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萬連山
最近,衛健委公佈了一個數據:
截至2022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2.8億,占比19.8%。
預計到2035年,將突破4億,占比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短短13年,就從每5個中國人裏有一個老人,變成每3個人裏有一個老人。
太快了。
你知道這意味著啥嗎?
現在,是2個養老保險繳納者養1個退休退休,再過十幾年,就是1個養1個。
在現收現付制下,這肯定是養不起了。
據社科院測算,國家主導的養老基金,可能到2035年就耗盡了。
想想那個時候,我才剛到40歲,離退休還很遠。
我們這一代打工人,正遭遇最尷尬的窘境:既要負擔上一輩人的越來越沉重養老金,卻又沒有足夠的下一輩來贍養自己。
到時候,我們這些還在工作的人,要麼提高社保繳納基數,少拿點工資;要麼全部延遲退休。
如果,我不想延遲退休,又想過得舒服,怎麼辦?
答案是一句正確的廢話:有錢就行。
01、怎樣才能優雅地老去
錢是王八蛋,長得可真好看。
想退休後不那麼緊巴巴,甚至想提前退休,都離不開它。
網上有人說,100萬是實現個人財富自由所需的最低標準。
假設,能活到85歲,打算50歲退休,每年花5萬塊。
按3.5%的年化收益率算,100萬足夠用到去世了。
這裏需要設置一個前提:你得是老年無病無災,忽略所有意外的風險。
這樣才能用一個數字量化?
只要不亂搞,然後懂得去投資長期穩定分紅的高股息率大藍籌(如國有大行),或者安排好投資大銀行的理財產品(目前一般1年內理財業績基準普遍在4%往上),3.5%也不算高,就算買國債,也大概率有2.5%以上的年化收益。
問題是,怎麼才能擁有100萬?
前陣子,有個朋友跟我吐槽,說他買30萬養老金,以後退休了,每個月只能領三千塊。
啥也幹不了。
不如,趁年輕全花了,爽一下。
這其實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也是很多人希望你有的想法。
商業社會的本質,就是利用媒體和花言巧語,把消費者的錢騙到手。
直到一毛不剩。你去貸款,又花光光。
怎麼守住自己的錢,是一項重要技能。
這項技能,比什麼沙雕成功學,有用得多。
可能不少人都有疑問。
我一個月幾千、萬把塊工資,除去房租水電交通,隨便消費消費,能攢什麼錢?
就算攢幾年、十幾年,多個幾萬、十幾萬,能幹啥?
剛好,有些“專家”也跳出來告訴你:錢不是攢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
特別好聽,就像在打雞血。
但他講這些的目的,依然是讓你交錢,然後聽他的課。
還有人說,錢攢著不去花、不去搏,很可能喪失錯過機遇。
這更是荒謬。勸人去搏小概率事件,遲早要遭雷劈。
世道不一樣了!
前二十年,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炒房的、創業的都風生水起。
那年頭,錢確實好賺,實話實說。
現在,全球宏觀環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這種情況,你說賺錢,普通人去哪賺?
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虧都不錯了。
誰不知道要努力,誰不知道要奮鬥?
年輕人需要的是具體可行的方法。
如果讓我給出建議,其實就倆字:攢錢。
雖然很土,很沒有魅力。
但對大多數不能拼家庭背景的草根而言,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最踏實的方法。
很多人從來沒意識到,消費只是浮動在腳下的小舟,隨時會傾覆,儲蓄才是應對未來的底氣。
我們大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幾百萬的房貸,都能一點一點點還完,養老金怎麼不能一點點攢起來?
都一樣的。
人活一生,不是比誰更輝煌,比的是誰能穩到最後。
想想看,如果你想提前退休,領不到退休金,每個月幾千塊起碼能保證吃穿不愁,不用幾十歲了還苦哈哈去奶茶店打零工。
這種感受,被套牢的朋友應該都能懂得。
最近,市場行情可以用拉稀來形容,在帳戶虧得一塌糊塗的時候,每個月還能有固定的現金流。
這才是最大的幸福。
02、攢錢,才是改變命運的最佳策略
關於攢錢,這個話題能聊一百年。
著名的哈佛教條有一條:先把每月收入的30%存起來,剩餘的再消費。
賺了錢,當然要花,偶爾滿足自己的任性,是必要的心理需求。
但要有個度。
該花的花,不必要花的,儘量不要花。
什麼錢該花?
