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國家統計局甯吉喆:我國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繼續存在

發布 2021-9-28 下午10:31
© Reuters.  國家統計局甯吉喆:我國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繼續存在

智通財經APP獲悉,9月28日,國新辦就《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甯吉喆表示,我國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繼續存在。我國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口總量仍然保持增長,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然龐大,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到8.8億人,還有3億多育齡婦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萬的出生人口規模。202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仍達2.86億。人口數量增長産生的紅利仍然存在,勞動力資源仍然較爲充沛,爲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人口紅利支撐。

以下爲發布會文字實錄: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陳文俊: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今天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並介紹解讀這部白皮書。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先生,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甯吉喆先生,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劉煥鑫先生,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秘書長趙辰昕先生。

下面,我們先請徐麟先生發布白皮書。

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今天,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白皮書回顧中國小康社會建設的不平凡曆程,介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展望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美好前景,是一部記錄和反映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探索實踐的重要文獻。

白皮書分爲前言、正文、結束語叁個部分,共3.2萬余字。正文分爲“邁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步”“全面小康是全面發展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奮鬥出來的小康”“中國全面小康的世界意義”五個部分,系統闡述中國的全面小康是什麽、又是如何建成的。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步。小康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和夙願。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典籍《詩經》裏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詩句,《禮記·禮運》描繪了小康的理想社會狀態。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複興確立爲初心使命,立志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白皮書介紹了不同曆史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頑強拼搏、接續奮鬥,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標不斷實現;介紹了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指揮、親自推動小康社會建設,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戰貧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汙染、化風險,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邁出了關鍵一步。白皮書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的能力和力量。

第二,全面小康是全面發展的小康。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也難在全面。中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注重把握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一體推進、協調發展,着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白皮書圍繞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更加繁榮發展、民生福祉顯著提升、生態環境發生曆史性變化等方面,用大量事實和數據描述了全面小康的圖景。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既有個人層面的,也有國家和社會層面的;既有看得見摸得着的,也有看不見摸不着的,展示了全面小康的多領域、多維度、全方位。

第叁,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小康大業,富民爲本。中國的小康社會建設,始終以人民爲中心,以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爲目標,不讓一個人掉隊,不讓一個區域落下,不讓一個民族滯後,讓全面小康的陽光照亮960萬平方公裏廣袤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讓56個民族、14億多中國人民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白皮書圍繞人口全面覆蓋、區域全面覆蓋,介紹了中國打贏新時代脫貧攻堅戰,貧困群衆與全國人民一道邁進小康;介紹了城鄉融合發展,農村與城鎮雙輪驅動、相輔相成、齊頭並進;介紹了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形成了東西南北中縱橫聯動,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白皮書指出,中國的全面小康,體現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全體人民發展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徐麟:

第四,全面小康是奮鬥出來的小康。中國是有着14億多人口、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好日子等不來、要不來,唯有奮鬥,別無他路。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幹出了一片新天地,實現了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小康。白皮書圍繞爲人民奮鬥、科學奮鬥、艱苦奮鬥、接續奮鬥,從始終以人民爲中心、制定正確路線和政策策略、在改革開放中推進發展、幾代人苦幹實幹等方面,介紹了小康社會建設極不平凡、極不容易的奮鬥曆程。白皮書指出,中國的全面小康是中國人民辛辛苦苦幹出來的,小康美好生活是人民創造的,小康壯麗史詩是人民書寫的。白皮書強調,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全面小康。

第五,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發展自己、也貢獻世界。世界好,中國才能更好;中國好,世界才會更好。不斷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不斷發展進步的中國,爲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注入了正能量。白皮書指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國家更富強、人民更幸福、社會更穩定,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顯著縮小了世界貧困人口版圖,爲人類走向現代化探索了新路徑。白皮書強調,未來之中國,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邁出了關鍵一步,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中國將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

白皮書指出,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人民的緊密團結,有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同心奮鬥,中國一定能夠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人民一定能夠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華民族一定能夠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陳文俊:

謝謝徐麟先生,下面我們進入提問環節,歡迎各位提問。提問之前,請通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者:

