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聲音 | 賈康:新質生產力,解放生產力中的階躍式升級

發布 2024-3-29 下午01:50
© Reuters.

2024年3月22日(周五)下午,由港股100強研究中心主辦、香港財華社、Uweb協辦的財華智庫「雙循環時代的金融全球化」系列沙龍第十七期《解放新質生產力,香港擁抱Web3.0投資機遇》以線上直播+現場分享形式舉辦。

會議特别邀請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賈康教授分享精彩觀點,以下為發言實錄:

謝謝主持人。大家好,很榮幸得到機會來和各位做交流。我今天的發言聚焦於新質生產力在學理層面的理解,試著把自己作為研究者,對於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内涵,還有相關的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向各位做個匯報。

我的主題就是"解放生產力"中,階躍式升級的這樣的一種生產力,不斷發揮作用而發展提升過程中,和"新質"概念相關的認識。

首先我匯報一下怎麽認識「生產力」概念。朋友們對這個概念不會陌生,如果從學理的角度來說,我認同唯物史觀所給出的一種特定的對於生產力作用的看法:生產力是決定社會經濟發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上層建築演變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

生產力是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的時候,必然又伴隨衍生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那麽這就是所謂生產關系,會形成一定的制度形式,這種生產關系的總和,按照唯物史觀的表述,是說它形成社會的經濟基礎,這個經濟基礎又決定著社會的上層建築,即這種生產關系制度安排,内在地決定上升到政治、國家機器、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等的上層建築的形態,在現實生活中間當然有非常豐富的内容了,但是如果說深究所有這些大千世界里邊豐富多彩的種種社會生活現象,最根本的決定它的發展的最底層的原因,還是得說到生產力——它處理的首先是人要生存,人要在自然界中間取得維護生存和支持發展的資源。

那麽從歷史上如果做個簡要的回顧,人類按照現在科學界的一般認識,至少已經有了一個脫離動物界之後將近200萬年的發展過程,在人類脫離動物界之後,曾經有過漫長的原始階段上,特定的社會生產力如何?這是說最初期在人類文明史還未揭開帷幕的時候,但已不再作為一般動物概念存在,而作為原始人群存在的這樣一個初期狀態之下,社會生產力的概念就應該有其對應性了,因為有人類社會了。

那時,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三個要素的組合落到一種必然由自然分工決定的運行狀態。人類社會成員里邊有男性有女性之别,由此自然地決定著的,可以輕易區别開的兩類人的合作:男性肌肉比較發達,他們適合於更多去從事狩獵,而女性由於生理原因,更多的適合於帶孩子和從事體力上輕松一些的採集,這就是所謂最開始的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狀態,以此千方百計地維持這些原始人群能夠生存下來。

漫長的過程中,後來有一個什麽樣的生產力的上台階式的非常值得肯定的進步?就是我們在學術界稱為農業革命的出現。

人們開始有了一套種植的經驗,通過農作物的種植,相對穩定地可預期地取得滿足人類社會生存的基本食物供給。農業革命如果從它的發生到現在,一般的認識不超過2萬年,是在上了一個大台階之後,使人類的生存狀態前所未有地得到了相對而言顯著升級以後的保障條件。

那麽再往後,要特别提到的生產力的又一次躍升,那就是在英國開始的18世紀中葉到現在,也就這麽200多年的工業革命時代,它帶來的生產力的解放,在馬克思恩格斯他們的評價中間是說,這種跟資本主義概念相伴隨著的生產力的大發展,使生產力總量上超過了人類歷史上過去所有時代的總和。這也就表現在人類社會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後,滿足自己生活所需要的有效供給能力,空前地極大地提高了。

而伴隨著有全球化這樣的從地理大發現一直到推展到現在整個人類社會在地球村里面共享一個產業鏈的狀態,越來越普遍地表現為人類文明發展中,生產力層面的創新發展,支撐著所有各個民族國家,大家努力爭取能夠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同時,使不同人群、各個民族之間,處理好人際關系,尋求和平發展。實際上有一個生產力支撐的重要背景情況,是越來越多的生產力進步的因素,促成了我們在上個世紀的後半葉,從半導體概念切入,再往後對接到七八十年代以後率先在發達經濟體里邊積極創新和成長的互聯網概念。

