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頂尖投資家如何打造投資組合瀏覽觀點

左右逢源的印度,真贏麻了?

發布 2023-6-27 上午08:16

一邊從俄羅斯加大原油進口,一邊又在美國受到熱烈歡迎。

更爽的是,股市也創新高,超越英法,重回世界第四。

把大國博弈中,左右逢源的便宜占到了極致。

當地時間22日,莫迪訪問美國,受到空前熱烈歡迎。

紐約,2架飛機拉著74米巨大橫幅的拜莫擁抱像,橫在天上。

檢閱儀仗隊、紅地毯,給莫迪表演民族舞蹈,安排莫迪去國會演講,互換禮物。

一切外交表達政治的戲碼,都達到了最高潮。

此外,雙方還在人工智慧、半導體、航空航太、軍工、生物技術、制藥等多角度大範圍深度結合,一種全新的美印關係浮上了臺面。

如今,五眼聯盟+印度+日本,人口超過20億,GDP38萬億,基本形成了對歐亞大陸的包圍圈。

前所未有的變局,可能已然開始。

01

經濟,從來不只是經濟

政治,從來都只是戲劇。

當真你就輸了。

2014年,莫迪剛上臺,歐美大大小小的媒體,就像吃了興奮劑一樣,鋪天蓋地大吹法螺:

莫迪老仙,法力無邊。印度製造,值得依靠!

等到2022年,印度公開拒絕制裁俄羅斯,大量進口打折的俄油,二次加工高價賣到歐洲,當起了二道販子。

從此,印度就從所有歐美媒體中消失了,連比較中立的法國媒體,也一樣。

唯一還能看到印度消息的,只有德國之聲。

年初,BBC還專門拍了一部《印度:莫迪問題》的“紀錄片”, 以2002年擔任英國外交大臣的傑克·斯勞特的視角,批評莫迪煽動對穆斯林的仇殺,挑起宗教紛爭。

結論是,經過英國政府的“調查”,正是莫迪政府的不作為,“為暴亂者創造了一種有罪不罰的氛圍”。

BBC官網《印度:莫迪問題》頁面BBC官網《印度:莫迪問題》頁面

1月19日,印度官方發言人回擊,稱這是西方社會對印度的“新殖民思維”。1月21日,印度政府要求YouYube等平臺遮罩這部影片。1月23日,印度全境禁播這部片子。

可惜,抗議無效。

1月24日,《印度:莫迪問題》第二季繼續播出。

CNN說,印度政府不得干涉新聞言論ZY,要正視人民的聲音。

雙方一度鬧得很僵。

1月底,世界“權威”評級機構,美國穆迪和惠譽,均發佈了對印度經濟評價為負面的報告:

根據預期,印度將陷入債務過高、就業惡化等泥潭,從而使經濟陷入困境。

基於此,1月27日,世界銀行發表《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也將印度2023年的增長預期由6.8%下調至5.8%,幅度較大。

同一天,高盛也發表報告稱,印度將由於投資疲軟、出口收益下降以及借貸成本上升,很可能在2023年失去增長勢頭,並存在經濟衰退風險。

以上,都是前幾個月,西方對印度經濟的預期。

沒想到,這麼快,就變了。

CNN:莫迪從被美國遮罩,到被美國擁抱CNN:莫迪從被美國遮罩,到被美國擁抱

6月22日,莫迪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

“當我作為總理第一次訪問美國時,印度是世界第十大經濟體。今天,印度是第五大經濟體。我們很快就會成為第三大經濟體。”

對此,英美媒體一改幾個月前的姿態,又大肆吹捧印度。

印度斯坦時報則稱:美印關係史上最好。

國內也有許多人評論,這一幕,和上世紀偉人疏遠前蘇聯、南巡和改革開放,實在太像。

客觀來講,印度成為世界第三,是板上釘釘的事。

人多,就是最大的資源。

最近,我們一直在討論:印度人口超越中國,是紅利還是陷阱?

