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優質數據: 高達 50%折扣優惠 InvestingPro獲取優惠

英倫金業:西方經濟危機與金價《戰爭篇‧中》!美國經濟如何崛起?美聯儲與一次世界大戰有甚麼關係?英國金本位如何結束?

發布 2022-9-6 下午02:30

歐洲從中世紀至步入現代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在每有新興國家崛起,隨即衍生大大小小戰事,各國為了應對龐大的軍事開支及負債,亦施展渾身解數收集金銀,推動了借貸市場快速發展之餘,更發展出中央銀行及國家債券,但始終黃金及白銀是有限資源,而為了擴充貨幣系統以推動經濟及戰事,則發展出具備黃金背書及兌換權的金本位貨幣系統。從中可見民眾對黃金的信任,遠遠大於貨幣及政府債券,同時反映出黃金的避險屬性。而從歐洲百年戰事的演變中,更可以見到誰擁有更多的金銀及貨幣信任,勝出的機會則越大,這種情況發展至一戰及二戰亦沒有改變。

有關歐洲從15世紀至二戰的演變,對投資者來說十分重要,雖然金本位生效期間限制了黃金的投資價值,但每每在重要風險下,金本位即有機會解除,為黃金帶來重大的升值機會;此外,百年戰事可以看到經濟的更替之餘,更可以從歷史的軌跡看到政治風險爆發機會,同時對於政治人物的安撫講話、表裡不一的態度及決策邏輯亦可以有一定的了解,對複雜、多變及充滿大量預期落差的市場有更多的啟示,幫助投資者預判盤面變化的可能性。而英倫金業本文章就是從歷史、經濟及政治演變的角度,分享19世紀至一戰期間金銀的故事,讓讀者們明白黃金的投資價值是如何鍊成。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政治人物對世界的影響比經濟數據影響更大,因為任何一個決策亦有機會做成重大的文化及經濟趨勢,比如,70及80年代的石油危機,背後就是因為政治的博弈以引發,而不是純因為經濟考量,所以,進階的市場分析,就是了解持份者的決策機會及影響。

現代戰爭觸發更大的財政需要

拿破倫戰爭(1803年)可以說是現化戰爭的先例,即是以全國的力量注入戰場,從前線的動員力至後方的生產及補給線,亦是投入全國之力進行,而代價就是更大的死傷及更龐大的政府負債。拿破倫是第一個採用徵兵制的國家,減少了過去以傭兵為主的較大開支。在徵兵制的快速集中軍事力量推動下,拿破倫快速攻佔法國週邊國家,並為英國帶來重力壓力。

雖然徵兵制減少了建軍成本,但持續的戰事依然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持,拿破倫在1806年攻佔荷蘭,當時荷蘭是世界金融中心,但拿破倫沒有運好這方面的金融資源,更向當地的銀行家施壓,結果金融中心的軟配件就逐步移向英國倫敦,為英國建立以國債為戰事融資的體系,為拿破倫的戰敗埋下伏筆。

拿破倫在上任前,法國剛因為法國大革命財政破產,在大革命前己經出現債務違約,拿破倫更為推翻君主專制而成週邊國家公敵,在未能向外舉債的情況下,以一千五百萬美元的代價賣出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即今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愛荷華州、德州等十五個州,接近美國領土的23%。但始終可變賣的資產有限,最終只能在法國實施鹽稅,但在徵兵制打擊國內生產的同時,貨幣及稅務改革失敗,財政危機一直未能得到解決,自然影響到補給線及士氣,而軍力亦自然不足,更加不會有足夠對戰炮兵的軍力,所以惡劣天氣只是為搖搖欲墜的拿破倫皇朝補上一刀。所以,拿破倫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金銀不足!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從拿破倫戰爭可以看到金融對戰爭的重要,沒有穩建的金融體系一方面不能推動戰爭相關產業,更影響獲取資金;而沒有公信力的貨幣及中央銀行,則同時面對貨幣貶值及通脹惡化的危機,亦較難發展國債收集資金。

