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 APP獲悉,中信證券發表研報稱,覆盤過去30年本土產業帶的出海歷史,中國企業經歷了從低端代工到優質產品輸出的過程,近年來則逐步轉型品牌出海獲取更高的附加值,走在前列的既包括傳統知名公司,也不乏新興勢力。目標市場來看,歐美仍然是當前品牌出海的最優市場,東南亞和中東值得出擊,拉美地區性價比品牌機遇顯著。經驗端看,能夠成爲全球化公司的品牌往往擁有靈活的管理架構,並擁有本土化的產品矩陣、全渠道的佈局以及精細化的營銷策略。建議配置出海佈局已較明確且具備一定優勢的公司。
出海現狀:從代工起步,品牌出海初具規模。
覆盤中國產業帶出海的四輪歷程,本土企業早期從低附加值的貼牌代工起步,近年來則憑藉着本土供應鏈能力提升&研發體系完善,逐步在產品設計、性能上完成對國際品牌的追趕。展望未來,中信證券認爲企業提升附加值的核心在於建立品牌認知,即向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微笑曲線右端)延伸,最終實現品牌出海&盈利能力提升,但整體看當前中國品牌出海仍處於早期階段,國際化品牌形象仍在持續建設中。
機會賽道及目標市場:歐美最優,東南亞是出海首站,中東、拉美、非洲等高潛市場值得挖掘。
1)歐美:各賽道成熟、市場容量大、居民消費能力強、渠道成熟及法律法規完善,仍是當前最優選擇,中信證券認爲極致的供應鏈效率以及強大的品牌打造能力爲出海歐美的關鍵,但從政策角度,歐美尤其是美國市場或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2)東南亞:各細分賽道增長迅速,適合作爲品牌出海的首站,但單一市場規模有限,且東南亞各國文化差異明顯,中國企業需基於不同地區做充分的本地化。
3)中東及北非:海灣地區消費能力強,其中時尚細分賽道出海機會顯著。
4)拉美:部分品類如消費電子、寵物、美妝等品類在當地滲透率持續提升,當地消費者更注重性價比。
5)非洲及俄羅斯:屬於高潛市場,機會較大但開拓難度和不確定性也相對較大。
經驗總結:從0到1,從中國品牌到世界品牌。
1)產品策略:中信證券認爲海外教育程度高(如戶外)、結構性機會明確(如護髮)、需求強(如假髮)或研發週期短&產品生命週期長的品類(如充電線)的品類存較大機遇,同時企業需要基於不同市場調整產品矩陣以及定價。
2)渠道策略:全球化品牌終需全渠道佈局,初期可先切入線上渠道,但最終需要全面佈局線下渠道,而通過與當地夥伴深度合作能夠很好地加速推進這一過程。
3)營銷策略:出海品牌基於自身品牌形象充分了解當地文化,理解當地消費者需求。
4)組織架構策略:全球化品牌往往採用矩陣式的組織架構,並多由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管理架構相對更爲靈活;僱員的使用上則需要注重招聘認同公司企業文化的人才,並逐步加強本地員工的僱傭和培養。
風險因素:
海外經濟波動,消費景氣度低於預期;地緣政治、貿易政策等風險以及由此帶來的估值壓制因素;匯率波動風險;國際化戰略下對目的地市場政策法規、文化差異的瞭解深入不夠帶來重大業務風險或產生品牌負面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