互聯網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大陸上也開始被人們越來越多的認知,而且積極地加入了"互聯網+"創新的大潮,這就是又上一個台階的信息革命時代了。

信息革命時代發生之後,我們感覺到的發展升級特點是日新月異,生產力在最前沿的表現上,現在大家談論的是什麽?是大模型支撐著的"人工智能+"的創新,這種處理人和自然界關系的生產力,體現在投入產出生產過程中間,我們學理上的解釋是說它以供給側多種要素的結合,形成了滿足人類需要的有效供給。信息革命使這種供給能力又上了一個大台階。

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從生存開始,要進一步追求溫飽,追求更豐富生活内容合在一起的小康、發展、享受,要有更多更豐富的隨物質文明發展的精神文明要素的發展和其更多體現在整個人類社會共享的發展成就之中。

而同時我們也知道,人類社會早已經有了所謂生產過剩問題,這主要是工業革命以後,隨著資本主義概念下的生產力的突飛猛進而出現的過去說規律性的生產過剩危機。但是另外一個概念我要點到為止說一下,曾經在中國的某些媒體包括官方媒體上,有人提出的"生產力過剩"這個概念,我認為是不成立的。

生產力不存在過剩的問題,但生產確實存在過剩的問題。生產力它越是蓬勃發展,越有利於人類社會福祉的實現,它不存在什麽過剩不過剩的這樣一個界限。但是確實如果是出現了生產過剩,那麽我們就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怎麽合理解決--生產過剩一定是和我們的結構不夠優化、相關聯的很多矛盾問題有待解決這種現實問題聯系在一起的。

接著,我想在新質生產力概念之下談一下自己的作為學者對其定義的理解。由領導人表述、新近政治局會議和今年的兩會進一步強調的新質生產力,背景顯然是我們中國推進現代化所必須的以創新發展作為第一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這個歷史過程,如從基礎理論層面來做相關的理解,我覺得有至少兩大視角來認識這個有關"新質"的表述。

第一個視角,是人類於供給側創新中間所形成的所謂階躍式--我前面說的上台階式的一個個台階往上走的這種發展,它所帶來的具備質變特徵的生產力新水平新境界。這對應的顯然是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如果說哲學上講量變為質,那麽我們可以講,生產力它的量變如果在曲線上來說,不是一個很平滑的由左邊比較低往右邊比較高的這樣一個在直角坐標系里的表現,而是總體來說確實是左邊低右邊高、但是一個一個上台階表現出來的這樣一個曲線,學術上把它稱為階躍式曲線。

那麽大的劃分上,我們可以說,前面提到的工業革命時代形成的比之農業革命時代的生產力,它就是新質生產力,它有質的飛躍、質的上升。那麽更細的劃分,比如說我們現在已經處於信息革命這個時代之中,移動互聯網所支持形成的生產力比之比較早期的有線互聯,它所支持形成的生產力顯然可以稱為新質生產力。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的人們越來越多接觸到互聯網概念,一開始還都要專門拉線的,後來說有移動互聯的概念了,那就是無線互聯,現在全中國大多數國民手上都有智能手機,都處於無線互聯的狀態,在這種智能手機上面,它不僅有很多的信息可以及時傳達,它還有很多的我們說的商業活動的功能,實際上已經有了移動商務、移動金融。在很多的具體的場合,只要有信號,可以做商務交易的處理、支付與結算。這非常好地支持了商業的繁榮,經濟的發展。這種移動互聯,那麽當然是在可細分的"互聯網十"帶來的生產力解放這方面,是一個比原來的有線互聯明顯更高出一個台階這樣的境界了。

