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博鼇亞洲論壇旗艦報告《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5年度報告》發佈。 該報告在執行摘要部分指出,儘管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大,但亞洲仍將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中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
報告還預測,2025年亞洲經濟體股票市場指數波動或更加頻繁,但預計多數仍將保持上升態勢。
2025年亞洲經濟增速預計將達4.5% -
報告指出,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普遍預計,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將企穩甚至重新擴張。 根據論壇研究院的測算,作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之一,2025年亞洲經濟增速預計將增至4.5%,按購買力平價測算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將增至48.6%。 中國、印度、越南、菲律賓、蒙古國、柬埔寨、印尼等亞洲經濟體仍將保持5%以上的較高增速。
貿易方面,亞洲對外貨物貿易增速逐步回升,服務貿易保持快速增長,特別是中國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均續創歷史新高。 投資方面,全球外資對亞洲經濟體的依賴程度在波動中上升,近年來達到60%左右,而中國和東盟仍是對外資最有吸引力的亞洲經濟體。 創新方面,亞洲研發投入強度和專利申請量遠超其他地區,日益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主角,亞洲已站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最前沿。
預計2025年亞洲多數股票市場將保持上升態勢 40000
報告指出,亞洲金融市場將在頻繁波動中總體穩定。 受巨集觀經濟形勢、美新政府對外政策、美歐等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節奏、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影響,2025年亞洲經濟體股票市場指數波動或更加頻繁,但預計多數仍將保持上升態勢。 預計亞洲主要經濟體的匯率總體保持穩定,而多數經濟體貨幣可能面臨貶值壓力。 通脹下降以及許多經濟體持續寬鬆貨幣政策可能為經濟活動帶來溫和提振,亞洲主要經濟體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或將出現回落。 此外,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
報告預計,亞洲多數經濟體財政擴張力度有所加大,貨幣政策保持寬鬆。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數據,2025年亞洲有20個經濟體的財政赤字率較上年上升。 多數經濟體通脹回落為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提供了條件,全球主要經濟體降息將提供有利的外部基礎。
中國仍是全球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 -
報告指出,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中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中心。 2023年,亞洲在全球中間品貿易的佔比為41.17%,遠超過歐盟的25.5%和北美的15.12%。 自2017年以後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開始超過北美。 2023年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為16%,而對北美為15%。 2018年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后,不僅沒有提升美國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中的相對地位,美國與中國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中重要性的差距反而不斷拉大。
報告指出,從全球貿易量最大的前22種中間品貿易量看,其中半數產品對亞洲的依存度最高。 特別是亞洲生產的電子元件超過全球該品類中間品貿易的七成,體現出亞洲在高技術含量中間品生產上已佔據絕對競爭優勢。 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主導地位基本穩定,並且部分技術密集型產品對中國依存度在提升。 2023年,在貿易量最大的22種中間品中,中國仍然有20種產品保持領先地位,在全球供應鏈上保持著顯著的競爭優勢。
預計東亞地區就業增長率仍維持負增長 ”
報告指出,預計今年東亞地區(包括中日韓)就業增長率可能略有上升,但仍維持負增長,為-0.02%。
2024年,東亞地區就業增長率就經歷了大幅度下降,由2023年的0.79%下降至-0.05%。 受東亞地區就業形勢的拖累,2024年亞洲地區的就業增長率也低於世界總體增長水準(1.28%)。
就業增長率通常指某一時期內新增就業人數與該時期內原有就業人數的比例,就業增長率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就業機會增長情況。
在就業機會增長乏力的另一面,《報告》預計2025年亞洲地區的失業率將由2024年的4.40%下降至4.39%,明顯低於全球水準(4.96%)。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院長張宇燕在解讀《報告》時提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部分行業就業將受到嚴重影響。 未來幾年,影響將逐步顯現出來。
已經係InvestingPro會員?快click入去睇最新AI勁薦股,搶先一步賺錢啦!
仲未訂閱?快閃促銷,限時兩天!依家有最高50%折扣優惠,即刻按入訂閱,解鎖獨家AI選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