當然是紅利。

更何況,印度的人口結構十分健康,不存在什麼人口爆炸一說。

自1964年至今的半個多月世紀裏,印度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2400萬左右,三代人的數量規模相差並不大。

這就導致,他們的年輕人數量超過50%。同時也意味著龐大勞動力市場和內需市場。

同時,印度正在大力施行教育普及。

自從喊出“免費”教育的口號後,印度大學數量一路飆升,目前已經達到8410所,比美國還多2000多所。

別看印度現在有2.87億文盲,占全球文盲總人數的37%。

這也是國內許多人嘲笑印度的點。

但你要想想,這批文盲,大多數是老人。

就像在90年代,我國文盲率也曾高達15.9%,他們大多是出生於建國前的老人,因為客觀條件,受到的教育才比較少。

印度也是一樣。

目前,印度的基礎人才數量,已經是個恐怖的數字。其人口紅利,現在才是真正開始爆發的時候。

再加上,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有一定語言優勢。

雖然只有10%到20%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會說英語,但你想那也是兩三億人,單拎出來都能排到全球人口第四大國了。

至少,作為新一輪工業轉移的承接地,印度是完全夠格的。

千萬不要被短視頻中的部分現象,迷惑了雙眼。

只是許多國人在感情上,無法接受印度的崛起。

這點,也很正常。

印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國主義國家。自獨立建國後,向整個南亞次大陸擴張,一直是印度維持國家統一的基礎。

其國防開支也一直高於經濟發展水準應有的程度,大量隱藏在政府國防開支之外的隱形軍事投資被忽視,各種“地方部隊”名目繁多而且不占國防部預算。

對這種鄰居如果感受不到威脅,多半是傻。

但也不必過於憂慮。

印度必然會崛起。

但要說超過中國,還是不太可能。

02

韭菜收割機

有句話,我們經常用:

任何命運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碼。

2006年,還是參議員的拜登,在印度發表講話:

“我的夢想是,到2020年,世界上最接近的兩個國家,是印度和美國。”

印度人聽得心潮澎湃:那不是意味著,202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第二?

其實他們沒聽懂話外的意思:印度是如此糟糕,如果印度是世界老二就好了,它將永遠無法超越美國。

它,實在是太好用了。

中餐裏有道殘忍的菜品,叫作“活叫驢”。

就是在驢活著的時候,把它綁好,食客想吃哪個部位,就用開水把那地方澆熟,再用刀剜下來,蘸一些調料吃。

這樣,既能吃到最新鮮的驢肉,又不傷驢的性命,以後想吃再來。

於美國資本而言,印度市場的作用,其實大差不差。

實際上,華爾街在印度的佈局,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了。

2000-2007年是潛行階段,2008年是第一波收割期,2013年後是加速階段,第二波收割期或許並不遠了。

就跟股市裏的某些狗莊差不多。

07年之前,國際資本在印度淘了一大堆資產,基本掌控完畢後,就開始鼓吹印度,把當地說成淘金聖地,將大量不明真相的魚兒引誘上鉤。

尤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閉幕,印度人憋著一股勁兒跟中國比,印度財政部長說,要把2010年新德里英聯邦運動會辦得比中國還好。