再有一個展望角度來看,我也可以提到,不久前看到了一本即將由中信出版集團正式出版的譯著,是西方學者寫的,書名暫定為《量子霸權》,也可能以後定為《量子優勢》或者怎麽樣。書中介紹、探討的就是早已經被科學界所注重的量子概念之下,有可能對接到我們前面所說到的半導體計算機概念--量子計算機如果真的能夠有了廣泛的應用,它所支持形成的生產力,比之於我們現在還處在的電子計算機為主導的這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又是新質生產力了。這是幾個我們可以舉出的例子,來認識這種創新一個一個台階往上走、階躍式發展過程中間帶來的具備質變特徵的生產力新水平新境界。

還有一個視角,我們需要強調生產力發展中間供給側的創新其實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創新。我們承認需求側也是要出新的,人的需求是不斷由低往高走是吧?不同的層次,總體來說是越來越多地在滿足了比較低的層次以後,要上升為更高的層次,它是一種原生動力。

這個需求側用戶體驗的提升是永無止境的,所以要承認它的原生作用,但在實際生活里面滿足需求側所有社會大眾他們用戶體驗提升,他們生活中間的獲得感幸福感所需要的實實在在的創新,卻只有由供給側的生產經營主體,我們所說的市場上面各種類型的企業,當然還有一些其他配套的機構和主體,他們通過供給側創新來具體實現。

如果說需求側自己能夠提出什麽樣有更好的用戶體驗來說,他們是非常朦胧的狀態,一般來說很難設想一個消費者能夠去認識到會有喬佈斯主導的蘋果智能手機的橫空出世,但是供給側喬佈斯作為一個傑出的創造發明家和企業家、決策者,他主導了蘋果手機的全套的設計,利用當時他可以得到的所有支持條件,使這樣一個產品成功地推向市場。那麽這樣一來使千千萬萬的消費者眼前一亮,感受到蘋果手機可以給自己帶來的用戶體驗的提升,這就是實實在在的一種由供給側的各種要素經生產經營決策主體實現了優化組合而帶來的升級版狀態。

這種生產力發展中供給側要素,它的組合升級,它所形成的生產力的新水平新境界,顯然也是在階躍式上升過程中間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可以對應的。

那麽我們進一步做理論上的分析,比如說一個科技成果的應用,它是供給側要素中的一種,鄧小平當年就特别強調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現在這些年在信息社會新技術革命時代,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帶來作用大家都廣泛認同,能夠切實感受到了,它是所謂颠覆性創新的典型代表。

那麽科技它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理論上分析來說,它仍然並不改變生產力有三要素的組成,里面有勞動力,有勞動對象、勞動工具,但是這時候怎麽認識科技成果應用?它不是給原來理論框架里的三要素做加法,來個第四要素,它是做乘法,所以科技成果應用對於生產力來說是乘數,是放大,所以可以稱為第一生產力。

於是更多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就涉及一個我們學界早已經討論多年,中國的領導人也已經在很多場合明確加以運用的全要素生產率概念。全要素生產率最早由西方一位學者叫索洛提出,他的認識框架是說可以用數量模型方法把我們大家都認可的勞動、資本等要素對於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來量化,量化之後發現多出一塊,這多出的一塊雖然很難做精細的量化,但是他認定一定和科技進步、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有關,所以索洛餘值的概念就引出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所有的生產要素在一起怎麽優化組合,怎麽樣提高整個生產力的水平,是這樣的一個内涵。

那麽索洛餘值這種對於提升生產力水平的貢獻作用,雖然不太容易量化,但是顯然很重要,而且實際上是日趨重要的。科技成果的應用,以及現在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中間,中國的官方明確要納入供給側要素的數據--當然指的是現在信息革命時代的大數據,它們都是在要素組合里不可忽視的、要加入進來的這樣一個部分。

而且我們結合著制度經濟學、結轉軌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特别強調中國要完成由傳統體制到必須完善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轉軌過程的話,制度要素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一定要納入全要素生產力的認識框架。有制度創新,才能夠充分地打開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就是其他要素發揮作用的潛力空間。

