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高盛資金管理部門負責人馬克·納克曼(Marc Nachmann)融入行業領導者共識,稱收購業務已經過了關鍵時刻。他發出訊號稱,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長期輕鬆獲利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高盛集團正在爲未來更艱鉅的工作“深挖洞、廣積糧”。
納克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由金融工程和“倍數擴張”驅動利潤的時期已經過去,“回報將更多地來源於創造更多盈利增長。”
爲此,高盛正引入企業力量,聘請霍尼韋爾國際公司(Honeywell International)前負責人達柳斯·亞當齊克(Darius Adamczyk)空降到該行合作的投資組合公司,以幫助解決運營問題。即使該行以挖角高知名度顧問而聞名,增聘一位58歲的大型工業集團前首席執行官也絕非尋常之舉。
納克曼說:“這有點不尋常。作爲一名退休首席執行官,他還比較年輕。而且他是一位渴望捲起袖子幫忙的成功CEO。”這家華爾街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管理着約140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資產,旗下有300多家投資組合公司。
私募股權投資行業正從一段漫長的黃金時期淡出身影,2008年後的低利率曾爲行業黃金時代提供不少助力。但利率走高的新常態抬高了收購成本,壓低了估值,使得出售投資組合中具有較高回報的公司更爲困難,至少是在未從根本上改善運營的情況下。
不得不說,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者已開始感到不安和不耐煩。納克曼認爲,對於籌集資金後坐等收益滾滾而來的經營者來說,遊戲結束了。
他表示,投資者再也不能“出價最高,買下公司,坐等多次擴張,然後再賣掉”。被稱爲“LPs”(有限合夥人)的基金支持者們正在對近期的交易進行數字統計,以找出哪些公司通過盈利增長獲得了更高的回報,而哪些公司在依靠金融途徑胡作非爲。
納克曼說:“當我與較大的LP談話時,他們會想到一些名字。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引人注目。”
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最資深的高管之一斯科特·克萊因曼(Scott Kleinman)在本月的一次聚會上也提出了類似觀點,他警告說“不會萬事大吉”,投資者不應該期待2022年之前那些通常受到市場繁榮、估值攀升和金融工程推動的收購回報。
有一項指標已成爲基金支持者(如養老金系統、大學捐贈計劃和主權財富基金)滿意度的代表,那就是分配,即跟蹤資金迴流到口袋的情況。這一指標正徘徊在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導致部分機構客戶資金短缺,無法履行其使命和對新投資工具的資金承諾。
儘管高盛的另類資產儲備量位居前列,但它並不常被認爲是該行業的主要參與者。高盛的投資銀行通常更吸引公衆關注。
多年來,該行一直依靠其所謂的“價值加速器”(Value Accelerator),將公司與在這些領域擁有專業知識的顧問配對。該加速器由Avaya公司前首席執行官領導,並從可口可樂(KO.US)、英特爾(INTC.US)和惠普(HPQ.US)等公司選拔高管。納克曼說,未來獲得更高回報的關鍵在於尋找好的交易並專注於運營改進。
Adamczyk從2017年到2023年管理霍尼韋爾。他卸任時,霍尼韋爾擁有9萬多名員工,大約是高盛集團員工人數的兩倍。在任期間,他加強了公司與高盛的關係,該行首席執行官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和副手約翰·沃爾德倫(John Waldron)將他視爲朋友。
所羅門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很高興他能加入我們。我非常敬佩他的領導能力和他在霍尼韋爾創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