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肖
十年港股兩茫茫,
殺價值,滅投機。
千股陰跌,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問安好,道珍重。
牛市幽夢難還鄉,
睡不著,吃不香。
望盤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新低處,
明月夜,又平倉。
是什麼,把善良單純的股民,硬生生逼成了愁緒萬千、肝腸寸斷的詩人騷客?
是港股,是那從去年初到如今一直跌跌不休的慘澹行情。
如果說這段時間A股的陰跌讓你煎熬鬱悶,那麼請看一眼港股吧,看一眼從去年跌到現在已奄奄一息的慘狀,或許你就不覺得那麼難受了。
回顧這兩年港股市場的走勢,即使是很多專業的機構都始料未及。
我們此前也是,原想著監管態度轉暖及疫情消退之後,港股最至暗的時刻就可以過去,卻沒想到,夾在疫情與經濟、中美關係變局中間的港股,遠比大家想像的無奈。
現實的種種形勢都超過了原先的預期,並且一直未見改觀,最終導致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
港股市場,實在太難了!A股跟它相比,提鞋都不配。
01、反思,港股究竟怎麼了?
9月21日,港股三大指數在眾多互聯網股大跌的影響下再度低開低走,尾盤最低跌到了18444.62點,距離3月份的最低點僅剩200點差距。
回顧今年來港股從高點一路下來,跌幅已超過20%。更慘的是,它是從去年初就開始下跌,如果從去年的高點下來,跌幅甚至超過了40%,恒生科技股甚至跌了差不多70%。
騰訊 (HK:0700)、阿里 (HK:9988)從各自最高點到現在,各自市值蒸發了4萬億港元,美團蒸發了1.8萬億,京東、百度及其他巨頭也都是幾千億、幾千億的蒸發。
還有地產、醫療、教育等其他行業的跌幅更是一個比一個慘,具體的蒸發量,人艱不拆了。
這些都是當年最值得驕傲、最被市場追捧的行業,如今卻已物是人非,雲泥之別,真的非常讓人震撼。
這些是時代“百年大變局”最顯著的見證。
反思起來,最主要的是對這個大變局所帶來的影響深度和轉變的時間跨度,大家的理解確實都不夠深刻。
不止我們,看看那些管理幾十幾百億的基金大佬,有些還是在股市裏熬煉十數年的老將,虧損的幅度並不比普通股民好多少。那些近幾年抓住某個行業紅利橫空出世的明星經理,他們所管理的基金業績甚至跌得比散戶還慘,就差基民嚷嚷叫他們做事了,比如下麵的一些A股基金經理的表現。
所以身在棋局中,真的很難深刻認清局外變化,人性如此,不分高低貴賤。
如果把這些年港股市場發展變化及背後原因分析寫成一部書,給大學裏當教材學習,相信都絕對不掉價。
但反思是很必要的,簡單講一下核心的吧:
反思一,港股在地緣政治、經濟背景、政策監管等變化,以及港股本身特殊的金融市場地位和上市公司行業結構下,其運行邏輯絕對不是任何簡單理論能解釋得透。
決定一個金融市場最底層運行邏輯的,只有它背後所依存的國家以及國家的經濟發展變化,不是其中的某些行業板塊,更不是部分個股。
港股市場自身的話語權太小了,現在已經完全不是由其自身,中美關係變化的宏觀大背景對港股帶來的影響,這是最最關鍵的原因之一,這裏真不好深入解讀分析,大家懂的都懂。
反正是我們太過於沉浸在過去的思維慣性上了。
反思二,金融週期背後的另一個直接因素是上市公司的業績預期與估值邏輯,這不僅關乎經濟週期,還關乎政策變化。現在我國的處在經濟轉型的階段,互聯網的增量紅利最好的階段早就過去了,地產業也隨著城鎮化飽和和老齡化社會到來也高光不在,而醫療這些在2019年的瘋狂盛宴中積累下來的巨大泡沫,到現在其實都是在消化階段。
互聯網、地產、教育這些被分析太多懶得說了,再說下大醫療這塊。這板塊過去有太多的問題了,現在雖說不至於清算,但擠泡沫和業績驗證是實在的。
最明顯的,大量資本收購醫療管線業務或者資產再整合打包成符合港股上市標準的公司,然後上市,鼓吹未來預期,刺激泡沫激增。誰敢相信,那些橫亙在人類面前難以逾越的癌症、稀罕病、阿爾茲海默症等各種疑難雜症在實驗室裏搞了幾十年都沒攻堅成果,卻在被資本收購後三兩年就“不斷獲得突破,產品上市有望”了?
看看那些公司,有多少是上市解禁期過後,就開始套現跑路或者宣告管線研發失敗的案例,有多少股價最後一地雞毛的?