今天發布的白皮書的重要關鍵詞是全面小康,請問如何理解和定義全面小康?是否有具體的評價指標?剛才您也提到了,小康大業、富民爲本,那麽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否會得到實質性改善,又如何量化?謝謝。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秘書長趙辰昕: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非常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您提問的水平很高,說得不長,但是裏面包含的內容很多。我理解,問題裏面有“全面小康”到底是什麽含義,評價的指標包括什麽,老百姓的民生福祉都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就從這叁個角度一一來作一個回答。

首先,關于如何理解全面小康。白皮書開篇第一句,剛才徐麟部長也重點強調,“小康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和夙願”。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頑強拼搏,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鬥,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放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准的攻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理念,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舉措,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在“全面”兩個字。這裏的“全面”,我想,既指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也指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還指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在成效上,全面小康就是要突出解決好短板弱項,推動實現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對此,白皮書都作了非常詳盡地闡述,我相信,大家細看白皮書,會有更多的了解和發現。

第二,關于評價指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也就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九大又全面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條件、內外因素,作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指揮、親自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剛才徐麟副部長也強調,這些年來,我們戰貧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汙染、化風險,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取得的曆史性成就、發生的曆史性變革有目共睹,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看得見、摸得着的,特別是我們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我想,這也是全面小康最具有標志性的指標。

第叁,關于民生福祉。全面小康,以人爲本,民生爲先。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簡單說幾個數字: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71元,到2020年已經達到32189元,這是巨大的變化;我們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也分別由1978年的57.5%和67.7%,現在已經下降到29.2%和32.7%。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之後,人們對生活品質、品位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衣食住行也在不斷升級,消費結構實現了從生存型向發展型、改善型的過渡,吃穿用有余,家電全面普及,汽車已經進入到尋常百姓家,餐飲、健康、教育、旅遊、文娛等服務性消費也在持續性快速增長,就業、教育、社保、醫療、社會治理等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衆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得到有效保障。這些變化在白皮書當中有大量詳實的數據和案例可以佐證。希望大家細看白皮書,有更多的了解,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彭博新聞社記者:

貧富差距現在有多大?國家會怎樣控制、縮小貧富差距?稅務方面的政策會不會起大的作用?謝謝。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甯吉喆: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可以說,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是貧困現象不斷減少的過程,也是人民日益富裕起來的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持續躍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雖然存在貧富差距,但城鄉、地區和不同群體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趨于縮小。

一是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隨着國家脫貧攻堅和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明顯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從收入增長上看,2011—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0.6%,年均增速快于城鎮居民1.8個百分點。從城鄉居民收入比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從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計下降0.43。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與2019年相比下降0.08,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下降最快的一年。

二是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實施作用下,地區收入差距隨地區發展差距縮小而縮小。2011—2020年,收入最高省份與最低省份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差距逐年下降,收入比由2011年的4.62(上海與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與甘肅居民收入之比),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2020年,東部與西部、中部與西部、東北與西部地區的收入之比分別爲1.62、1.07、1.11,分別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

叁是不同群體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總體縮小。基尼系數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基尼系數通常用居民收入來計算,也用消費支出來計算,世界銀行對這兩種指標都進行了計算。按居民收入計算,近十幾年我國基尼系數總體呈波動下降態勢。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後,2009年至今呈現波動下降態勢,2020年降至0.468,累計下降0.023。同時居民收入分配調節在加大。“十叁五”時期,全國居民人均轉移淨收入年均增長10.1%,快于居民總體收入的增長。還要看到,在世界銀行數據庫中,2016年中國消費基尼系數爲0.385,比當年收入基尼系數0.465低0.080,而消費的數據更直接地反映了居民實際生活水平。

四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看居民收入,不僅要看家庭可支配收入,還要看政府爲改善民生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成效明顯,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目前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13.5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10億人。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國已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萬套,幫助2億多困難群衆改善了住房條件。教育公平和質量不斷提升,2020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爲95.2%。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改善,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衛生健康支出1.92萬億元。人民群衆通過自己勞動得到的收入、經營得到的收入、轉移支付得到的收入在增加。同時,有一些收入並沒有進入家庭,而是通過公共服務提供給廣大群衆,這在我們這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這方面各部門各地區做的工作尤其多。

“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控制和縮小貧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通過發展經濟、辛勤勞動、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同時堅持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准性;發揮第叁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叁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標紮實邁進。

你剛才專門提到稅收,稅收在分配當中已經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在初次分配,還是在再分配、叁次分配當中,都要發揮好稅收杠杆的作用。謝謝。