歐洲政治文化的恐懼:利益受損、權力流失與復仇壓力

拿破倫戰事有如一戰及二戰,改變了世界的權力格局,而拿破倫戰爭中,英國自然是受惠國,除了收獲了荷蘭與歐洲避難的資本,更重要是吸納了歐洲金融及科學人材,進一步加強了金融及工業革命的發展。另一個受惠國,就是當時還未建國的德意志共和國,而受惠的主要是政治資產。雖然,戰後的維也納協議限制了歐洲五大國:俄、奧、英、普、法的發展格局,但普魯士戰敗,加強了德意志民族復興的決心,促進了普魯士與週邊城邦國家融合。

德意志民族是歐洲三大民族之一,一直視為神性羅馬帝國的後裔,但主要分散在歐洲西北部的眾多城邦小國,由於各自為政及內部衝突頻發,所以無力對抗歐洲列強。而拿破倫耶拿戰事,德意志較為強大的城邦普魯士戰敗,並需要支付大額賠款,因而觸發德意志民族復興,並發動王朝戰爭聯合各大小城邦,組成「日耳曼邦聯」,透過區內免稅及推動學術、科學、工業及鐡路網絡進行快速擴張,生產力直迫英法,快速在19世紀中期成為全球第三生產力強國。

德意志急速擴張的生產力,自然會打擊到鄰近的法國經濟。同時,1853年俄國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維也納協議破裂,加上拿破倫三世借法國復興主義上任法國皇帝,歐洲地緣政治局勢重新趨向緊張,而1866年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快速戰勝腹地更大的奧地利,增加了法國民眾恐慌,迫使拿破倫三世為鞏固勢力而發動普法戰爭。

拿破倫成為歐洲公敵是因為推翻君主專制,而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是因為普魯士生產力打擊法國經濟,同時拿破倫三世為鞏固個人政治利益,此外,更因為法帝國過去對德意志民族的欺凌,法國出現被復仇的恐懼。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 從戰爭歷史看到歐洲政權文化中,深陷害怕利益受損、迷戀政治利益、憂慮報復的心魔。這種心魔在今天的現在政權執政者中,依然陰魂不散。而若這些心魔不獲解險,黃金自然獲得週期的支持。

南北戰爭後美國崛起

普法戰爭以普魯士快速戰勝,並建立德意志共和國結束,英法繼續大力發展殖民地經濟,然而普法戰爭後因為第二次鐡路泡沬爆破及美國南方政府戰敗,1870至1890年間歐洲出現長達20年的經濟衰退。

美國同期(1861年至1865年)則爆發南北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大大推升美國的負債,逐步成為當時的最大債務國,因此迫切需要推動經濟發展,林肯總統發布了《公地放領法》,只要在美國西部開墾5年及年滿21歳,,只需要支付登記費,就可以獲得二十萬坪的土地,而法案吸引了大量歐洲移民,為美國帶來快速的經濟增長。

隨大量的歐洲移民流入美國,美國除了生產力急升,以華爾街為首的金融體系更推動經濟產業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從推動運河革命、鐵路革命、銀行革命等,再次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展石化能源革命、汽車革命、電訊革命,而1866年大西洋海底電纜完成後,更逐步吸引歐洲資金到美國投資,1977年更成立紐約商品交易所,而19世紀底及20世紀初托拉斯熱潮,更把投資市場氣氛推至高峰,當時的美國貿易出口量己接近全球首位。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雖然美國在19世紀後經濟急速擴張,但美元在當時依然沒有話語權,而國際貿易中黃金及英鎊才是主要的媒介。

美聯儲:為解決黃金及美元擠提而設的機構

1893年美國鐡路泡沬爆破引發股災,黃金大量流失,而美國財政部在1895年的黃金接近耗盡並有機會出現違約風險。在命懸一線之間,銀行家摩根提出方案解決,由摩根及羅斯柴爾德提共約350萬盎司黃金,換取政府授權發行30年國債,而同時,摩根在市場借入大量英鎊,以場外交易的方式穩定美元。

