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3.86億元打造一朵雲, 中國銀聯展露數字雄心

發布 2020-5-19 下午07:37
© Reuters.  3.86億元打造一朵雲, 中國銀聯展露數字雄心

在2020年剛剛迎來18歲成人禮的中國銀聯,在其數字化關鍵基礎設施——“銀聯雲”建設項目中,最終選擇了騰訊作爲合作伙伴。

從公開信息來看,這場啓始於2020年4月初的招標,吸引了包括騰訊、華爲、金山雲、百度等9家企業均參與了,但最終騰訊旗下的騰訊雲笑到了最後。根據此前的招標信息,該金額標的爲3.86億元,而此金額亦登頂目前國內金額最大的金融雲項目。

3.86億元的項目,金額雖高,但條件卻極爲嚴苛,執行起來殊爲不易。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銀聯雲”建設項目需要執行方提供完整的軟硬件方案,搭建多中心的金融雲架構,僅在軟件方面即要求就是從底層架構到上層應用的全場景再造;整個項目的週期僅僅只有30個月,對照中國銀聯數億的用戶、每年過百萬億的網絡轉接支付要求,不諦於與時間賽跑。

30個月的時間節點也很有意義,彼時是2022年,這是中國銀聯成立20年的歷史時點,也是“雲閃付”推出5週年的重要日子。

誕生於2002年3月的銀聯,2017年12月推出移動支付APP“雲閃付”,目前註冊用戶突破2.4億,與支付寶、微信支付並列行業三強;2019年銀聯網絡轉接交易金額高達189.4萬億元。

如今,面臨急速增長的移動支付市場、自身向科技型公司和數據型公司轉型需求,在自有云平臺的建設升級上,中國銀聯不再“摸着石頭過河”,而是選擇與合作伙伴共生成長,由此完成銀聯雲的兩重目標:內可支撐其數字化升級的使命,外可對合作夥伴進行金融科技能力輸出。

“征途迢遙,其命維新。”在2020年新年獻辭中,中國銀聯董事長邵伏軍坦言:“站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端,一切已經開始,一切又尚未到來,需要我們繼續創造向前。”

資料顯示,作爲搭建方的騰訊雲,是全球TOP5雲服務商之一,排在其前面的是亞馬遜、微軟、阿里、谷歌。2019年,騰訊雲收入超過170億元,同比增長超86%,已連續多個季度超過了阿里雲、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的同期表現。

銀聯全面上雲

“銀聯雲”項目於2020年4月3日開始對外公開招標,23天后的4月26日即發佈中標候選人公示公告,顯示中國銀聯在“銀聯雲”項目建設上的時不我待。

包括騰訊、華爲、金山雲、百度等9家企業均參與了此次競標,而其中5家參標公司代理華爲的產品,但騰訊旗下的騰訊雲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最終第一個跑到了終點線。

事實上,中國銀聯並非雲服務的初涉者,反而是最初的踐行者。此次與騰訊的合作,更多是原有云業務的升級。

中國銀聯的雲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其已在內部進行了雲計算的研究應用工作。2012年,中國銀聯採用開源OpenStack 雲平臺解決方案,並於當年年底即上線OpenStack E 版本,是中國最早的OpenStack金融生產雲,承載移動互聯網支付、銀聯錢包等創新交易業務。

同時,中國銀聯在公司內部採用託管雲模式(有公有云性質的私有云),利用雲平臺建立託管區,滿足分公司及創新部門的快速開發上線及運營。

據智通財經APP獲悉,銀聯雲的建設定位是既成爲銀聯內部業務雲化的基礎設施,也是銀聯對外服務的支撐平臺,定位爲一朵開放的行業生態雲。

這也中國銀聯本身的定位有關。作爲中國自主的銀行卡組織,目前銀聯已成爲全球髮卡量第一、交易量第一的國際卡公司,其任務本身就是服務成員機構和支付交易的數字化改造,這使得銀聯自誕生之日起一直像是一個科技公司。

在過去的18年裏,中國銀聯還推動各項創新與支付應用、交易處理、風險防控等服務的深度結合,實現支付前、中、後臺的協同創新發展。甚至在過去的三年裏,中國銀聯順應科技新趨勢,通過佈局生物識別、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研發下一代更安全、高效、優質的支付方式。

有數字爲證,在過去一年裏,銀聯網絡延伸至178個國家和地區,銀聯卡全球發行總量突破80億張,雲閃付APP用戶數超過2.4億,“刷臉付”先後面市;2019年銀聯網絡轉接交易金額達到189.4萬億元,同比增長54.3%,爲近五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隨轉接清算業務的持續擴大,中國銀聯深刻意識到傳統數據中心網絡在穩定性、可靠性、生產業務耦合性、網絡安全隔離、網絡性能容量等方面已不能滿足業務發展需求,銀聯需要一套全新的雲計算網絡體系架構來。

更重要的是,在過去2年裏,銀聯發力金融科技,向科技型、數據型公司轉型,並提出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式平臺型綜合支付服務商”這一戰略目標。

這也爲中國銀聯全面擁抱雲、與騰訊雲一起建設“銀聯雲”埋下伏筆。

根據合作內容,騰訊雲和中國銀聯將結合金融行業安全合規的要求以及銀聯業務發展需要,搭建出多地多中心金融雲架構。騰訊雲將助力銀聯構建從IaaS到PaaS的上百項雲計算產品能力,以及與公有云場景一致的安全管理和運營運維能力,滿足銀聯對高可用、高性能、高安全、高擴展、高可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邵伏軍在此前的新年致辭中表示,2020年,是支付產業全面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從卡基支付向數字支付躍遷,爲產業發展打開了更爲廣闊的空間,也必將深刻改變全球支付市場的發展模式和競爭格局。

從兩年前推出雲閃付,到迅速上馬銀聯雲,銀聯曾引領過中國銀行卡的黃金時代,在這場有卡時代向無卡時代的巨大變革中,銀聯唯有通過矢志不渝的創新和變革,才能確保自己留在舞臺中央。

就像2015年銀聯總裁時文朝在一次員工大會上所說的那樣:“如果那山不向我們走來,我們就向大山走去。”

爲什麼是騰訊?