鳳凰衛視記者:

中國在2020年底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今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下一步將在高質量發展中來促進共同富裕。請問怎樣看待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這叁者之間的關系?謝謝。

徐麟:

謝謝你的提問。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中國共産黨的奮鬥目標。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就是按照這樣一個奮鬥目標積極作出努力。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貫穿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艱苦奮鬥的不平凡曆程,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也體現了我們黨對解決貧富問題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深化。

一方面,這叁者相互聯系、內在一致。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共同富裕,都是中國共産黨適應時代發展、順應人民期待所確立的發展目標,叁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統一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艱辛探索,也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千秋偉業,彰顯了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具體來說,一是這叁者都體現了我們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體現了我們黨的初心使命——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複興,同時也體現了我們黨的價值追求——以人民爲中心、人民至上;二是叁者都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都是爲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都注重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都強調“一個也不能少”;叁是這叁者都必須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另外,叁者都必須以發展爲基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都要靠奮鬥凝聚力量,團結奮鬥。這是叁者共性的方面。

另一方面,叁者又各有側重、有所不同。從內容特征看,叁者內涵不同、不斷豐富。脫貧攻堅是爲了消除絕對貧困,解決貧困問題;全面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推進,讓老百姓的日子能夠過得更好;共同富裕既是物質上的富有,也是精神上的富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不斷實現。

從目標任務看,叁者是梯次推進、循序漸進。脫貧攻堅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和底線任務,只有打贏脫貧攻堅戰,才能保證全面小康的“成色”。全面小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只有實現全面小康才能爲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紮實基礎。共同富裕是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目的所在,只有促進共同富裕,才能真正鞏固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成果,更加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目前,正像您剛才提問中講到的,我們已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我們將不斷着力補短板、強弱項,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近幾年來,我們感受到生活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也注意到社會上存在一些說法,比如說老百姓在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這些現實問題存在一些困難,請問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謝謝。

趙辰昕:

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感謝您的提問。我覺得您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老百姓確實目前還在一些直接現實的問題上有一些困難、有一些訴求,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來看,如何來解決?

我們黨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不斷下力氣來解決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14億多中國人民開始過上了幾千年夢寐以求的好日子,生存權、發展權得到了有效保障,也較好地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沒有終點的,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您剛才提到的老百姓在看病、住房、子女上學等方面一些直接的利益問題和訴求,我們認真分析後感到,當前群衆反映的這些訴求,更多的是上好學難、看良醫難、住好房難,是在“有沒有”的問題已經得到較爲妥善的解決之後出現的“好不好”的問題,是新發展階段的民生新煩惱。這些問題說明,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後,民生工作面臨的宏觀環境和內在條件正在發生新的變化,人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廣泛,對收入穩步提升、優質醫療服務、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等有了更多更高層次的需求。那麽,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適應這些民生需求的新變化,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廣大人民群衆的“急難愁盼”,盡力而爲、量力而行,多做雪中送炭的實務,努力把民生保障的好事做得更實,把纾困解憂的實事做得更好。

在公共服務領域,今後五年,我們將主動適應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牢牢抓住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科學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的範圍,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多元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全方位調動政府、社會和市場,以及公民個人等多方面力量,補短板、強弱項和提質量,以期最終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衆扶這樣一個更好的目標。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從兩個方面來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方面,政府重點是保基本促均等。我們會緊扣保障人民群衆基本生活需要,紮實履行各級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職責,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標准體系,優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全體公民都能夠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堅決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另一方面,要多元擴供給促普惠。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國有經濟等多元主體參與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斷豐富服務供給,有效降低服務成本,逐步實現非基本公共服務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實現供需動態均衡、服務普惠享有。

通過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區分,明晰權責、突出重點,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民生保障最急需、最迫切的領域,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到公共服務領域,這樣我們才能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高效解決廣大人民群衆的民生難點、痛點和堵點,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民生改善始終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謝謝。

新華社記者:

我們經常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勝利後,現在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請問從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這些年進展情況如何?下一步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有哪些考慮和安排?