由於當時美國沒有中央銀行,華爾街若出現信心危機,就要靠行業中的機構互相協調,但始終恐慌情緒下,機構難免會出現流動資金不足,而1897年及1907年亦接連出現財資市場泡沬爆破,亦是由摩根擔當中央銀行的角色以解決。

雖然20世紀初多次的金融危機最終亦要靠銀行家摩根解決,但連續多次的流動性不足問題,打擊了經濟的發展,並反映到美國金融體系的缺憾。而1913年,美國總統威爾遜簽署了《美聯儲法案》,並正式成立美聯儲,早期的美聯儲由民間大型銀行出資成立,並獲得美元的發行權,並在全美國有十二所分署,以應對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在美聯儲前還有美國第一及第二銀行,但亦因為美國總統替換及執政黨的理念偏差,與利益衝突而結業。而這些歷史在告訴我們,在美國一個商業勢力全面滲透政治體系的結構中,說美聯儲持平中立,相信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美聯儲涉嫌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德意志崛起的過程中,其經濟及軍事力量,早就威脅到英國及法國,然而為何要到1914年,即美聯儲成立後一年才爆發?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歐洲列強一直財困,而缺乏資金是拖延戰事爆發的主要原因。

史料上沒有証明美聯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後推手,但史料中卻有證明美國金融機構主動為英國及法國提供戰爭貸款,推動戰事升級。1914年11月16日,美聯儲正式運作。12月16日,摩根銀行派員到英國,與當時英國首相商談美國貨款。1915年1月15日,摩根銀行與英國達成協議,最初數額為1000萬英鎊,但最終的貸款總額則達30億美元!摩根銀行收取了1%的手續費。同年春天,摩根又與法國政府簽訂了信貸協定。

若沒有美聯儲,美國的金融機構就缺乏充夠的流動性為歐洲戰事提供資金,這點是不可以否認的。一戰是一場總體戰,約有6500萬人參戰,估計損失1700億美元,而英國及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過度發債引發財政破產,英國亦在1914年結束金本位,而歐洲的大量黃金流入美國,而美國除了為英法提供貨款,更為戰事提供大量物資,而一戰後美國更從最大債務國,變身成為債權國。

英倫金業進階提示:研究黃金的歷史,背後就是戰爭史,而歐洲15世紀至二戰的經歷在告訴我們,西方政權較難消停因為權力鬥爭所引發的內外鬥爭及陰謀詭計,所以在解讀西方政府的訊息時,必須要刷亮眼睛。不要被表面的政治口號所誤導。

金銀的保值能力得到悠久的歷史支持,所以,每當金融市場出現危機或地緣局勢不穩,本土貨幣或資本市場的認受性就有機會下降,而貨幣購買力下降會更有機會觸發通脹及經濟衰退危機,為了對抗通脹,投資者會賣出本幣或資產,轉而持有金銀,在避險、對抗通脹及投資與投機的支持下,金銀價就進一步獲支持。而央行在當中的影響是不可忽視,這亦是為甚麼投資金銀,需要關注央行政策變化。

英倫金業培訓師Wayne Lai分享:大部分的市場危機亦不是一蹴而就,情況與金價即使大週期趨勢造好,但在當行情未爆發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裡表現極像岌岌可危。所以,投資者需要認清環境,把握週期性的投資機會,避免跌入經濟危機的陷阱當中。

【作者簡介】黎永達

香港資深金業從業員,曾服務知名金融公關、財經媒體及投資銀行。過去服務機構包括Societe Generale、CMC Market、KVB昆侖等。同時為大專客席講師、財經媒體定期嘉賓及財經讀物著者,多次代表香港出席世界金融行業論壇,現為英倫金業集團及英倫金業研究及市場主管,多年為服務機構贏取眾多行業大獎。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要約、建議或促使任何人士提呈買賣或認購任何證券。結構性產品價格可急升或急跌,投資者或會蒙受全盤損失。過往表現並不反映將來表現。投資前,投資者應瞭解風險,並諮詢專業顧問及查閱有關上市文件。本文任何內容概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意見、並無聲明任何投資或策略適合或符合閣下的個別情況。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