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經過多年的外匯儲備積累,新興亞洲市場是時候收獲回報,因為它們已成為風險投資者的最新目的地。黃金還在喘息時,雖然沒有一個市場在2022年毫發無損,但從印度尼西亞到韓國和菲律賓的國家正在收獲25年的回報,他們正在為1990年代后期引發亞洲金融危機的動蕩做準備。
即使美元上漲,新興亞洲貨幣的表現也大多優于日元和歐元等傳統避險貨幣。在將全球債務推入一代人以來的首次熊市的一年中,該地區的債券作為一個罕見的亮點脫穎而出。
亞洲受益于良好的管理和好運。通貨膨脹比全球大部分地區都要弱,當地政策制定者不僅建立了創紀錄的外匯儲備,而且在部署方面也很溫和。審慎的財政和冷靜的危機管理已成為常態,盡管這些儲備以有記錄以來最快的速度縮水,但仍高于過去十年末的水平。
“新興亞洲在保持低通脹的競賽中處于領先地位,”瑞士再保險首席經濟學家杰羅姆·海格利(Jerome Haegeli)表示。“能夠避免類似滯脹狀況的國家,我們目前認為亞洲大部分地區將能夠獲得競爭力。”
海格指出,亞洲工廠出廠價格相對較低,是該地區前景改善的關鍵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該地區幸運地避免了最嚴重的商品價格沖擊,因為東亞較少依賴俄羅斯的能源或烏克蘭的小麥。
年初至今的表現可能為看漲新興亞洲投資者提供一些證據,彭博新興亞洲債券指數今年總跌幅約為9%,相對好于美國國債指數下跌11%,或全球新興市場晴雨表跌幅超過16%。
這導致全球投資者重新回到亞洲,印度和印度尼西亞8月錄得外國債券凈流入,這是至少6個月來首次增加,而全球資金自5月以來首次涌入泰國債券。新加坡Natwest Markets策略師Galvin Chia表示,大多數亞洲經濟體的外國債券頭寸仍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這表明即使宏觀環境再次收緊,資本外流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亞洲經濟體積累的外匯儲備幫助緩解了今年市場動蕩的影響,這引發至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股票外流。隨著外匯儲備的減少,出現一些警報,但仍高于2019年底的水平。亞洲新興市場的總持有量為2.6萬億美元,此前10月份達到2.8萬億美元以上的峰值。
“在過去的一年里,建立起來的外部緩沖已經嚴重耗盡,公共和私人債務大幅增加,財政支出增加,大宗商品進口增加正在侵蝕經常賬戶盈余,實際利率為負,這意味著減少緩沖資本外流,”新加坡摩根大通私人銀行亞洲投資策略主管亞歷山大·沃爾夫表示。
東南亞尤其表現出一些宏觀經濟彈性,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顯示這些國家的擴張,與韓國和臺灣市場的收縮形成鮮明對比。
摩根大通根據經常賬戶水平、外匯儲備和收益率緩沖判斷各國脆弱性的指標顯示,泰國和日本是最弱的國家之一,中國、韓國和印度次之。
包括Rob Subbaraman在內的野村分析師在9月13日報告中寫道,30個主要經濟體中有7個不太容易受到硬著陸的影響,亞洲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等。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推行的新冠清零戰略已經給國內前景以及該地區的出口需求帶來壓力。這種疲軟部分體現在人民幣貶值上,上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破7的關鍵心理關口。但中國一直在推行財政和貨幣寬松政策,以緩和任何潛在的經濟硬著陸,最近8月的工業生產、零售銷售和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顯示出復蘇的初步跡象。
“亞洲仍有緩沖能力度過這場風暴,”新加坡Abrdn主權債務投資經理Jin Yang Lee表示。他看到馬來西亞、印度和中國債務以及韓國市場的一些機會。“總體而言,亞洲在政策環境中相對于經濟結構變化要謹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