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劉煥鑫: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感謝記者朋友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關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着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的重大部署,經過近四年的努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取得重要成果。一是糧食生産連年豐收。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曆史性的“十七連豐”。今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等自然災害影響,夏糧、早稻雙雙增産,秋糧增産趨勢明顯,奪取全年糧食豐收有良好的基礎,生豬産能已全面恢複,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是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累計建成8億畝高標准農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4年負增長,農産品加工産值與農業總産值比值提高到2.4:1,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叁是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曆史性解決了農村絕對貧困問題。今年建立了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認定的500多萬易返貧致貧人口進行精准幫扶、動態清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四是鄉村建設紮實推進。動力電、硬化路、4G網基本實現村村通,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8%,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制度。今年又制定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力爭“十四五”時期鄉村面貌再有新的變化。五是鄉村治理效能不斷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加強,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逐步建立,積分制、清單制、數字賦能等治理方式在各地創新發展,移風易俗持續推進,文明鄉風加快培育。

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穩定發展,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幸福安康,生動體現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特別是農業農村仍是薄弱環節,是短板和弱項。近年來,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但目前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任務十分艱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將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不斷優化政策供給,拓展增收渠道,擴大農村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農村低收入群體收入,促進農民收入再上新台階,讓億萬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趕上來、不掉隊。增加農民收入,主要是通過四條途徑:

第一,通過産業振興增收入。産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更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基礎。目前,農民的經營淨收入占農民收入的1/3左右,要把産業振興作爲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通過推動鄉村産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特別是要向高質量農産品要收入,向産業鏈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

第二,通過擴大就業增收入。工資性收入占比超過4成,是農民收入的大頭。一方面,要促進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落實好財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形成創新帶創業、創業帶就業、就業促增收的格局,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有活幹、有錢賺。另一方面,促進外出務工就業增收,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完善就業支持政策,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

第叁,深化改革增收入。現在農村還有大量的“沉睡”資源,這是增加財産性收入的潛力所在,要通過改革來激活。

第四,完善政策增收入。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是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的重要內容。要重點關注兩類群體:一類是小農戶,要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穩定和加強農民種糧補貼,按時足額把惠農資金發放到農民手中。另一類是低收入農戶,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機制,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謝謝。

CNBC記者:

中國的一線城市發展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比如在養老、社會保障等方面,一線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是什麽?謝謝。

甯吉喆: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改革開放以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及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經濟大幅增長、人口顯著增加、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和國家治理的重要支撐,也日益成爲人民安居樂業、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同時,這些城市也存在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發展受限等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城市病”。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前進中的困難、成長中的煩惱。至于在養老社保方面,一線城市總體水平並不差,幾個一線城市人均期望壽命都在80歲以上,名列各類城市前茅。需要改進的是控制成本、改善服務。“十四五”規劃《綱要》對于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優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等進行了規劃部署,有以下幾點。

一是促進超大特大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要統籌兼顧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多元需要,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轉變開發建設方式,加強城市治理風險防控。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深入把握城市發展規律,統籌發展和安全,切實推動城市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更加注重民生,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同時,進一步強化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輻射作用,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更好帶動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二是合理降低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要科學規劃城市生産、生活、生態空間,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公共資源,加強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比如,北京將立足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定位,建設和諧、宜居、美麗的大國首都。同時,以非首都功能疏解爲着力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加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監測和聯防聯控,發揮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帶動津冀傳統行業改造升級,提升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叁是優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核心競爭力。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産業引領功能,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爲主體、先進制造業爲支撐的産業結構,提升綜合能級與國際競爭力。比如,上海將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發揮在長叁角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以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産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爲引領,不斷推動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能級躍升,爲長叁角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引領長叁角一體化發展。又如,深圳將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爲引領,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推進前海、河套等粵港重大合作平台,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方面先行先試,充分發揮深圳在大灣區建設中核心引擎作用,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廣州也要發揮在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完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等。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

我們這些年感覺到物質生活進步的同時,也感覺到精神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請問您如何評價?下一步,我國將采取哪些政策舉措,以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使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更加精彩?謝謝。

徐麟:

我來回答您的問題。中國的全面小康,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小康,既是倉廪實、衣食足,也是知禮節、明榮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中國人民不僅在物質上富了起來,而且在精神上強了起來。

精神文化生活的變化,表現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産業快速發展,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更加活躍。

