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機器人-B(02252):股價暴跌逾18%至新低,融資還債難獲認可?

發布 2024-6-27 下午06:00
微創機器人-B(02252):股價暴跌逾18%至新低,融資還債難獲認可?
0388
-

6月27日盤前,微創機器人-B(02252)發佈公告,宣佈其在前一日與配售代理摩根大通和中金公司訂立了一份配售協議,配售融資1.17億元。此次配售價爲9.10港元,較6月26日收盤價11.30港元折讓約19.47%。

消息一出開盤後,微創機器人股價立即大跌,跌幅迅速突破15%直至收盤,當日最大跌幅達到18.76%%,股價跌至9.18港元,刷新其上市以來新低。若按股價折算,微創機器人相當於融資1.17億元人民幣,市值跌去20.3億港元。

雖然1億元對於如今的微創機器人來說有點“杯水車薪”,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現金流問題對於其來說或許已是“水淹脖子”的問題。

“流血式融資”是一步不得不下的棋?

實際上,市場對此次微創機器人的“流血式融資”還是有一定預期,而這主要來自其母公司的預警。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去年12月6日,港股“微創系”全線大跌。據智通財經APP觀察,當日收盤,微創醫療跌24.91%,收盤報8.68港元/股。整個微創系子公司中,除微電生理-U(688351.SH)外,其餘微創系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跌幅。其中,微創機器人-B(02252)跌幅9.91%,位居跌幅榜榜首。

造成微創系此次大跌的原因在於,微創醫療分別在12月5日和6日連發兩份公告。一邊宣佈計劃贖回,一邊宣佈計劃發債。其中前一份公告宣佈計劃贖回7億美元的2026年到期的零息可轉債。後一份公告則稱,其還將計劃發行2.2億美元的2028年到期的年息5.75%的可轉債。

但實際上,微創醫療的這筆7億美元零息可換股債券還要追溯到2021年6月,當時的初始轉換價格爲每股92.82港元,即使較微創醫療上市股價最高點72.85港元還要溢價27.41%,但現如今微創醫療股價僅剩5.58港元,較彼時的轉股價格大幅下跌93.99%。另外,去年12月正值美元利率高點,無論是贖舊債還是發新債都不划算,在此時間點進行操作,只能說微創系的現金流問題已然擺上檯面。

母公司出現現金流問題,對尚未盈利的微創機器人來說,顯然是個極大的利空。

從微創機器人的2023年年報數據來看,得益於核心產品圖邁機器人在2023年確認10臺的裝機收入,當期實現營收1.0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84倍,但對處在成長期的微創機器人來說仍然杯水車薪。

確切來說,微創機器人現在面臨的巨大的成本及費用管控壓力。當期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分別高達2.38億元、1.26億元和5.69億元,整體經營虧損高達9.75億元。

其實,微創機器人一直在試圖緩解資金壓力,從三費角度看,2023年整體運營虧損已較上年同期收窄10.97%。其中研發費用同比降幅達到24.69%。

拆解其研發費用不難看到,微創機器人當期研發費用明細中下降最多的便是耗材成本,而作爲佔比最高的員工成本卻未下降多少。但實際上,根據財報和公開信息,截至2022年末,微創機器人研發人員407人,但在2023年末僅剩238名。研發人員裁員近一半,員工成本僅下降8.8%,說明留下的已是其最核心的研發人員,再裁員恐影響其後續的產品研發和商業化進度。

但也正是造血能力的缺失讓公司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數據顯示,截止2023年年底,微創機器人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5.08億元,但與此同時,公司還有1年內計息借款3.75億元和應付賬款2.45億元。也就是說,微創機器人面對的短期剛性債務高達6.2億元,以賬面現金計仍有約1.12億左右的資金缺口。這個缺口與此次公司配售融資額基本吻合。

在前狼後虎競爭下“邁大步”的風險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將達285.1億美元,2030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將達619億美元。中國手術機器人起步較晚,自2017年至2021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由8.8億元增長至近41.9億元,預計2025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將達到188.8億元, 2030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將達687.2億元。

在此龐大的市場下,競爭正日趨白熱化,國產與進口爭鋒相對的戲碼也正在激烈上演。

去年6月14日,合資生產的國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獲批“國械注準”,意味着本土化生產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正式獲批上市。一方面從總量來看,此前中國市場達芬奇裝機量已超330臺,側面反映出直觀醫療在國內較高的商業化程度;另一方面,直觀醫療旗下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雖然2020年之後專利陸續到期,但其專業壁壘及先發優勢依然存在。

在這兩方面優勢下,本土達芬奇上市無疑會對尚處於商業化初期的國產品牌帶來新的一輪衝擊。不過僅以國產替代角度來看,微創機器人相對直觀醫療還是存在一定優勢。

從市場角度來看,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滲透率相較美國市場明顯偏低。截至2021年9月30日,中國達芬奇手術系統安裝臺數僅爲約240臺,佔全球安裝臺數的3.7%。中國僅有10%不到的三甲醫院採用了達芬奇手術系統。並且直觀醫療可能處於商業機密等原因,並沒有在中國國內商用單孔手術機器人。其次,直觀醫療近年來一直在喫“專利紅利”,技術創新進度較慢。目前直觀醫療在中國出售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其在2014年商用第四代產品,而其最新一代的達芬奇SP正式商業化還要追溯到2018年三季度。

在與直觀醫療的競爭中,微創機器人將落腳點放在商業化和產品性價比上。公司的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是國產第一家獲批的四臂腔鏡機器人,而且能夠完成RALRP。相較直覺外科,微創機器人的圖邁已實現核心技術突破,部分臨牀指標不遜於達芬奇Si,且圖邁1-2年迭代一次的速度遠快於達芬奇,技術與使用體驗差距快速縮小。此外,圖邁具備成本優勢,定價較達芬奇更靈活(預計平均售價較達芬奇Xi低30%)。

不過,在微創機器人推進國產替代的同時,其他國產同行同樣在發力。光大證券研報同時指出,2021年後國產手術機器人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2022年至今已有十餘款國產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

實際上,手術機器人是一個非常需要先發優勢的賽道,在單孔腔鏡機器人領域,直觀醫療和達芬奇產品在國內並無優勢,這也讓單孔腔鏡機器人成爲了國產腔鏡機器人打破達芬奇壟斷的一個突破點。國內首款獲批的單孔手術機器人是北京術銳的單孔蛇形臂手術機器人,在去年6月份獲批獲批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爲國內首個內窺鏡單孔手術系統,填補國內空白。而去年11月24日精鋒SP1000的獲批也成爲了國內第二款獲批的單孔手術機器人系統。

而這側面折射出的卻是微創機器人在管線研發上的弊端,即大而全卻難以全面專精。據智通財經APP瞭解,微創機器人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業務覆蓋腔鏡、骨科、泛血管、經自然腔道和經皮穿刺五大領域的手術機器人公司,但這也意味着其有限的研發經費難以覆蓋全部管線,在現金流壓力下只能棄卒保車。從2023年財報反映出的調整策略來看,微創機器人當前的策略主要還是“爲了活着”,具體措施就是精簡人員、壓縮研發管線、減少支出,資源向圖邁和鴻鵠等核心產品傾斜。

不過對於目前的微創機器人來說,現金流壓力下任何決策都像在“走鋼絲”。據悉,目前公司仍有10億左右未使用銀行授信額度,以其當下的現金流情況無疑是已公司最後的老本,而在老本見底前能否實現規模造血和最終盈利也成爲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