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程實專欄》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造成的評級偏誤與外溢衝擊將成常態

發布 2017-6-12 上午11:34
© Reuters.  《程實專欄》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造成的評級偏誤與外溢衝擊將成常態

(作者程實為中國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本文僅代表其本人觀點。)

“淺明不見深理,近才不睹遠體”。5月24日,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3下調至A1。從下調原因來看,此舉依然延續了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經濟的刻板偏見,誇大中國政府債務風險,曲解中國供給側改革實踐,進而產生了背離中國經濟現實的評級偏誤。

本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的“穩定錨”,積極提供著逆周期的全球治理公共品。因此,這一評級偏誤雖然對中國經濟本身影響有限,但是將大概率產生多層次的外溢衝擊,加劇全球經濟的順周期波動,惡化全球復甦的中長期前景。

有鑒於此,我們認為,在全球博弈亂局下,國際評級機構造成的評級偏誤與外溢衝擊將成為常態。長效化的預期管理有望消解常態化的負面衝擊,有力支持中國和全球經濟的長周期復甦。


**評級偏誤源於刻板偏見**

對於三大國際評級機構而言,本次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1999年以來的首例。但是下調原因並無新意,依然沿用了政府債務高企、改革推進遲緩、經濟增速下滑等針對中國經濟的刻板偏見。這些偏見疊加國際評級機構的利益訴求,導致評級分析脫離中國經濟現實,曲解中國政策實踐,進而推導出嚴重偏誤的評級判斷:

第一,刻板偏見誇大中國政府債務風險。在風險端,近年來中國政府負債水平雖然有所提升,但是債務總量占GDP的比重仍然較低,具有充裕的政策空間和相對優勢。根據IMF預測數據,2018年中國政府總負債占GDP的比重為52%,不僅未觸及歐盟60%的警戒線,亦明顯低於日、美、德、法、英等主要發達國家的同期水平。在風控端,與歐美國家的“小政府”不同,中國國有經濟體量龐大,各級政府也持有充足的可變現資產,因而具備更高的實際償債能力。並且,根據學理,解決政府債務問題的關鍵在於經濟增長。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既遠高於發達國家,也遠高於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絕對水平。這不僅推動中國財政收入平穩增長,也使中國政府能夠承受更大幅度的融資成本上升,進一步降低了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因此,無視上述差異,將歐美政府債務風險的標準生搬硬套于中國政府,必然盲目高估中國政府債務風險。

第二,刻板偏見曲解中國供給側改革實踐。一方面,國際評級機構誤解中國政策搭配。危機十年的經驗表明,傳統的需求側刺激已近瓶頸,全球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亟待解決。因此,中國政府率先推進供給側改革,提振全要素生產率,重塑經濟長周期復甦動力。在此過程中,財政刺激僅作為適度擴大總需求的輔助手段,用以營造穩定的經濟環境和良好的企業盈利空間,從而更快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因此,債務水平的上升在速度和程度上都相對有限。國際評級機構囿于傳統政策框架,以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大規模財政刺激來理解中國的政策創新,以致得出中國債務水平將持續上漲的謬論。

另一方面,國際評級機構誤判供給側改革進程。遵循供給側改革的內生邏輯,“三去一降一補”首先落地,改革成本在前期集中釋放,必然會造成暫時性的困難。但是,短期來看,由於政策搭配合理,去年至今中國經濟反彈強勁,有效對沖了短期陣痛。

長期來看,目前“三去一降一補”已取得實質性成果,改革紅利將漸次顯現,助推中國經濟“騰籠換鳥”、“鳳凰涅盤”。國際評級機構聚焦短期陣痛,忽視長期紅利,因此低估了供給側改革下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增長潛力。此類誤判在去年就已經顯現。去年三月,穆迪和標普先後下調中國評級展望。但是此後至今,中國經濟走勢不弱反強。在IMF的五次預測中,中國經濟的預期增速獲得4次調升,1次調平,表現大幅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


**評級偏誤引發外溢衝擊**

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穩定錨”,積極提供著逆周期的全球治理公共品。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偏誤,雖然對於基本面穩健的中國經濟影響有限,但是將大概率產生多層次的外溢衝擊,加劇全球順周期風險,拖累全球經濟復甦。

第一,中國經濟為全球貢獻“逆周期”因子。宏觀亂紀元中,全球經濟復甦長期疲弱,經濟政治風險相互交疊,經濟全球化持續退潮。中國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積極提供全球治理的公共品,從三個方面降低了全球經濟的順周期波動。

其一,中國持續推動全球治理新變革,與美國共同構成全球經濟的“雙核穩定器”。中國經濟的穩定性資源,通過全球價值鏈條傳導至世界範圍,拉動全球貿易和投資的復甦。

其二,“一帶一路”建設突破全球治理困局。基於“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一帶一路”加快要素流動和區域融合,消解沿線經濟的結構性矛盾;開啟“多元化”的全球化新浪潮,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

其三,中國提出並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這一新理念正逐步取代以鄰為壑的“零和博弈”思維,加強了各國政策協同,抵制了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和孤島主義的衝擊。

第二,評級偏誤加劇全球“順周期”風險。歷史經驗表明,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變化具有“順周期”性,不僅無助於風險的前瞻預警,還會增強市場恐慌並放大周期波動。早在歐債危機中,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就因此飽受歐盟批評。本次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同樣帶有鮮明的“順周期”特徵,損傷了中國與各國做出的“逆周期”努力,進一步擴大了全球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

首先,由於中國經濟具有系統重要性,唱衰中國經濟,將嚴重衝擊眾多國家的經濟增長預期,抑制全球經濟的復甦。根據IMF的研究,如果中國經濟增速下降1%,全球經濟增長在短期內將損失0.23個百分點,亞太地區(除印度)也將受到0.06至0.17個百分點的增長損失。

其次,主權信用評級的下降,將抬升中資企業的海外融資成本。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限制了其對“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的“造血”作用和穩定功能。

最後,國際評級機構緊盯自身利益,損害全球經濟復甦的整體利益;無視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經濟現實,人為利用評級差異扭曲資本流向。此舉將動搖各國在危機中的合作意願,促使全球博弈重返以鄰為壑的傳統模式,加劇全球政治經濟的衝突與震盪。


**預期管理消解負面衝擊**

對於中國經濟,評級偏誤的負面衝擊主要源於預期渠道:通過增強中國經濟的外部看空壓力,影響國內外資本流向,削弱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資本助力。今年初擊潰人民幣“貶值心魔”以來,中國政府已經探索出預期管理的有效措施。本次評級下調後,相關政府部門第一時間做出回應,與市場進行了充分溝通。由此至今,與內外債償還能力掛鉤的國債收益率、人民幣匯率均無異常波動,表明市場預期已得到正確引導。

值得重視的是,在全球博弈亂局之下,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偏誤與外溢衝擊將成為常態。為支持國內和全球經濟的穩定復甦,中國需要積極履行大國職責,以長效化的預期管理消解常態化的負面衝擊。第一,增強在全球治理中的引導能力。面對外部挑戰,中國金融需要更加深入地參與全球治理,將經濟實力轉化為國際體系中的規則引導力和秩序影響力;同時,著力提高中資評級機構的業務能力和國際地位,破除對國際評級機構的過度依賴。

第二,優化政府與市場的信息交流機制。以市場語言加強政策解讀,讓市場更清晰地理解中國宏觀政策搭配和供給側改革進程;以開放透明的信息溝通,打破信息不對稱性,消解外部看空壓力,堅定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正面預期。(完)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