1.自己喜歡,高頻使用的商品。
比如,宅男24小時離不開的電腦。這個錢,就沒必要省了。
需要什麼配置,想要什麼體驗,配就完事了,舊配件還能拿去賣錢。
又或者,女生每天都要用、能提升幸福感的香水口紅,買!
但不要一次買一堆口紅、買一堆衣服,這就違背了原則。
2.影響工作效率的工具。
如果你是攝影師,是程式員,是設計師,在性價比的前提下,你的生產設備一定要花足錢,這個直接影響賺錢的效率。
3.關係個人發展的錢。
只要不是鹹魚,總有向上的欲望,某些適當的投入能得到機會。
比如CFA考試、技能培訓,或者在重要場合必須的特定服飾。
這些錢,可以聰明點花,去買二手的,或者租賃。
除了這三類,其他全部是沒必要花的錢。
考慮到有人花錢上癮,不揮霍不舒服,建議你先給自己設置一個資金池,不要超過收入的20%,比如兩千元。
在這個範圍內,隨便買。超出範圍,忍住!
衝動是魔鬼,做個人吧。
與之對應的,是另一種思維:先花錢,然後把剩下的存起來。
其中的區別,很大的。
短期看,100塊沒什麼,但每個月100,一年就是1200,100年就是12000,再小的雪球,也是可以滾的!
加上投資,滾得更快!
就像胖子和瘦子,可能也就是每天多吃了一口與少吃一口的區別,日積月累形成了巨大差異。
第二種人,經常會疑惑,我的錢都到哪里去了呢?
而第一種,就不一樣。
攢錢一時爽,一直攢錢一直爽。
只要你開始攢錢,馬上會體驗到不一樣的感覺。
不是飛一般的感覺,是踏實感。
收集和囤積,是人類遺傳自祖先的本能,就像倉鼠一樣。
一旦你開始囤積,所有不必要的高消費行為,都會自動被你翻譯成浪費。不如捨棄,只為看到餘額寶裏的數字漲快一點。
面對各種電子設備、球鞋、化妝品,攢錢本能都會跳出來告訴你,如果這筆錢不花,餘額又能多出許多。
這時候,餘額增長的快感,超越了消費的快感。
這是種有益的快感,它能讓你的生活更持久。
不但持久,還很堅挺。
如果你養成了攢錢的好習慣,和健康的消費觀念。
堅持十年,就算沒攢夠100萬的養老錢,人生也徹底改變了。
攢錢,不僅是表面大錢小錢的問題,更深層次是人生的機會成本的問題。
想像一下,如果某天你想換工作,想去旅遊,但身上纏著著各種消費貸款,會有底氣去做這些事嗎?
在面臨這些人生選擇時,你只能被動退縮。
很可能就是一年前的一次衝動消費,就是你現在換工作的機會成本。
而那看似不多的存款,帶來的不只是表面的金錢數字,它還是一次擺脫現狀的機會。
甚至是改變人生的啟動資本。
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人。
這句話被說爛了,但永遠是真理。
也許你覺得現在沒錢沒辦法攢,就不學、不想、不准備。
這樣的你只能在一次次的機遇面前,無奈地說,“我不會”。
拖著拖著夢想沒了,生活平淡了,也就甘於現狀了,就真的成了路人甲。
還是沒錢的路人甲。
沒錢,連躺平都不夠格。
03、尾聲
插一句嘴,免得被噴。
以上所有,只是建議!
該攢多少錢,甚至該不該攢錢,都因人而異。
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讓所有人都大開眼界,以致於相當一部分人都被慣壞了。
看到什麼立刻就想要,得不到就開始絕望,四處埋怨散播負能量。
其實有時候,真不是世界錯了,是人的腦子有問題。
很多年輕人都崇拜資本大佬們的空手套白狼,但你只看到的表面,沒有看到原理。
所有華麗的資本操作、杠杆加碼背後,都要有一筆實打實啟動資金。
這筆錢基本都是一點一滴積累的。
像馬雲當年用自己當老師的工資做得海博翻譯社。
哪怕賈躍亭當年在老家辦補習班,原始資本也是自己當工人時攢的錢。
一切變化的起點,都源自一筆關鍵的小錢。
而你我,缺的就是那筆小錢。
對普通人而言,最現實的做法,第一,放棄幻想,別想著一勞永逸。
第二,好好工作,努力攢錢,保持現金流。
至於提前退休,那只是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生活,其實沒有那麼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