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最大零售商京東計劃跟隨阿里巴巴的腳步來港作第二上市。 據《路透社》(Reuters)報道,中國最大的直銷零售商京東(NASDAQ:JD)計劃仿傚阿里巴巴(NYSE:BABA),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京東最早或於今年6月上市,集資最多30億美元,有望成為本港今年最大型的IPO。
據報道,京東已聘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瑞銀(UBS)和總部設於香港的里昂證券(CLSA)負責這筆交易。2014年,美國銀行和瑞銀也曾為京東在納斯達克(NASDAQ)首次公開招股(IPO)牽頭。就讓我們來細看其上市計劃、其如何揭示京東的所有權結構,以及投資者該否關注。
京東的美國投資者實際上持有甚麼? 許多中國公司選擇在美國上市原因有二: 流動性更佳和盈利能力的規定較寬鬆。然而,中國禁止外資直接投資某些行業,包括互聯網和教育公司。
為避開此規定,很多中國公司會在開曼群島成立控股公司。這些公司被稱為可變利益實體(VIE),由中國公民所有,並持有實際相關公司的股份。因此,當投資者買入京東、阿里巴巴和其他中國科技巨擘的美國預託證券(ADR)時,他們實際上是買入了這些控股公司的同等股份。
所以,美國投資者實際上並不具有這間中國公司的任何直接投票權。不過,這對京東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其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劉強東(持有京東約15%的股份)仍透過雙重股權結構控制著近80%的投票權。
京東的香港投資者會持有甚麼?
以香港為基地的投資者同樣會持有京東開曼群島VIE的股份,因該地區與中國內地分開管理。投資者不應將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與中國擬推出的中國預託證券(CDR)混爲一談,後者允許內地投資者持有在美上市的中國頂尖科技企業的股票。
京東目前的市值略超600億美元,因此集資30億美元將攤薄其不足5%股份,但仍遠高於阿里巴巴在香港招股時攤薄其已有股份不到3%的比例。
然而,京東目前的市銷率(按今年收入計算)不到1倍,因此攤薄股權不會顯著推高其估值。此外,京東最近批准在未來24個月回購20億美元股份的計劃,或可抵銷攤薄效應。
在港上市有如安全網 京東擬在香港進行新的IPO集資30億美元,但又可能回購20億美元的股票,以抵銷有關攤薄效應,舉動似乎有點怪。不過,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下,此做法屬合理。
有部分議員要求美國交易所將沒有向美國審計機構公開帳目的中國公司除牌。特朗普政府最近禁止聯邦養老基金買入更多中國公司的股票,而數間中國公司正成為經常出手的沽空機構的目標。
如果情況進一步惡化,京東和其他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或被逼除牌。倘若出現這種情況,中國企業可能被迫進入流動性比主要交易所低得多的場外交易市場(OTC)。
最壞的情形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生,因其他大公司均持有京東大量股份,包括騰訊(Tencent)、沃爾瑪(Walmart)和Alphabet (NASDAQ:GOOGL)旗下的Google,這些公司很可能會反對京東被除牌。不過,京東和阿里巴巴在香港這個中立市場上市是謹慎之舉,令兩者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資金,而無需過分依賴美國市場。
重點 與阿里巴巴一樣,京東赴港上市的計劃應不會對美國的投資者構成重大影響。不過,這明確反映出中國企業希望分散投資,以防中美之間的貿易和科技戰演變成新的冷戰。
延伸閱讀
- 阿里巴巴的雲端業務真是一盤大生意?
- 三隻不管疫情發展如何亦會上漲的股票
- 中國疫情受控 為何阿里巴巴股價疲弱?
- 阿里巴巴接班大熱爆出醜聞
- 兩隻現在值得買入的抗衰退港股
Alphabet 行政董事 Suzanne Frey 是 The Motley Fool 董事會成員。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