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在連續多年的順風順水後,隨著疫情淡化,大部分公司也逐漸褪去各種光環下跌。在這個時點,醫藥股的利空是一個接一個,而最近的醫藥反腐,更是將整個行業推向了一個新底部。
醫藥行業每隔一段時間來一點大動作是很正常的,如2017年,就推開過較大規模的醫療體系改革,降低藥占比,開啟醫藥分離,取消兩票制,開啟集采,再到2020年試點推開的drgs付費。圍繞醫藥行業的體系改革就沒有停止過。而反腐,更是習以為常,早在2007年,巨大的反貪風暴抓捕了當時的藥監局局長,被判死刑。而在2015年,則掀起了臨床藥物試驗數據的7.22打假風暴。
這次反腐,對於行業看似也是一陣大衝擊,但是細細品味,實際上跟前面幾年陸續發生的幾輪的改革相比,並不算強勢。對上市公司的衝擊小得多,甚至略有益處。當醫藥行業跌幅巨大加上似是而非的利空,醫藥行業似乎正迎來了底部反轉的時機?
一、反腐or改革?
首先看到這一輪的反腐,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集齊了14個部委,人員眾多。但有兩點是注意的,就是打擊面集中在醫院系統,而非醫藥製造企業或研發審批領域,其次針對的多是醫療系統中層。而非高層。所以落馬的多是各類院長等,全國醫療系統高層並未波及,其次,企業端的衝擊不多。
最後,反腐行動針對短期內行為糾錯,但尚未涉及制度層面的大修改,仍然沿用過去的醫藥分離、降低藥占比框架,只是是在執行力度上加大。絕不能跟15年、17年那樣的行業大變革相提並論。而縱觀這幾年醫藥分離等政策落地程度,相比以往也大有改觀,確實解決了一些問題。所以本質上,這是一次力度較小的行業震盪。在政策推行5年後,又經歷了疫情間的行業大起大落,執行力度變弱非常政策。
而這些醫生的貪腐問題,也是整個醫療系統內常犯的毛病。在藥企必須進行學術推廣和產品行銷,而醫生擁有處方權的體系下,不能完全杜絕灰色空間,這其中還得靠個人的品德進行約束。
當前不可否定的是存在醫療人員明面薪酬過低的問題。而醫療專案本身具有極高溢價權,患者有能力也有意願支付。陽光收入不足,自然尋求灰色收入。希望把醫療人員報酬人為壓低,憑品德長期領不高於社會平均值的收入,是不現實的。
而灰色收入機制分配不均,院內高層獲益過高,中基層醫護人員獲得感過低,不患寡但患不均,因此積累了很大矛盾。
隨著雷霆行動,大量的自下而上的舉報頻發,也就導致了今天的結果。行動過後,腐敗行為將得到一定時間遏制,但參照美日等發達國家醫療體系,醫護人員收入高合情合理。系統設計需要將高中低層醫護的分配體系理順,否則這個問題只是重複不斷地歷史輪回。
二、上市公司影響有好有壞
目前為止,在醫療企業端的反應就遠比醫院端要小了。如上面所示貪腐院長作為受賄方,所對應的行賄方,多是醫藥公司的藥代或銷售人員,很多以個人行為定罪,不會傷至醫藥公司。
披露的涉嫌貪腐的上市公司,目前最重的分別是賽倫生物和衛寧健康,都是董事長被抓。而這些公司的業務模式和產品力,確實與貪腐牽連合情合理。
不排除後續有更多的公司爆出問題,而其中疫情相關受益的企業,還是一個重災區。
當然,分析在這之後的對於醫療公司的業務影響更是重要。
首先,醫生在絕對公正廉潔情況下,開具處方或選購耗材,設備,肯定是品質越好的產品優先,其次是考慮高性價比。
醫藥代表之所以要行賄,無非是讓醫生多開那些不應該被優先使用的藥物。基於此原則,那些療效顯著的新藥會在行業進入清廉時間後,加大滲透和推廣的力度,相反,那些靠帶金才能讓醫生開具處方的老舊產品將加速從現有醫療方案中被淘汰。
無論如何,此次貪腐終將把行業的健康度提升,是對國內醫藥行業過去過高的銷售費用的有效控制。
此次反腐所導致的大跌,很多都是銷售費用過高的公司,並以傳統藥企為主,產品線內清一色上市多年的老產品,明明已經過了醫生教育,推廣學術的時間點。老產品還哪來那麼行銷開支,說明都是不花高額銷售費用推不動銷量的,至於高價銷售費用花在哪了,這一點就見仁見智了。
這些公司的銷售費用一降,極大可能帶來收入更大幅度的滑坡,對業績肯定不是好事。
而創新藥企業還在做市場擴展的,既得利益者走了,銷售費用可以降,收入未必降,這一來一去,利潤不就出來了嗎?
