拋售行為,包括9月議息會議給出了很鷹派的指引、9月超預期的通脹、零售數據等等。

這不禁仍人回想起去年10月爆發的英國養老金危機。

英國養老金主要持有英國國債,反復國債質押加杠杆,滾大資產規模。其次,通過利率互換,支付浮動利息,未來獲得固定利息,相當於買一個利率保險,但利率合約,需要有保證金。養老金加了7倍左右的杠杆,總資產規模將近3萬億英鎊。其中,有1.5萬億屬於負債驅動型交易策略。

本來在歐美英大幅加息以及通脹持續走高的大背景下,英國債券不斷被市場拋售,價格崩跌,投資銀行本身就需要養老金不斷追加保證金。

恰恰這個時候,時任英國首相的特拉斯提出激進補貼和減稅舉措,導致英債在短時間內大幅暴跌(英債3個交易日內從3.59%攀升至4.476%),最終壓垮了養老金,爆發了流動性危機。

據機構當時預估,養老金追加保證金規模為6900億英鎊。這將迫使養老金大規模拋售國債等資產,但拋售國債,會繼續讓英債價格崩跌,收益率持續飆升,陷入惡性循環。

總之,壓垮英國養老金的最大導火索是特斯拉的提案。而這次可能存在的對沖基金解杠杆,導火索會不會是9月美聯儲議息會議,導致國債價格觸碰到閥值了?

面對當前緊張的國債市場,多位聯儲官員出來發表鴿派言論來給市場降溫。美聯儲方面也有一定動作,即最近2周縮表的規模較此前大幅放緩。有分析稱,到期的一部分債券拿去重新買國債了,緩解流動性。

其實,自2020年3月達到峰值以來,10年期美債價格已經下跌了近50%,30年期美債更是暴跌了53%。美國長期國債這輪跌幅是1981年創下的第二大跌幅的2倍多。

國債是美國各大金融市場最為核心的抵押品,其價格跌幅如此巨大,其抵押品價值嚴重縮水,很多高杠杆倍數的對沖基金本身就面臨解杠杆風險。

如果解杠杆無序發生,2020年3月的場景是有小概率重現的。

國際清算銀行(BIS)在9月的季度報告就曾指出,美債期貨空倉規模6000億美元,5年期美債期貨杠杆為70倍,10年為50倍。美債國債市場的波動坑誘發對沖基金的保證金螺旋式上升。如果保證金解杠杆,就有可能擾亂核心的貨幣市場。

而當月早些時候,美聯儲經濟學家也發報告稱,在回購融資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存在基差交易倉位迅速平倉的風險,那將加劇市場壓力,可能導致國債市場波動加劇,並放大國債、期貨和回購市場的混亂。

由此可見,美債大幅飆升是全球金融市場潛在的一個風險。

03

回到A股市場,滬指已經跌破3000點,而深成指和創業板指已經跌破2022年4月低點,也就是說後兩者已經跌到滬指的2800點一帶了。

A股底部極限在哪?

其實這主要取決於10年期美債利率會去到哪里。若因經濟數據繼續超預期、供需失衡、解杠杆等問題持續發酵,那麼長端美債利率繼續攀升,那麼A股依然會承壓。若相關數據不那麼好,亦或是11月的議息會議釋放足夠的鴿派預期,那麼美債出現拐點,A股也就真正見底了。

沒有邁不過去的坎,沒有翻不過去的山。A股都這個位置了,沒有必要過於悲觀了。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