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稱,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變得更加分散,如果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劇,中國可能遭受比西方更嚴重的損失。#2023年前景展望#
IMF 週二(10月3日)表示,地緣政治驅動的糧食、能源和礦產供應中斷可能導致價格波動加劇,威脅糧食安全,並使清潔能源轉型成本更高。
IMF在即將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大宗商品市場是地緣政治分裂影響經濟的重要渠道。」
報告總結道,大宗商品的生產高度集中、難以轉移、消費難以替代,以及作爲製造和技術投入的關鍵作用,這些都加劇了它們在碎片化情況下的脆弱性。
俄烏衝突以及隨後西方的制裁擾亂了全球能源、食品和化肥貿易,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給許多國家帶來通脹壓力。#俄烏戰爭#
報告稱,「雖然大多數大宗商品價格已趨於正常化,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表明,大宗商品貿易更加嚴重的分散化是一個主要風險。」
報告補充稱,出於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原因,許多國家正在加緊努力迴流大宗商品供應鏈,包括清潔能源技術、半導體和國防的關鍵礦產供應鏈。
IMF 提出了一個假設情景,即整個世界分爲兩個孤立的貿易集團:一個由在 2022 年 10 月聯合國大會上投票支持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的 143 個國家組成,其中以美國和歐洲爲首;另一個則是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其餘40個國家。
該組織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後者在經濟上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工業品主要出口國,中國從食品到燃料等多種商品嚴重依賴進口。
報告稱,在假設的中國和俄羅斯聯盟中,對綠色轉型至關重要的鈷、鋰、銅和鎳等礦產價格將大幅上漲。
這些礦物的生產將集中在其他集團的少數國家,而中國將是最大的消費國。
這種程度的分散將導致到 2030 年全球對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的投資下降,比綠色轉型所需的投資減少多達 30%。
同樣,雖然 80% 以上的大豆和棕櫚油生產將發生在另一個集團,但大部分消費將發生在中國。
對於經濟更加依賴農產品貿易的低收入國家來說,這種程度的分散化可能導致長期經濟產出平均損失 1.2%。
IMF 表示,對於一些國家來說,這可能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2% 以上。
報告還稱,「在全球經濟增長緩慢、金融狀況緊張、許多脆弱國家債務高企等本已充滿挑戰的環境下,大宗商品市場的碎片化可能會對經濟造成相當大的打擊。」
「至少,關於關鍵礦產的‘綠色走廊’和‘糧食走廊’的協議將保障避免氣候變化和糧食不安全的全球目標。」
IMF 表示,通過改善貨幣政策溝通方式,央行更有可能在不引發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抑制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