其實觀察當下的板塊表現就能看出,藥企和醫療設備公司跌幅最多,其中A股化學制藥是傳統藥企集中地。而跟這個醫院系統腐敗毫無相關的醫藥研發外包、還有醫藥分離趨勢下接受藥方的藥房,都表現不錯。但這個表現還是有點太短視了,新藥企和傳統藥企,應該在此發生分化,尤其是創新藥公司,都還沒開始賣呢,跟反腐毫無關係。
而醫藥分離已經推行了很久,反倒是有點滲透不下去了,主要是現在院外藥房買藥也不便宜,醫生在院內公正開藥,才能給患者達成最低藥費。所以單純因為這點去覺得利好藥房,反倒是太過於想當然了。
目前的趨勢進一步加速了新藥公司的發展,行業健康化的政策總是有利於行業內的創新者,而落後產能將逐步慢性死亡。觀察這一政策有沒有用,就看創新藥公司的銷售費用轉化為收入提升的Roi有無提升,而那些相當明顯的輔助用藥公司,是不是進入了銷售費用和收入雙降通道中。
另一方面,目前國內高壓的態勢,也促使國內醫藥醫械企業加速轉變思路,從海外市場求突破,以獲得更快更好的收入增長。
三、底部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短期的行業恐慌,加劇了醫藥指數的探底,製造出了更大的見底可能。
從估值來看醫藥申萬指數基本來到了歷史較低的20倍PE左右,整個行業現在是低估值狀態,當然,疫情業績退坡還有加大反腐,部分公司的業績會下降,這不好說後面會不會因為業績下滑而讓估值重新提升,但當下的估值絕對是不高的。
醫藥行業長期需求高,業務穩定,高利潤率的優點沒有改變,哪怕是傳統的不思求變的藥企,在過去的多年裏,靠幾款獨家藥物的持續業績和時代紅利,積累幾十倍漲幅的比比皆是,也因此,新時代下,自然有一批新的公司,再次實現業內的高回報。
經歷了長期的集采,疫情的週期性見頂,行業已從阿貓阿狗接連上市過度競爭到投資者無人過問,創新驅動的醫療行業現在總體處於了一個非常合適的值得下注的時間。當然對於那些已經開始收入爆發,海外海內雙開花的先鋒創新藥企,高估值是沒得指望再跌多少的了。
如果說疫情清退意味著醫藥行業去高估的開始,那麼此次反腐及後續的多重震盪,將是給醫藥行業估值的最後一殺。但從上表可以看出,來自海外的肯定越來越多,中國醫藥行業確實在蓬勃發展,而反腐同樣是行業繼續蓬勃發展的保障。在未來,商業模式的優勢將再度驅動醫藥行業有朝一日估值再次回到高位。
唯一要規避的大概只是以下幾類醫藥醫療公司:不靠腐敗或者關係賣不動貨的,產品老化又不思進取的、疫情期間大賺發運氣財的及在行業高潮靠資本和跟風上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