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境内外資本市場環境復雜多變。
境外資本市場在瑞幸事件的暴雷下對中概股的信任度降至冰點,股價沽空、被投訴、退市......似乎成立市場的一種常態。而在相同時間點,境内資本市場則放低姿態,不斷降低企業在國内上市的門檻,以試圖將更多優質海外上市企業拉回家門。
走在十字路口的中資企業如何抉擇上市地?
納斯達克收緊IPO融資標準 中概股赴美遇阻
美股市場IPO或將遇冷。
跨境上市原本可以豐富企業的上市選擇,拓展融資渠道;同時被選擇市場也可吸納更多發行主體,提升投資收益。
於雙方而言,「雙赢」是最好的結果。
但事實並非如此,美股市場上仍充斥著以次充好、濫竽充數的垃圾個股,甚至不乏有肆意挑戰市場底線、欺騙投資者的惡劣行徑。
同樣,市場的監管差異化、財務審核機制的不同,也造成了中概股在美股市場紛紛染上「水土不服」的怪病。
由此,中概股流浪海外的話題也一直成為市場的焦點,瑞幸的東窗事發更是在近期掀起一波高潮。
5月19日,瑞幸的一則公告表示其在15日收到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上市資格部門的書面通知,納斯達克交易所決定將公司摘牌。
在其自爆財務造假的40多天後,瑞幸的命運得到最終宣判,退市已是大概率的事件。
隨後,瑞幸董事長陸正耀的個人聲明也搶在第一時間,表示納斯達克不等最終調查結果就要求公司退市,出乎意料,對此個人深感失望和遺憾。
同時,對於瑞幸事件造成的影響,陸正耀再次向廣大投資人、全體瑞幸員工和客戶道歉。陸正耀表示,自己一直在實業一線,自己的風格可能太激進,企業跑得太快,也導致很多問題,但自己絕不是以「概念做局」去欺騙投資人,真心想把企業做大做好。
這樣的道歉很難被市場認可,畢竟瑞幸造假引發的信任危機,已將中概股推向了危險的境地。
據路透社報道,出於中資企業缺乏會計透明度的擔憂,納斯達克將收緊上市標準。如要求企業IPO籌資額須達2500萬美元以上,或至少達到上市後市值的四分之一,以及要求會計事務所確保其報表符合國際會計準則。
根據財華社對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規則的解讀,瑞幸確實違反了上市規則5250的規定。納斯達克上市資格人員是基於瑞幸未能根據納斯達克或代表納斯達克的FINRA的要求,及時、全面提供對有關異常市場活動或可能對其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信息,否決了瑞幸的持續上市。
無獨有偶,美股上市公司「跟誰學」近期也正面臨絞殺。
2020年5月18日晚,渾水發佈針對在線教育公司「跟誰學」的做空報告,指出「跟誰學」至少存在70%的用戶造假,甚至可能高達80%的用戶都是機器人。渾水表示:「跟誰學」至少有80%,甚至可能是90%以上的收入是造假的,並存在虛假少報支出的情況。
跟誰學在過去的3個月已經罕見的連續被6次做空,矛頭統一指向這家公司的收入和用戶數量真實性等。而在此前,跟誰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陳向東明確表示:跟誰學不可能有任何造假的行為。
可以預見,中概股上市美股的步伐或將放緩。
多政策「窗口」開啓 境内資本市場門檻降低
反觀境内資本市場,卻對中資企業悄然敞開了懷抱。
放寬紅籌結構企業的上市標準成為中資企業選擇回歸的原因之一,
今年4月,證監會發佈《關於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内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為有意願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科創板上市的創新試點紅籌企業提供路徑。
其中,就已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標準,放寬至市值2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
而不是像以前,將上市門檻卡在市值必須超過2000億元的要求。
同時,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實施的更加多元的上市條件,也允許符合條件的特殊股權結構企業和紅籌企業在創業板上市、為未盈利企業上市預留空間。
中概股回A潮湧動,但回A會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和期間費用,中概股回歸的方式也需理性選擇。
通常來講,中概股回A的路徑可分兩種:一是在海外完成私有化,拆除特殊股權架構,然後再在A股上市,多數中概股選此較多;而是私有化後通過併購的方式回歸A股,如前段時間因李國慶俞渝爭奪控制權而被刷屏的當當,便是這種操作。
除去A股外,阿里巴巴的赴港上市,及京東、網易、百度、攜程等回港的消息,也引發了市場開始評估中概股回歸的可能性。
隨著港股市場對同股不同權架構企業的放開,及H股「全流通」計劃的推進,也將吸引更多中概股回歸港股市場。
申萬宏源認為,中概股回歸利於擴容國内市場核心資產池,亦有助公司價值發現,利好公司的流動性和估值水平。
尤其是新興行業,多數行業龍頭仍漂流在海外,科技、醫療、可選消費等新興企業的回歸也將助力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