一是精神文化産品不斷豐富。圖書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精品力作不斷湧現,人民群衆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文藝創作方面有很大進展。圖書出版加強優質內容供給,精品圖書越來越多,現在全民閱讀活動也廣泛開展,目前中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達到81.3%。再比如,這幾年中國電影快速發展,全國電影熒幕已經達到8萬塊,這個數量在全球是排在第一位的;電影創作高質量發展,像《我和我的祖國》《金剛川》《革命者》《流浪地球》等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不斷湧現;電影票房收入也在逐年增加,2018年首次突破600億元大關,2019年達到642億多元、處于世界第二位,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票房收入都下來了,但是去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超過204億元、在全球列第一,今年1-8月我國電影票房收入超過320億元、達到328億元,繼續位列第一。這些,都反映了精神文化方面的變化。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不斷增強。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到去年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超過3200個,博物館超過5700個,美術館超過600個,文化館超過330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超過32000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達到57.5萬個。而且,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基本實現免費或者低價開放,還有更多的高標准文化設施正在建設中。

叁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旅遊很重要的是有“錢”和有“閑”的結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錢”有“閑”,“說走就走”成爲現實,“詩與遠方”觸手可及,人們在旅遊中領略大好河山、感悟中國之美。2019年,國內旅遊總人次超過60億,旅遊總收入達到5.7萬億元。

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變化,還表現爲,國家的發展強大、精神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顯著增強了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從百年前受奴役受壓迫,到現在可以平視世界,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由內而外的深刻變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極大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改革創新精神、新時代奮鬥精神廣泛得到弘揚,孝親敬老、敬業樂群、扶危濟困、扶正揚善、見義勇爲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全社會充滿向美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今天,中國人民的開放意識、創新意識、規則意識、市場意識等現代觀念顯著增強,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爲社會風尚。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與挑戰,中國人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頑強意志和拼搏精神,攻克一道道難關,戰勝一個個困難,創造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標紮實邁進,人民群衆對精神文化生活就有了更多的期盼和更好的要求。共同富裕既是物質上富有,也是精神上富足。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文化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着力在叁方面下功夫,一個是普惠性,一個是多樣化,一個是品質化,不斷提升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普惠性,就是注重均衡和均等,繼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消除城鄉和區域的差距,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利,讓更多人參與文化創造,更多人享有文化滋養。多樣化,就是針對人們求知求美求樂等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針對不同個體、不同群體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供給能力,使文化産品極大豐富。品質化,就是努力打造高品質、高格調、接地氣,能夠浸潤心靈、引領時代的精品力作、經典名作和傳世佳作,傳遞真善美,傳播正能量,讓人們享有更加充實、更爲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謝謝。

日本電視網記者:

在中國的少子化與老齡化加速增長的背景下,有消息指出,可能對中國今後的經濟發展也會産生影響。請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可以繼續保持全面小康社會嗎?謝謝。

甯吉喆: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謝謝你。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人口結構和總量都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2020年開展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國人口的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情況,這個成果已經公布了。雖然我國人口總量增速有所放緩,總和生育率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但總體上看,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才紅利優勢後發,人口健康水平不斷提升。隨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仍然具備較好的人力資源保障。

一是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繼續存在。我國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口總量仍然保持增長,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然龐大,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到8.8億人,還有3億多育齡婦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萬的出生人口規模。202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仍達2.86億。人口數量增長産生的紅利仍然存在,勞動力資源仍然較爲充沛,爲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人口紅利支撐。

二是人口素質明顯提高,人才紅利新的優勢逐步顯現。過去十年,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提升,2020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教育事業過去十年大發展,其中,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億人,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達到23.61%,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11.27個百分點。人才規模比重上升了超過10個百分點,翻了近一倍。這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全要素生産率不斷提高,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人才紅利支撐。

叁是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改善,勞動力資源條件優化。健康既是福祉,也是生産力。隨着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我國人口身體素質明顯提高。2019年,我國人口預期壽命達到77.3歲,比2010年提高2.47歲,這個提高幅度也是很大的。中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總體改善,現在有許多人雖然已經達到了老年,但是身體素質還是相當好。2020年,我國嬰兒死亡率和孕産婦死亡率也分別下降至5.4‰和16.9/10萬,兩端年齡人口的身體素質都改善了。我國居民的健康水平總體上還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衛生健康事業取得的成績,也爲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勞動力投入支持。同樣是勞動力,身體健康程度改善了,有利于勞動力資源發揮作用。

