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觀察:政治博弈之下,美國經濟決策層將迎重要人事變動

發布 2020-11-24 上午11:18

Investing.com -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壹直在敦促國會提供更多的財政援助,但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的僵局阻礙了第二輪刺激方案的推出。

在這種背景下,財政部長姆努欽上周宣布,他將不會延長由財政部支持的美聯儲緊急信貸計劃,令市場嘩然。姆努欽對此的回應是:雖然疫情尚未結束,但財政已經不再處於緊急狀態。

他說:“這些都是應急工具,當緊急情況結束時,我們就該把它們收起來。”他補充稱,企業和市政債券市場運作良好,不再需要進壹步的政府支持——姆努欽列舉了兩個他將任由相應信貸工具到期的市場。

美聯儲最初予以反擊,稱更希望保留所有信貸工具,但很快鮑威爾又同意將未使用的4550億美元退還給財政部的要求。

拜登考慮下任財政部長,耶倫是熱門人選

批評人士認為,特朗普政府正試圖削弱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與此同時,這位民主黨籍當選總統,正在甄選其財政部長的人選。市場流傳的名單上,熱門人選是前美聯儲官員。

前美聯儲主席耶倫是這個職位最有競爭力的人選之壹,與之相競爭的是現任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布雷納德是前美國財政部官員,也是奧巴馬政府唯壹留在美聯儲的官員。無論是耶倫還是布雷納德當選,都會是第壹位女性財政部長。

入圍名單的另外兩名候選人是前美聯儲副主席弗格森和現任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如果這兩人任何壹位當選,都會是首個上任的非裔美籍財長。弗格森上周宣布退任金融服務巨頭TIAA-CREF的首席執行官。前美聯儲理事兼財政部官員拉斯金也出現在名單上。

謝爾頓入選美聯儲理事會希望渺茫

另壹方面,經濟學家謝爾頓入選美聯儲理事會的前景則變得不那麽樂觀。在共和黨以53比47占據多數席位的參議院,已經有兩名共和黨議員反對,但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仍然推進了任命確認投票。很快,又有第三名立法者拉馬爾·亞歷山大宣布反對。

之後,由於另外兩名共和黨參議員因為新冠檢測呈陽性而需要自我隔離,因此他們無法出席上周的程序投票,結果以共和黨失敗告終。隨後,佐治亞州的洛夫勒也加入了愛荷華州的格拉斯利和佛羅裏達州的斯科特的行列,進壹步危及了共和黨微弱優勢。

民主黨當選參議員凱利在亞利桑那州擊敗了共和黨人麥薩利,最快有可能在下周確認席位,意味著謝爾頓提名通過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反對謝爾頓的共和黨人擔心,她不屬於主流經濟學家之列,而且對美聯儲的政治獨立也不太認同。

特朗普提名的另壹個人選,聖路易斯聯儲首席經濟學家沃勒會否在12月的跛腳鴨時期獲得確認,還有待觀察。他得到了兩黨的支持,如果麥康奈爾要就沃勒的提名舉行投票,可以確認這壹點。

無論如何,如果謝爾頓提名被否決,新任美國政府可能至少要任命壹名美聯儲理事會成員;如果沃勒錯過了窗口期,或者布雷納德轉任美國財政部長,那麽則可能需要任命兩至三名理事會成員。

在所有這些政治博弈進行之際,上周美聯儲決策者未就貨幣政策有太多表態。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在姆努欽宣布最新決定之前接受了媒體采訪,認為美聯儲的緊急信貸工具應“延長至危機時期之後”,即便信貸的發放較為緩慢。

美聯儲副主席克拉裏達本周初在布魯金斯學會網絡廣播中發表了類似言論。克拉裏達主要討論了政策制定者應該如何更靈活地調整利率政策,以期逐步實現平均2%的通脹率。他說,美聯儲希望在大流行期間維持所有的工具處於可用狀態。他還表示,政策制定者已經討論了資產購買計劃的必要變化。

【本文來自Investing.com,閱讀更多請登錄hk.Investing.com或下載App

(翻譯:莫寧)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