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改名「中國汽車新零售」!利時集團如何玩轉汽車+新零售的標簽?

發布 2019-6-7 上午12:53
改名「中國汽車新零售」!利時集團如何玩轉汽車+新零售的標簽?

6月4日晚間,港股上市公司利時集團(00526-HK)公告宣佈,其計劃將公司名稱更改為「中國汽車新零售(控股)有限公司」,這是利時集團自2017年2月正式開展汽車銷售相關業務以來,再次釋放出的關於其未來汽車業務發展戰略的一個明確信號。

且先不說利時集團從當初亞洲最大的家居製造商之一,到轉向側重零售商貿,至近兩年又全面轉型進軍汽車銷售行業這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其眼下為自身選定的新名頭就足夠吸引眼球了:中國汽車新零售,究竟在利時集團的未來暢想中,「汽車」+「新零售」這個充滿噱頭的新奇組合,能夠為其後續發展帶來怎樣的化學反應呢?

傳統製造業優勢削弱,家居製造曾連虧5年

1995年,利時集團的前身通達工業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主要從事家居用品製造及銷售。眾所週知,1995-2005之間的十年,是中國傳統製造業勞動力密集型優勢集中凸顯的時期,彼時的通達工業也成功將其家居製造及銷售主業做到了亞洲市場的前列。

大約在2005年再往後,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逐步削弱,勞工成本的增加、出口貿易競爭力的減弱,以及家居產品需求的放緩等,都對當時以北美為主要市場及中國内地為生產主陣地的通達工業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2005財年,通達工業整體業績轉向巨虧,併就此拉開了集團業績連虧五年的序幕;2005至2009財年間,通達工業的營業額也總體呈現連續下滑的態勢。在深陷虧損泥潭五年之後,通達工業開始尋求變通——2010年4月,公司完成向主要股東收購塑膠製造銷售及家居產品製造業務,開始將原有家居製造及銷售業務拓展至更多元及全面的發展方向。

其後通達工業還陸續與其控股股東李立新旗下公司如利時電器(李立新擁有的利時集團旗下公司)等展開業務方面的合作。至2010年8月,通達工業正式更名為利時集團。

轉型零售商貿又遇行業低潮

2013年3月,利時集團通過收購將其業務擴展至百貨商店及連鎖超市經營酒類、飲料及電器批發的大零售行業,以及物業租賃等廣闊領域。

高調進入大零售市場的利時集團,在2014財年就順勢實現扭虧為盈大賺9.6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零售及批發也一躍成為利時最重要的業務分部,年内為集團貢獻了56.6%的收入,而原有家居製造貿易業務的營收佔比則降至42.2%。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以58.6%業績貢獻比例取代北美成為公司首要市場,標志著利時集團開始由製造業向零售業轉型。

然而這一時期,中國整體零售行業市場已經告别蓬勃發展的春天,正逐漸步入「寒冬」。首先是行業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白熱化程度;零售業的進入壁壘也隨著零售市場集中度的提高而逐漸增加,令新進入者面臨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此外,零售市場需求增速亦逐漸趨於穩定,企業要在有限的市場增量空間以及日益激烈的行業壟斷競爭中脫穎而出自是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流行,電商的出現幾乎颠覆了零售業發展的固有格局,進入2010年代,由於電商的日漸興起,中國實體零售加快走向下坡路。約摸自2013-2014年左右開始,國内零售業迎來歷史發展的寒冬期,傳統零售行業的大蕭條令剛剛轉型的利時集團猶如被兜頭澆了一盆冷水:

公司往期業績報告資料顯示,轉型零售業之後,雖然利時集團獲得了新的收入來源,但短期的收入增長併未能助其擺脫來自零售行業低谷時期的影響,公司經營效益日漸低下。

在2014年狂賺9.6億的基礎上,2015財年利時集團股東應佔淨利潤轉頭暴跌至僅有8221萬元;2016財年公司淨利潤進一步下跌,及至2017財年再度轉虧。至此,利時集團從傳統製造業轉型零售業的發展策略在某種意義上可算是失敗的,因為這次轉型始終未能令其脫胎換骨,整體經營業績也是在盈利與虧損之間幾度徘徊。

