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Joshua/丫丫港股圈 )
中國的美團(HK:3690),疫情三年營收不降反增,規模不縮反擴,2019年更是完成了首次錄得正值經營溢利及經營現金流量的重要里程碑。
“美國的美團”DoorDash Inc (NYSE:DASH),更是被譽為“疫情最強受益股”之一,市值一度超600億美元,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外賣平臺。
所以疫情到底為什麼偏偏就對外賣手下留情,今天就來一起探討一下。
一、最穩定的結構——三角形
“民以食為天”。本以為是個過時話題,但在疫情發生後,吃飯問題再一次被搬上臺面。以前萍水相逢的騎手和用戶,平臺和商家,在疫情的催化下紛紛成為了對方的救贖。用戶的吃飯問題依賴騎手;商家的“吃飯”問題則依賴平臺。
疫情催生的“隔離經濟”確實是外賣發展甚至是整個餐飲模式轉化的重要關口,但沒點實力的平臺,即使機會擺在面前也不一定能把握的住。
1、先發優勢
如今國內敢說第一的外賣平臺只有美團,所以在這方面,它就是最強的實力擁有者。
美團其實一直做的都是網路這塊生意。2003年創立了大眾點評網、2010年創立了美團網,到了2013年就正式推出外賣服務。長期的互聯網耕耘,在美團外賣上線前,公司就已經積累了一大批忠實顧客和深度合作商家,天然資源聯動美團外賣得以迅速發展。
所以一開始,美團外賣就和用戶、騎手、商家形成了穩定的三角關係。配送端的騎手、需求端的用戶、供給端的商家,平臺將三者聯繫起來並構成一個三邊交易網路,形成正向回饋閉環的增長飛輪。
龐大的商家群體和騎手規模,在三角關係不斷發展的馬太效應下,美團外賣建立起來的壁壘也就愈發強大,而這種穩固的三角關係或許正是疫情下,美團外賣仍能受益的原因之一。
2、隔離經濟
疫情下,餐飲堂食摁下暫停鍵,以外賣為代表的“隔離經濟”開始加速發展。
疫情前,外賣配送產品以餐飲為主,疫情後,外賣的延展面變得更加廣泛,送上門的產品變得更多元化,外賣騎手承擔起了“城市擺渡人”的角色。除餐飲外,還需要配送居民日用品、部分醫療用品等,成為賴以生存物資的供給者。
2020年,美團總收入由2019年的975億元同比增長17.7%至1148億元。其中,外賣業務交易金額同比增長24.5%,日均交易筆數同比增長16.0%至27.7百萬筆。為了保證疫情期間的物資供應,從2020年1月20日至3月18日,美團平臺還新招聘了33.6萬騎手。
一時間,中國“外賣大軍”成為了保障經濟和人民生活的“英雄”。英國《金融時報》將外賣小哥形容為“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生命線”;美國《時代週刊》發佈抗疫群像,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登上封面。
前期美團高壁壘的三邊交易網路,成為了疫情期間民眾和餐飲企業的“容身之處”。疫情期間外賣已經成為了一項不可或缺的服務,在其他企業哀鴻遍野時,美團外賣反而逆勢增長,盈利、規模雙豐收,還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
二、疫情最強受益股
疫情期間外賣行業受益的風氣傳到了美國。在Mary Meeker的報告中提到一些美國科技公司受益於疫情,因而業務需求大漲,其中就包括DoorDash。
DoorDash是2020年募資規模最大的IPO之一。美國時間12月9日,DoorDash美股上市。截至當日收盤,DoorDash的股價上漲85.8%至189.51美元/股,市值超600億美元,市場份額達50%以上,是美國最大的外賣平臺。
1、關鍵節點
這樣一個全美最大的外賣服務平臺,背後的創始人是三個正值壯年的華人小夥。
三人行中的主心骨Tony Xu,是DoorDash的CEO兼CFO。這位出生在中國南京的美籍華裔商人,從小就有著異於同齡人的商業頭腦,在就讀斯坦福商學院時,Tony Xu找到了志同道合的華人校友Andy Fang和Stanley Tang,至此三人組合正式成立。
DoorDash的上市節點選的真是天時地利人和。剛好就是疫情的嚴重時期,又剛好是美國政府開始妥協,大範圍封鎖的時期,在此影響下,DoorDash開始加速發展。
2020年四季報顯示,公司收入同比增長226%,總訂單同比增長233%,市場GOV同比增長227%。
2、後起之秀
其實從時間節點來看,2013年成立的DoorDash算是個行業後輩,前面有GrubHub、Postmates兩位老前輩,同期的還有UberEats,市場競爭還是比較激烈的。