利好消息一來,莊家自然要出貨了。整個2008年,印度大盤跌超60%。

等跌得差不多了,外資再來接盤,印度股市逐漸回到2007年的高位。

之所以如此容易被收割,是因為印度市場對外依存度過高。

2000年後,在國際資本的推動下,印度的貿易逆差一年比一年大,輸入性通脹極為嚴重。

而印度的外匯儲備,則從則從2008年的2500億美元,一度增長至2022年的近6500億美元。

逆差一年比一年大,外匯卻越來越高,只能有一種解釋:有大量外資進入資本市場。

數據統計,印度的股市中,本土的投資占比不到三成,海外投資方面美國是頭號大國,其次是英國和盧森堡。

簡而言之,印度股市每年的成交量大半都是外資創造的,價差和股息都是在為華爾街輸血。

這讓印度淪為一個外資和本地權貴的經濟殖民地。

這也是為什麼,華爾街鼓勵到印度投資,但堅決不扶持印度工業化。

更重要的是,印度體量夠大,它不像泰國等東南亞小國,時不時來收割一波,死不了。

只要死不了,下次我再來。

今年初,阿達尼集團被做空,就是最好的例子。

為了反抗外資剝削,印度搞出一個奇葩的沒收制度,對外企敲詐勒索。

無論美國、歐洲、中國還是日韓,一視同仁。

最近小米的錢被沒收,根源就是這裏。

一旦風險係數較高,海外資本跑路,印度根本攔不住。

畢竟,實體產業來錢太慢了,錢生錢多快啊。試過一次就不做他想了。

所以,華爾街收割印度是一茬一茬的,全球經濟繁榮,市場穩定,我們大可以去撈金。

若嗅到不尋常的味道,趁早跑路。

03

尾聲

時間拉長、格局放大看,先起後落的過山車模式,在印度經濟史上演繹了很多次。

印度原本是非常富饒的。

背靠喜馬拉雅山脈,吹著來自印度洋的暖流,享受著恒河的滋養,80%地區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大半國土都是耕地,耕地面積占全球10%。

同時,由於氣候濕潤溫暖,即便用最原始的耕種方式,大米也能一年三熟。

簡直是天賜之地。

但印度人,基本沒過過安生日子。

西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來打跪了一次;西元前6世紀,波斯人來打跪了一次。

12世紀,突厥人打進來,16世紀,蒙古人又來,同樣都是秒跪。

就連蒙古人建立的莫臥兒帝國,融入印度文化後也是一樣,沒有武力保護財富。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荷蘭、西班牙、法國、英國先後入侵印度。

據史學家估算,僅英國在印度掠奪的財富,就高達54萬億美元,很快壯大為“日不落帝國”。

印度,則從一片富饒之地,成為全球最窮的國家之一,GDP從占全球25%降到了2%。

英國人均GDP突突突往上躥,印度就一直趴在那兒沒起來。

一切的因果,都要回到老生常談的種姓制度上。

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閉環。

印度人認為靈魂是輪回的,這輩子是賤民,下輩子就可以是貴族,今生受苦,來世就可以享福。

這剛好安慰了大量翻身無望的底層人民,這群人堅信忍受此生貧窮,就可以在來世投胎成為貴族,所以他們十分擁護種姓制度。

印度雖然是農業大國,但5%的富農和地主掌握了32%的耕地,他們才是印度真正的主人。

服從文化保護了地主階級的權力,促使規模效應不足,進而導致製造業弱小、經濟自主性差。

別看印度經濟這麼猛,其實主要是服務業帶來的。

2014年,莫迪啟動“印度製造”計畫,為了搞活製造業,先後推出《征地法》、《勞工法》,動作不斷。

結果到2022年,印度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終在15%上下徘徊,甚至比破產的斯里蘭卡還低。

不是政策不好,不是大環境不好,只是地方上各邦之間利益錯綜複雜,土地問題嚴重,武裝組織橫行,階級問題嚴重......

補貼也好,投資也罷,莫迪開啟印鈔機,聊起這些宏大敘事,所有人都要問一個問題:這筆錢經過各級大人層層盤剝,落到自己手中能有多少?資本家又會吸走多少?

無論印度經濟走得多漂亮,終究只是少數人的狂歡。

狂歡過後,即是收割盛宴。就像那只驢,一遍又一遍。

孟買孟買

印度人,永遠是最美味的韭菜,永遠割不完。

只是每個時代,拿刀的人不一樣。

眾生皆苦。

眾生本不應該這麼苦。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