強勢進軍進口汽車銷售行業,新業務開展一年半助集團扭虧為盈

2015年,利時在自身發展路途的探索過程中又鎖定了新的目標,那便是進口汽車銷售業務。

2015年9月,利時宣佈計劃收購全資擁有天津開利星空汽車城(OPCo)的Mega Convention的全部股份,目標公司主要業務為在中國進口及買賣汽車及相關服務,併與天津自貿區内平行進口汽車行業的供應商、購買代理及客戶已建立良好業務聯係。2017年2月,利時集團完成收購Mega Convention100%權益,這標志著利時集團正式推開了進口汽車銷售行業的大門。

不得不說,汽車業務的開展對利時綜合業績的提振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如上表可見,截至2017年3月31日止年度,汽車銷售業務便為利時集團帶來了近1.6億元的營業收入,佔其全年總營收的比重為12.87%。而此時這個新業務僅僅開展了2個月。

2018年3月底止財年,汽車銷售已經一躍成為利時集團全新的支柱性業務,全年度為其貢獻了27.42億元的營業收入,佔公司總收入比重達到70.57%。至2018年9月30日止半財年,利時集團的汽車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至約71%。

除卻在營收上帶來的貢獻,汽車業務還幫助利時集團在連續4個報告期錄得虧損之後,於2018-2019財年的中期實現了扭虧為盈。

業績公告顯示,自2016-2017財年中期利時集團再次由盈轉虧後,其在2016-2017財年全年及2017-2018財年的中期及全年又相繼錄得虧損業績,且虧損數額還呈現出擴大趨勢。不過值得說明的是,2018財年利時集團的大額虧損倒不是來自業務上的經營虧損,主要還是由於年内相關公平值變動導致其產生10.67億元大額財務費用所致。

2018年9月底止半財年,儘管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對國内進口汽車業務的營業及投資環境產生不利影響,至利時集團期内汽車銷售收入同比下滑10.5%,及總收入同比下滑6.5%,但公司還是在報告期内實現了扭虧為盈,半財年錄得淨利潤1.023億元,對比上年同期則淨虧6.43億元。

就利時集團汽車業務的開局表現而言,其此次轉型還是較過往更具看點的。雖然近一年來國際經貿關係的不平穩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内進口汽車消費氣氛,但利時管理層於公司半年報中曾表態對財年下半年的銷售表現有信心。

今年3月,利時集團又公告宣佈,敲定以25.85億港元總代價收購Robust Cooperation Limited的51%權益,後者間接持有天津濱海國際汽車城全部股權,主要業務為買賣及銷售進口汽車,其在天津經營多個汽車展銷廳,展銷廳面積接近5萬平方米,共有超過1000個展覽車位,更與超過200個經銷商合作。

利時此次再斥近26億港元巨資加碼汽車銷售業務,足見其發展壯大其汽車板塊的決心,隨著新業務「盤子」越來越大,利時集團的業務拓展有望打開全新的局面。

「汽車」+「新零售」會是怎樣的組合?

有趣的是,截至目前,利時集團的主營業務仍涵蓋五大分部,分别包括:製造及買賣塑膠及五金家用品;經營百貨公司及超級市場;白酒、葡萄酒及飲料及電器的批發;買賣及銷售進口汽車;以及投資控股。

儘管汽車銷售業務已經成為利時集團當前最重要的業務分部,併在2018年9月底止財年中期佔到總收入的71%,但其零售及批發業務、製造及貿易業務以及投資控股業務也仍在為集團帶來穩定的收入,同期收入佔比分别為17.4%、10.1%及1.5%。

基於此,我們更加好奇擬更名「中國汽車新零售」的利時集團,將如何消化併融合「汽車」及「新零售」這兩個本就極具話題性的特定標簽。對於本次更名的原因,利時在公告中便解釋,建議更改公司名稱將能夠反映及更好地識别集團目前的業務狀況,以及更好地推廣其企業形象及未來業務的發展。

而究竟利時新名頭下劍指的是其汽車業務板塊内的「新零售」業態,還是汽車業務與其區别於原有傳統零售業的「新零售」業務的併行交融,這個組合將如何排列暫時似乎仍未有確切的答案,唯有期待時間來為我們解惑了。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