但當時的米國外賣平臺存在一個不小的bug。
美國起初的外賣平臺並不承擔配送,更多的是分發訂單的“仲介”,食物的配送仍由餐館自己完成。但當時85%的美國餐館都不提供配送服務,相當於點了個寂寞。而85%的市場空白,證明美國的外賣市場規模還遠沒有打開,DoorDash要做的就是幫助這85%甚至是更多的餐館,提供訂餐和配送服務。
認清行業痛點的同時加以修正,即使是行業後起之秀的DoorDash也依舊超越前人,上市當年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50%。
而有著美國外賣鼻祖稱號的GrubHub,市值僅是這位新貴高峰時期的十分之一。現在的DoorDash已經擁有超過100萬名配送員、2000萬用戶、配送網路遍佈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德國,成為美國外賣市場份額最大的平臺,把競爭者遠遠拋在腦後。
怎麼樣,是不是有美團那味了。也是將商家、消費者、Dashers三者連接,也是市占第一,規模效應增強三邊交易網路,護城河越來越深,公司壁壘越築越高,什麼馬太效應、飛輪效應,都詮釋了DoorDash的發展應該步步順遂。
三、疫情“已結束”
Doordash前期以激進的定價策略和便捷的APP,獲得了用戶和商家的青睞,疫情期間的營收更是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從同行手中奪走了大量市場份額。公司的商業模式和國內的美團也差異不大,基本都是靠用戶支付的配送費和收取商家傭金。
但美國人民對待疫情的態度似乎要更“自由”。
就像拜登說疫情“已經結束”,美國政府也早已重啟經濟。餐館恢復堂食,不少消費者重新外出就餐,這一趨勢下,給DoorDash的用戶增長、訂單總額等指標的提升帶來了一定壓力。
DoorDash 2021年四季報顯示,公司收入同比增長34%,訂單總額同比增長35%,市場GOV同比增長36%;GAAP毛利同比增長34%。對比高峰時期,這個增速明顯越來越慢。
所以,疫情只是DoorDash一個加速增長的客觀因素,這種因素一旦消散,DoorDash的股價和估值也會如同一場龍捲風——“漲的快,跌的也快”。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國的經濟衰退程度讓即使二季度交付訂單創歷史新高的DoorDash,也趕緊調低了預期。在展望下半年業績時,DoorDash警告投資者:“消費支出環境將趨於疲軟,且惡化速度可能快於預期,這可能導致其三季度業績將會低於預期。”
但沒關係,公司市場份額已經到手,而且從即使放緩但仍增長的數據來看,DoorDash的商業模式在美國是跑得通的。二季報發佈後,公司還完成了對Wolt的收購,照這樣的擴張氣勢,DoorDash對國際市場份額的佔領也是不會手軟。
此外,DoorDash的主要戰場都在郊區和低線城市。
為什麼重點提到“郊區和低線城市”這兩個名詞。這兩類場景大多分佈著堂食訂單少、地理位置差、廚師基本“無證上崗”的小餐館。但外賣反而對這些成本高度敏感的餐館很友好,相比堂食只有4%的門店淨利,外賣訂單的淨利可以達到15%,而且偏僻的地區也更需要配送服務。
除此之外,DoorDash的抽傭率僅在20%左右,而Grubhub和UberEats的抽傭率都在30%,和Grubhub或UberEats合作的商家明顯壓力更大。
低於同行的Take rate,讓DoorDash吸引了更多合作餐廳,同時也加深了現有商家的合作深度。面對幾乎消散的疫情影響,DoorDash擁有持續下沉的商業模式以及表現優異的客戶留存率的和消費頻率,讓公司實現了用戶和訂單規模的原始積累。
四、結 語
但DoorDash未來面臨的壓力並不小。
DoorDash平臺的Dasher每人每單至少能拿到6美元的送餐費,這還是不算上額外小費的情況,這對DoorDash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繼續利用激勵雇傭工人來維持規模和市場份額,每人將近50元人名幣的配送費,勢必會給公司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此外,美聯儲加息的超預期,讓目前處於市場開拓期,公司虧損仍存在較大缺口DoorDash,面臨著不小的盈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