這樣的一個認識,我覺得又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認識新質生產力的視角。

上面這樣兩大視角合在一起,至少我們全面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内涵,應該是在不同視角上這些認識的綜合。中央要求的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顯然應該包括與把握住科技創新的前沿創新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相關聯的怎樣以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來對衝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傳統供給要素支撐力的下滑,而形成我們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間的升級發展新動力源。

我特别願意強調一下,我所在的新供給經濟學研究群體近些年反復強調過,領導人所說改革是最大紅利之所在,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宣傳用語。學理上的解釋,就是我們這個制度創新是整個以創新發展作為第一動力的創新體系的龍頭因素,是綱舉目張的綱。要注重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當然要特别注重科技創新等等,而制度創新卻是打開中國科技創新潛力空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置因素。以制度創新帶出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他們之間有相互間互動這樣的一種有機結合,這樣的有機結合支撐生產力的發展,在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之下,它的内容就需要我們進一步來全面把握。

我注意到在最近的政治局會議上,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又有更展開的專門表述,我注意到里邊很重要的這樣一段話,是說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樣一段表述,我覺得我前面的分析應該說邏輯上都對應上了。這是一個很濃縮的、由領導人表述出來的關於新質生產力的定義式闡明。

接著,在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兩大層次的認識之後,第三個層次我要概括勾畫一下怎麽認識中國爬坡過坎這個關鍵時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領,怎麽樣打開新的局面?

我們必須追求在經濟增長速度告别兩位數高速增長之後應該實現的中高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我願意強調幾個特定的要領。

第一,我們現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是處於歷史性的考驗時期,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國近現代史帷幕拉開一般認為以鴉片戰爭為標志走到現在已經是180多年,我們在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努力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特别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在經濟有了超常規發展的過程中間,完成了經濟起飛,而發展到現在的經濟總量全球第二,但是仍然要充分重視面對的實現"新的兩步走"現代化戰略目標剩下的不到30年的時間,它的考驗性和前面將近200年的奮鬥應該講至少是等量齊觀的:能不能夠爬坡過坎,走過最後一段這個使中國夢夢想成真的發展進步過程?現在已經感受到非常明顯的一些挑戰,壓力,在不確定性這方面,大家都不能否認,那我們怎麽把握推進現代化過程中間應該把握的確定性因素?這就是和怎麽樣發展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的命題了。

所以我強調改革開放之初所說到的解放生產力的概念,現在要繼續深化認識。生產關系它的合理化,能夠解放生產力。所以鄧小平說中國的改革是生產關系的自我革命,為的就是解放生產力,使老百姓能夠富起來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那麽這一定是在生產關系層面上要以制度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龍頭,也就是我前面已經強調的對改革要認為是最大紅利之所在,所以我們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是實現高質量可持續升級發展的一個大前提,是新質生產力綱舉目張的綱。

我們必須在改革深水區解決攻堅克難的問題。總書記在他上任不久曾經說過,感覺上就是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骨頭。啃硬骨頭的任務,這些年我們已經領教了是吧?有這麽多的改革指導文件,但真正實質性的改革應當看到還相當有難度,可以稱得上是步履維艱,但我們沒有别的選擇。中央最新的指導精神,是要謀劃新一輪重大改革,而且也點出來了,要謀劃新一輪財稅改革,這和我們過去的歷史軌迹是高度一致的,改革開放之初就是下決心推進改革而在宏觀層面的突破口,選取了財政分權的分竈吃飯。

到鄧小平南方談話,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模式,那是1992年以後,又是意識到必須有新的一輪跟市場經濟間接調控體系相匹配的重大改革舉措。跟著是鄧小平要求朱镕基同志在一線主持經濟工作,緊鑼密鼓做了準備以後,於1994年1月1號推出財政分稅制改革,實際上是一個配套的、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間接調控體制配備基本制度支撐條件的重大改革。

現在新的一輪重大改革,是要在已有的改革發展的基礎上,在改革的深水區解決攻堅克難的問題,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我認為估計最大可能性就是在三中全會召開的中央決策關鍵時點上推出指導新一輪重大改革的文件,而且這個文件指導下,首先還會跟過去的軌迹一樣,把操作對接到新一輪財稅改革,帶出其他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那麽我們就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是吧?