說那麼多,就是想說明,這些板塊之所以跌那麼多,除了中美關係轉變導致的邏輯變化外,與本身之前過高的估值泡沫需要消化有很大關系,當然也有未來預期它們的業務進一步收縮導致估值收縮的影響。
反思三,股市投資從來都是反人性的,不要跟趨勢作對。
這段時間以來,我們關注到有不少著名大機構都出行了披露減持的現象。
比如8月份,股神巴菲特開始陸續拋售持有了14年之久的比亞迪股份,大賺數百億港元;同時,軟銀也再度大幅減持了阿裏巴巴股份,爆賺了幾百億美金;而稍早點的,是騰訊大股東Naspers集團也大筆減持騰訊股份,這是其2018年以來第三次大減持。
其實巨頭的減持並不代表這些標的公司從此沒有投資價值,只是投資從來都是為逐利而來。這些巨頭的經驗和層次,它們對宏觀形勢、對行業、對公司的理解肯定比我們普通人要更加深入。
所以,他們就給了我們很好減持信號,起碼短期內對市場不夠信心。一個大佬可能說明不了問題,幾個大佬都是同一個時間做著同樣的事,那信號強度已經足夠明顯了。
如果我們能早點理解這個信號,並作出相應規避操作,不與趨勢作對,或許現在不至於套那麼深。
02、接下來股市怎麼看?
當前越發複雜多變的形勢局面,讓任何理論和預測模型都沒有用武之地。
我們長期依然看好A股和港股市場的未來,只是短期內好像沒太多信心。
從當前港股所面臨的種種壓力看來,還沒看到明顯改觀的變化,尤其兩國關係的問題,我們無法預測到結果會如何,甚至俄烏局勢引發的能源危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到底還持續到什麼時候,這些都沒辦法預測,但可以預測的是,股市未來持續弱勢震盪下去一段時間的概率挺大。
同時,上面說的那些機構大佬的減持計畫才開啟不久,要減持到既定目標還要相當一段時間,這也意味著它們依然會對大市形成持續的拋壓。
此外,當前全球為了擺脫極端高通脹危機,還在大力加息中,這也是影響港股下跌的又一大誘因。
今天港股跌那麼多,就是因為今晚美股即將迎來議息會議,市場對加100基點的共識很大,這可是不堪重負的壓力,所以市場就先跌為敬了。
美國如今已經非常明確通脹不降,加息不止,而當前的通脹還有8%,與3%以內的目標還有巨大,所以未來可能還有幾次加息,也意味著對港股的壓力長期存在。
所以說,港股現在面臨的壓力,真的又多又無奈。
所幸的是,現在的港股幾大權重板塊中,從行業內部看多數的估值已經契合了當前的業績水準,很多龍頭早就跌破行業平均估值水準了,如果沒有這些外部的困擾,它們是有不錯的吸引力的。
我們現在看到了國家正在傾注大量的政策紅利,各種穩經濟政策層出不窮,而且三季度以來,開始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成績。尤其是在非地產類的傳統基建、各種新基建,硬科技產業等等。
客觀來講,在如此多的內外部壓力下,我國的經濟還能維持幅度並不差的增速發展,已經足夠穩健給力了。別看股市跌得比較多,但宏觀經濟運行真不能說差,我們應該對金融與經濟面客觀理性地區別看待,更沒必要看到一些負面的就對整體全盤否定。
現在,個股層面已經有很多巨頭公司開啟回購計畫,騰訊今年宣佈回購計畫以來,動輒每天幾個億的回購,還在持續進行中,同時還有友邦、小米、長城汽車等很多公司都宣佈了回購計畫,並且真槍實彈下場回購。
起碼,企業本身是認為自己是低估的。
其實從長期來看,現在國內政策面對互聯網平臺、教育、地產等監管態度確實有轉暖趨勢,憑藉它們的所在賽道本就是屬於未來剛需,尤其互聯網這些更是未來數字時代不可或缺基礎設施,發展空間還是巨大的。
別看現在跌這麼慘,但放在以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長遠視角看,只要這些公司不倒下,未來還是能有很大成長空間的。
只是,現在大家缺乏長期的耐心和足夠信心。
另一方面,再差的市場裏也會有結構的行情。當前還有一些受益於當前宏觀變化的行業比如傳統能源、材料、糧食、高端製造、各種供應鏈服務等領域,仍然能有不錯的發展紅利。
如果不關注那些在漩渦中的行業,這些板塊不失為不錯的避風港。
03、結語
儘管當前港股的環境甚至未來一段時間,依然都會有較大的壓力。
有分析認為,在加息的影響下,美國的通脹已經開始趨緩甚至回落,如果按照目前的加息節奏下去,可能到明年上半年就差不多能把通脹率降到目標位置了,前提是能一直維持美國乃至全球經濟不崩。
但如果加息導致經濟崩潰,肯定是對目標的本末倒置,絕不是加息想要的。所以現在大家把加息預期都打那麼滿,或許如果到時候形勢好於預期,反而不排除包括港股在內能迎來反彈行情。
此外,從根本上,我們還是覺得用“陣痛”來客觀評價當前的港股市場更加理想客觀。理由很簡單,金融市場關乎國運,國運向上,股市長期必然向上,只是短期會受各種因素影響而出現大波動,也就是以前發生過的所謂的危機。
香港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最重要的窗口,其金融市場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都無比重要,所以儘管現在港股確實是陣痛不斷,我們不應該對其失去希望。也許再熬一熬,到了明年,美聯儲進入加息末端時,情況就變好了。
希望到時候的港股,能守得雲開,再現榮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