四是少兒人口數量和比重上升,新一代勞動力資源正在成長。“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數量明顯回升。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14歲少兒人口數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萬人,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二孩”生育率明顯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今年國家實施叁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助于促進出生人口增加,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謝謝。

澎湃新聞記者:

全面小康意味着消費更加活躍,消費水平和質量更高,請問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如何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如何促進消費進一步提升?謝謝。

趙辰昕: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謝謝您的問題,您也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消費的事大家都很關注。近年來,我國消費的規模確實還在穩步擴大,結構也在持續優化,業態日益豐富,環境在逐步改善,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得到不斷滿足。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第一次超過了2萬元,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重達到了45.9%,接近一半了,比2015年提高了4.8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到2019年,消費已經連續6年成爲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在持續顯現,消費需求也在持續穩定恢複。未來,隨着我國新發展格局的加快構建,擴大內需戰略穩步實施,共同富裕紮實推進,中等收入群體持續壯大,消費領域的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也在不斷湧現。我想,我國消費規模還會繼續擴大,消費升級的整體步伐不會放緩,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費意願日益釋放的大勢是不會改變的。

下一步,要在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堅持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統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着力挖掘居民消費潛力,推動消費總量擴大和質量改善。具體會從五個方面來推動消費擴大和升級的工作。

第一,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活物資保障體系,適時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與減負並舉,創新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全鏈條良性循環的促進機制,穩步提升居民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

第二,提升産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打造高質量消費供給體系,引導企業增加性價比高的商品和服務供給,充分利用各類消費平台,把我們已經形成品牌的一些活動繼續搞好,要充分發揮這些活動的作用,包括中國品牌日活動、全國消費促進月活動、“雙品網購節”等活動。另外,還要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通過這些活動,集聚國內國際優質消費資源,更好地滿足居民個性化、多元化、中高端消費需求。

第叁,釋放消費新動能。培育壯大新型消費,順應消費升級趨勢,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分批次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新型消費示範城市和領先企業,大力推動綠色消費,鼓勵綠色消費引導綠色生産,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理念,形成綠色消費結構,提升居民對綠色低碳産品和服務的購買意願。

第四,擴大農村消費。大力提升電商、快遞進農村綜合水平和農産品流通現代化水平,健全縣鄉村叁級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這些基礎條件滿足了,農村老百姓的消費意願也是很高的。加快發展鄉鎮生活服務,推動農村産品和服務的品牌化、標准化、數字化、産業化,要用這幾化進行改造。

第五,優化消費環境。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加強消費信用體系和質量標准體系建設,完善多元化消費維權機制和糾紛解決機制,深入規範市場秩序,強化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我們要營造安全、誠信、放心的消費環境。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去年中國成爲世界上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當前世界經濟複蘇的勢頭不是很穩定,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世界意味着什麽?會爲世界經濟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謝謝。

甯吉喆: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着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繁榮了經濟、改善了民生,這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發展的巨大貢獻。同時,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爲世界經濟複蘇提供了動力、創造了機遇,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

首先,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剛才徐主任已經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2020年又消除了絕對貧困現象,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減貧目標,14億多中國人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這是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事件。在近年來,世界貧困人口不減反增、全球減貧事業遭遇瓶頸的背景下,中國減貧取得的成就,顯著縮小了世界貧困人口的版圖,爲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第二,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世界經濟增長和複蘇提供了拉動力量。從2006年起,我國已連續15年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2020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00萬億元,這是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成爲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2.7%,不僅成爲拉動全球經濟和貿易複蘇的重要力量,而且爲維護全球供應體系的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一年多來,中國已向世界供應口罩數千億只、疫苗十幾億劑,有力支持了各國抗疫發展。

第叁,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世界經濟繁榮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目前,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穩居世界前列。隨着我們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市場的潛力將日益迸發,中國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爲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更有力的合作契機和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據測算,今後五年,中國從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貨物將超過10萬億美元,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將超過5500億美元,這必將爲全球經濟穩定複蘇和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最後,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徑。經過新中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經濟面貌從一窮二白到總量全球第二,中國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迹,這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大大提升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水平。2019年起,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這使得世界上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經濟體人口總量又增加了14億人,接近30億人,翻了近一番,這無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福音。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給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謝謝。

陳文俊:

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裏。再見!

本文選編自“國新辦官網”;智通財經編輯:韓永昌。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