整個的改革還需要上下互動,決策層自上而下,我們企業市場人士微觀主體自下而上互動來推進,完成必須攻堅克難的中國的改革大業。

第二個要領我願說到,要特别注重落實到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的這樣的一個我們今年兩會上特别強調的、作為十大方面工作重點中列在第一的數實融合支持產業升級,支持價值鏈供應鏈得到升級發展的這樣一個創新前沿事項。

我們要以追趕-趕超戰略和比較優勢戰略的合理的組合搭配,來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

所謂比較優勢戰略,它可以解釋從中高端往下,中國擁抱全球化和其他的經濟體,包括美國這個頭號強國在内大家互通有無,推進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所能產生的資源配置優化作用。

但同時要意識到比較優勢戰略,它往上走一定會碰到天花板,即現在已經感受到的所謂中國大陸在高端的核心技術這方面遇到了卡脖子問題,卡脖子的直觀表現,比如說高端的芯片、高端的航空發動機是無法用比較優勢戰略來解釋、來實施對策方案設計的問題。

只有超越比較優勢的眼界,以合理的追趕-趕超戰略去解決怎麽樣攻關和攻關成功的問題。這兩個戰略的結合,還是要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

數實融合是講的數字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數字化,那麽所有的市場主體都要義無反顧加入人工智能+這個作為前沿概念的創新大潮、競爭洪流,以數實融合前沿的頭部平台,拉起專精特新集群和全產業鏈所有的企業一起來升級發展。這方面我們要特别注意,就是中國的所謂數字經濟平台頭部企業,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終於在本世紀形成了也就十幾家的這樣一個陣營。頭部企業後面跟著,當然還有人們所稱的形象化的獨角獸、瞪羚這樣的一個產業集群,是後面的一個系列。

實際上對接到數實融合,在實體經濟層面,這些年我們又特别注意到了,還有專精特新概念--在專精特新概念下,特别是指那種中型甚至中小型的企業,甚至可以對接到某些微型企業,人數不多,它的經濟體量所說的營業額、產出的規模並不特别大,但是在某些細分行業里面,卻是最高水平,被稱為隱性冠軍,稱為小巨人。這就是從德國、日本他們的發展經驗里面都可以總結,而越來越被世人所看重的概念。支持這樣一些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使他們更好發揮不可替代的引領細分產業發展的作用。

前面的頭部和後面的更多數量的專精特新,再加上在全中國現在1.7億以上市場主體,整個形成的企業界,都要納入數實融合的創新大潮,但是各個不同狀態下的企業,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賽道上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卻需要有儘可能高水平的定制化解決方案,這樣才能有效形成一個升級發展的大潮。

我們總體上的升是要改變中國的主要的產能在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之後,仍然是大而不強的問題。產能的實際競爭能力的體現,要爭取發展到在全球價值鏈的微笑曲線上的升級--這個曲線是香港的實業家最早提出的一個比喻性的概念,大家可能也都熟悉它--我們要把中國主要產能落於中間位置、加工位置的狀態,改變為越來越多的去佔領左邊的創意創新成功,和右邊的品牌營銷售後服務市場擴展這種高收益狀態。這是一個升級發展中間的以創新、特别是要以數實融合為基本概念的創新來支持一個上升過程。

第三我覺得還應該強調,在企業界、市場人士看來,已經說了多年的"細節決定成敗",實際上我理解這就是要講管理創新,它是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務實的保障。

如果說在充分肯定和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這個取向之下,要具備企業決策和經營管理的高水平,政府和社會在宏觀這個層面也要具備所謂宏觀治理現代化的高水平。

那麽在管理方面,一定要精細化合理化。早就有企業界人士所說的細節決定成敗,那就是要把所有看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簡單的事情,持續不斷堅持不懈地做到最好,這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容易的細小的事情都爭取做到最為令人滿意的狀態,那就是不容易。

