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板塊備受資本市場關注持續爆炒之餘,覆蓋範圍更是開始從“四個輪子”向“兩個輪子”擴張。在整個新能源市場朝着火熱邊際滑去之時,在美上市的電動二輪車生產商小牛電動(NIU.US)於11月23日公佈了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意圖在烈火上再添一把乾柴。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小牛電動股價在今年不斷迎來上市高峯,年初至今大漲接近3倍,最新市值達到23億美元,年內一度達到每股37.44美元的上市新高。
Q3業績維持高增長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小牛電動於2014年成立,至今已經擁有N/M/U/G四大電動二輪車產品系,覆蓋2500元至1萬元的完善產品矩陣,帶動銷量和收入快速增長。不過,公司的產品線亦有所分層,其中 N 系列平均售價相對最高,M 系列其次,而 U 系列大多爲精簡版,而今年推出的 G 系列通過極高的性價比迅速獲得大量銷售。
(圖:小牛電動產品矩陣)
對於當下電動兩輪車市場而言,小牛的綜合品質最好幾乎是公認的,憑藉前衛的外觀、完善的智能性能、以及高端鋰電的標籤等多方面的新穎贏得了一大批粉絲,同時其以高價切入中高端電動二輪車市場,品牌形象逐漸建立。
在Q3財報之中,小牛電動表示,單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8.9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6.5億元增長36.67%;實現淨利潤8000.64萬元,同比增長20.46%,對於2018年之前的連續四年虧損而言,小牛無疑已經從2019年開始走上了盈利的道路。
針對Q3營業收入的大幅上升,公司表示得益於其事先洞察市場,在個人出行剛需和超標車置換剛需的疊加效應下,先後發佈了MQi2、GOVA G0、GOVA G2、MQis等符合新國標要求的智能電動車。
從銷量上來看,小牛電動Q3全球銷售達到25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67.9%。其中,中國市場銷量達245293輛,同比大增70.2%。並且自6月30日以來,公司在中國的品牌體驗店及專賣店增加了182家達到1266家。
與此同時,在海外的擴張卻略有遜色,在國際市場方面,小牛電動已通過36家經銷商覆蓋46個國家,但第三季度國際市場銷量僅5596輛,同比增長6.3%,由此海外收入亦表現不佳。不過,隨着第三季度公共衛生事件的逐步穩定,未來國際市場的銷售有望持續復甦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持續推出新產品的同時,小牛電動還積極拓展線上消費渠道,成爲業績增長的新引擎。CEO李彥親自上陣,從鋰電優勢到智能服務,向消費者們詳解電動車產品性能。雙十一期間,小牛電動攜手機動戰士高達品牌一起推出的“MQis高達特別版”在天貓開始預售,今年雙十一小牛電動車銷售額對比去年實現翻倍。
與此同時,小牛對產品的創新研發也在持續推進,Q3單季度公司的研發費用達到2890萬元(包括300萬元的股份酬金),較2019年第三季度的1710萬元增長了69.4%,主要是由於員工成本增加了580萬元,由於新產品開發的增加,設計費用增加了400萬元,股票薪酬費用增加了160萬元。研發支出佔收入的百分比由2019Q3的約2.6%上升至3.2%。
目前看來,通過持續的產品創新、全球佈局以及市場拓展,小牛電動已經逐步邁入穩定盈利的階段。雖說鋰電池的成本相對於鉛酸電池更爲高昂,但也恰恰符合小牛的高端品牌定位,以互聯網思維博得主要消費羣體一二線城市年輕人的熱愛,也願意爲其高性能買單。
“蜜糖”還是“砒霜”?
經過多年發展,兩輪電動車市場在國內發展已經較爲成熟,市場競爭還在不斷加劇。近些年來,雖然受到經濟增速下滑的影響,兩輪電動車的銷量有所下滑,但小牛電動卻保持了高增長逆市擴張的態勢。
究其根本,一方面是由於小牛電動率先採用鋰電池取代鉛酸電池的定位符合行業邏輯,具備一定的前瞻性,由此搶佔了不少因新國標迭代產品的新客戶羣體,另一方面是其出色的外觀設計吸引了衆多年輕用戶的喜愛。
但這兩方面的原因未能給小牛帶來領先全市場的競爭優勢。數據顯示,小牛電動的年銷量在電動車市場中排在十名開外,市場佔有率僅爲1%,於是打開下沉市場成爲小牛扭虧爲盈之後新的利潤增長目標。
自G0型號推出開始,小牛也面臨着下沉市場“蜜糖”與“砒霜”之間的兩難抉擇。
事實上,早在去年Gova系列首次發佈時,小牛將該系列定位於非智能化產品,市場中便有聲音認爲小牛電動將面向下沉市場推出中低端產品線。在國外市場受疫情影響擴張乏力之際,小牛電動將目光投向了國內市場,更意欲通過壓低價格和品牌下沉,謀奪國內的中低端市場的滲透率。
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而言,電動自行車仍舊是一個便宜的代步工具。所以便宜的用鉛酸電池的中低端電動車仍是下沉市場的主流。對於三四線城市的用戶來說,電動車的只要能滿足充電方便、續航時間長的要求即可,智能體驗更多是高性能產品的附加值。而定位較高的小牛電動在三四線城市的市場推廣進展緩慢,由此來看,G0的推出便顯得勢在必行。
爲了搶佔下沉市場,小牛在Q3以犧牲毛利率爲代價,加大了G0的銷售比例和促銷力度。在收入和銷售規模均有一定幅度提升的同時,小牛電動Q3毛利率卻“反常”下降至20.9%,主要就是因爲G0型號的銷售價格和毛利率均低於其他產品。
這反而與小牛最初切入年輕市場的中高端電動車品牌定位相悖,在壓低售價以擴充規模的同時,可能加速品牌價值的消耗,對年輕消費羣體的吸引力或將下降。
與此同時,與雅迪、愛瑪、新日、臺鈴等其他同類公司相對比而言,小牛整體的銷售體量依然不及這些老牌廠商,從傳統品牌的多年市場沉澱、線下鋪開的寬廣銷售渠道,再到更爲低廉的定價,主要頭部生產商依然保持着穩定的出貨與銷售額,市佔率和經銷渠道優勢明顯。與此同時,小牛電動也將面臨着E客電動、九號公司等新玩家的入局,整體競爭環境並不輕鬆。
當前國內中高端鋰電市場仍處於快速增長階段,供給端新品牌和產品的推出有利於加速做大市場規模。而小牛的下沉策略究竟是會豐富其市場渠道的“蜜糖”還是消耗品牌價值的“砒霜”,則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