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市場消費需求萎靡,服裝業營收在第一季度如期滑坡。
盤點幾家運動服飾企業的情況,特步(01368-HK)主品牌零售銷售增長(包括線上線下渠道)較上年同期錄得20%–25%跌幅;361度(01361-HK)主品牌零售額較上年同期錄得25%-30%區間的跌幅;安踏體育(02020-HK)品牌零售額較上年同期錄得20%-25%的負增長。
各家數據均亮起了「紅燈」預警,但也在市場預期之内。
誠然,疫情的來襲讓服裝業瞬間淪為重災區,尤其線下需求降至冰點,服裝企業受損已成為大概率事件。
後疫情期,服裝業的恢復週期有多長?會否有報復性消費帶來短期提振?都還是未知數。
1季度銷售數據惡化
今年是服裝業難捱的一年。
街道關閉的小店,商場稀稀落落的人群,蕭條的行情讓無數服裝人難眠。
借用市場人士給服裝人算的一筆賬,往年1-2月服裝業的銷量要佔全年的10%-15%左右,疫情將直接導致全年收入降低8%-10%。
營收收緊,每天血虧的成本也讓服裝人喘不上氣。
即便是一家員工只有150人規模大小的服裝企業,只房租、工資、水電、稅收等支出累計1個月就可達100-200萬。
疫情對服裝業的衝擊之大可以想象。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2月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額同比下降20.5%,其中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同比下降30.9%。
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6450億元,同比下降15.8%,雖較1-2月份20.5%的跌幅有所收窄,但服裝業情況仍在惡化。
3月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企業銷售下跌34.8%至689億元,較1-2月30.9%惡化390個基點。
1-3月,服裝業整體銷售跌幅為32.2%,成為繼餐飲業之後下滑最為嚴重的行業。
事實上,除去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這些年曾一度被視為暴利的服裝業早已疲態儘顯,傳統的零售模式在線上電商的迅猛發展下逐漸走在被遺忘的邊緣。
電商的一些優勢是線下實體店難以企及的,尤其在成本端,電商避開了實體店佔比較高的租金支出,同時還能在價格及時間上,給予消費者更高的便捷度。
加之,隨著人們消費觀的改變,傳統的線下實體店難以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也面臨著創意不足、品牌老化等難題。
由此,關店潮也成為市場上的一個普遍現象。
「報復性消費」會否提振服裝業?
被疫情圍困的服裝業何時迎來增長拐點?
從經濟學角度講,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一輛馬車,在消費需求難以提振的前提下,服裝業的銷量實現增長有點難。
按此邏輯,短期内消費需求的釋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情週期的長短。
從當下情況來看,國内疫情雖有所好轉,海外疫情卻在加速發酵,倒流風險依舊存在,全球一體化無疑會將疫情週期拉長。
結合整體疫情的發展態勢,市場樂觀預計疫情對國内各行業板塊的影響會延遲至6月份。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讓無數服裝人惶恐不安的同時,也為其打開了轉向線上銷售的新視角。
直播賣貨、生鮮到家、線上零售等都成為疫情期間的一抹新色彩,線上銷售渠道迅速成為服裝業的抓手。
以361度為例,其在疫情期將銷售重點轉移至電子商務平台,並發起「全員營銷」的號召,新增「微信小程序」新場景拓展線上網絡,以緩衝疫情對線下零售端的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報復性消費」這一話題亦引發市場關注,疫情期被憋壞的消費欲會否在疫情後期迅速爆發?
復盤2003年非典時期,彼時服裝業以線下銷售為主,前期銷售受到一定阻礙。後在7月隨著疫情的逐步收尾,市場上前期被積壓的購買力迅速得到釋放,服裝業的銷售量獲得大幅增長。
同時,為快速解決庫存,商家展開了一係列的折扣優惠活動,服裝業開始復蘇。
截至2003年11月份,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類商品銷售總額達358.2億元,較2002年同期增長22.3%,各種服裝共銷售18664萬件,較2002年同期增長8.6%。
有觀點認為,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消費者仍抱有保守心態,市場期待的報復性消費局面可能還沒有達到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