反過來講,某些細節的疏忽卻可能一步步引出最後整個結果的敗壞,這也是有很多的實例所說明的。

比如說過去講在激烈對抗的戰場上,統帥自己坐騎上一個馬蹄鐵沒有釘好,最後出現的問題是一步一步引到整個的軍隊的大潰敗,這就是講細節決定成敗的典型例子。現實生活中間當然我也願意強調,充分重視管理創新、管理的精細化,它顯然是使新質生產力的運行和正面效應能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務實要領。但是他是跟著我前面所說到的大的制度安排要走出創新之路,科技創新要實際發揮引領作用,在這些大前提之下再講細節決定成敗。

還有第四條,就是我認為要針對中國改革在深水區的情況,特别強調衝破既得利益阻礙和惰性約束的思想解放、觀念創新,這是發展新生生產力的先行軍。我們所談的幾個層次的創新,其實在很多的情況之下,都跟思想觀念能不能夠真正實現創新緊密結合在一起。我記得很清楚,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一篇指導全局的有重大歷史影響的講話,題目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來落到開創改革創新局面這個主題。

解放思想就要實事求是,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我們所說的認識和遵從規律,敬畏規律,按照客觀規律去爭取最好結果的一個思想路線。

那麽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衝破一些教條的、形式主義的、僵化的這樣一些阻礙因素,就一定要推進到思想的解放和動態過程中間的思想再解放。

領導人近年已經在不同場合幾次又強調了思想再解放。當然,要真正把這個思想再解放的要領落實到我們實際的經濟工作、整個經濟社會運行中間去,其實很不容易。我感覺到現實生活中種種的阻礙因素、惰性因素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既得利益的阻礙,領導人稱為利益固化的藩籬,這當然就來自於人性。人性中有這樣一種有的學者所稱的幽暗面,在很多情況下,由於人性使然,不思進取,不知道或甚至是抵制發展大勢,就只想守成,但是整個的社會進步、人民群眾福祉的提升,卻需要引領創新的思想觀念創新。

在中國,現在怎麽樣去衝破對創新的種種束縛,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中央年年在這方面給出指導方針,要求一定要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不良影響。這次兩會上又在政府工作報告里再次強調了這個意思,但實際上要解決形式主義的問題,克服官僚主義的種種弊病,迫切需要思想上以實事求是為導向,來真正實現突破和解放。

很多原來看起來大家都似乎覺得可以認同的條條框框,需要在創新中間突破的,就得要有試錯和彈性空間。很多我們過去不在信息革命時代覺得天經地義的東西,到了信息革命時代,他就不能夠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就必須特别注重與時俱進地解放思想。

比如我們的經濟生活中,現在越來越多感受到的是共享經濟在發展,不是簡單的說競爭中間就是你輸我赢,講一些人要出局,現在更多講的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摒棄你輸我赢的舊思維,而實現更多的包容性發展,實現更多的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但是這里面有很復雜的問題,比如怎麽樣處理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怎麽樣又有激發活力這樣的很好的機制,又要有適當的分配再分配,這都是對我們的考驗。

思想觀念首先要打開不合理的束縛,我認為後面跟著的各種各樣的試錯和創新才可能蓬勃發展,這樣是我現在向各位匯報時我覺得從原則上來講,推進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作用我們必須考慮的要領。

今天自己的認識匯報還是很初步的探討性看法。結合著我們實際生活中間在内地、在香港的實務,特别結合著大家在資本市場上所面臨的一系列必須應對的挑戰性問題,我們還要做很多更細致更深入的研討。我這個匯報希望對大家多少有一些參考作用,謝謝大家!

港股100強研究中心的宗旨是建立一個國際知名的具有領先地位的開放式研究平台,依託港股100強的品牌和資源優勢,堅守開放、包容、前瞻的研究視野,匯聚政商學界頂尖專家團隊,通過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政策研究和金融實踐,推動行業發展,產生可觀的經濟與社會價值。研究中心以「緊隨國家戰略,服務國家發展」為己任,致力於在國家經濟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為香港資本市場提供有價值的觀點,樹立專業化的投資指引,為用戶提供權威與前瞻性的投資參考,成為參與和影響政府決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