中標名單顯示,阿里雲沒有參與此次銀聯雲的招標,這引發了一些業內人士的好奇。

有一種說法認爲,阿里支付寶走的網聯通道,騰訊微信支付走的是銀聯通道,故此阿里放棄此次參標。但這一說法沒有獲得阿里方面的迴應。

此前的1月份,據媒體報道稱,中國銀聯與騰訊旗下財付通公司已就條碼支付互聯互通達成合作,由此打通了萬億掃碼市場;在更早前的2019年7月31日,騰訊雲中標銀聯子公司銀聯數據的集採項目,與後者合作建設生態雲。

業內人士則認爲,中國銀聯選擇與騰訊合作,主要是源於騰訊雲是目前國內唯一具有豐富大型金融行業生態雲建設經驗的雲服務商。

目前騰訊雲服務的金融客戶已超過6000家,包括150多家銀行以及數十家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在銀行領域,騰訊金融雲的客戶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等知名銀行。

在此之前,騰訊雲與中國建設銀行攜手,基於企業級專有云解決方案騰訊雲TCE(Tencent Cloud Enterprise)專有云解決方案,在40多天的時間內快速搭建出一個符合公有云標準的金融級生態雲平臺建行雲,構建了完整的底層基礎設施、容器、安全防護以及對應的運維技術能力。目前,該平臺已經支撐了建設銀行自有業務的運行和多項科技能力輸出項目。

金融企業紛相與騰訊合作,除卻騰訊20多年的技術積累和不斷創新外,亦與騰訊開放的戰略生態相關。

在產品領域,2019年騰訊雲以更具前瞻性的戰略、重磅產品的推出以及多項技術突破,在4個核心指標均破“100”,實現重大里程碑:全年收入突破100億,付費用戶規模突破100萬,全網服務器超100萬,帶寬峯值突破100T。

圖表:2019中國雲服務市場佔有率排名(Canalys)

以金融爲例,2019年全新升級的騰訊金融雲解決方案包含 “1+4+5”總體架構,其中以騰訊雲基礎產品能力構建的安全可控雲平臺和在此之上的區塊鏈中臺、業務中臺、數據中臺、AI中臺作爲支撐體系,上層包括覆蓋金融業務場景的用戶連接平臺、開放金融平臺、金融營銷平臺、金融風控平臺和金融運營平臺,將爲金融機構提供從底層架構到上層應用的全場景金融科技能力。

在戰略生態領域,騰訊在連接人、數字內容、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服務、投資,與行業合作伙伴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助力千萬家企業與機構,實現萬物互聯。同時,通過用戶連接平臺,金融機構能夠實現移動數字化渠道轉型;金融機構亦可以依託騰訊強大的連接能力,以微信、小程序、公衆號、QQ觸達C端用戶。

這或是中國銀聯選擇騰訊協助建設“銀聯雲”的初衷。

兩大科技、移動支付巨頭的合作

在此次與中國銀聯的合作中,騰訊雲同樣基於騰訊雲TCE,助力中國銀聯打造具備全棧雲計算能力的行業生態雲——銀聯雲,支撐中國銀聯自有業務的雲化升級,以及面向銀聯合作夥伴進行金融科技能力輸出。

根據雙方的合作進程表,項目實施分成三個時間表:第一批供貨2020年5月15日,上海站點一及北京站點搭建2020年8月25日;第二批硬件供貨2020年9月30日,上海站點二搭建2020年12月31日,項目試運行2021年3月31日;第三批供貨2021年5月31日,技術轉移2022年3月31日,項目最終驗收2022年8月31日。

而到那時,中國銀聯雲閃付的用戶數或突破4億人,銀聯網絡轉接交易金額或突破300萬億元,這將考驗騰訊雲幫助構建的銀聯雲系統整體支撐和承載能力。

有意思的是,中國銀聯與騰訊雲的合作,即是兩大科技巨頭的攜手,亦是移動支付兩大巨頭的精誠合作。

在中國金融業,銀聯稱得上是最具科技色彩的機構之一。數據顯示,目前銀聯申請涵蓋移動支付、大數據、區塊鏈等方面國內專利近1500項,獲得授權逾580項,在國內金融機構中處於領先地位。

以雲閃付爲例,以雲閃付爲例,目前其APP註冊用戶已突破2.4億,成爲金融系統用戶量級最大的APP,其用戶數僅次於支付寶和財付通。而從0到2.2億用戶,銀聯雲閃付僅用了2年。

隨着5G、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快速發展,金融科技和市場支付需求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騰訊和中國銀聯的合作,將進一步撼動此兩塊市場的格局,甚至會進一步延伸至雲服務市場的變革。

據權威機構Gartner預測,到2022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的增長將維持在20%左右。其中,中國雲市場增速高於全球,根據中國通信研究院的數據,到2022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將達到1731億元,私有云市場將達到1172億元。

一些分析機構也預測騰訊雲會逐步縮小與阿里雲的距離。東吳證券就指出,騰訊雲業務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其與阿里雲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預計 2020-2021的收入爲 285/442 億元,同比增長70%/55%。

最新評論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