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低估值寶藏股立即開始

美股的輝煌,還能靠超級巨頭撐多久?

發布 2024-7-22 下午04:37
US500
-
US2000
-
GM
-
T
-
MSFT
-
GOOGL
-
AAPL
-
AMZN
-
NVDA
-
TSLA
-
RSP
-
GOOG
-

近幾年來,少數幾家「超級大盤股」成為帶動市場上漲的中流砥柱。

問題是,這些超級大盤股還能保持這一狀態嗎?這個問題很關鍵,Apollo提供的圖表已經顯示,上市公司數量持續下降。

美國上市公司數量

想知股票好定壞,該唔該入市,定系要快手出貨?InvestingPro股票分析工具,幫你打通任督二脈!多功能一應俱全!點擊這裏瞭解詳情

數量下降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合併收購、破產、杠杆收購以及私募股權操作。例如,Twitter(現稱X)曾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將其私有化之前,是上市公司。隨著上市公司數量減少,雖然市場上的資金在增加,但機會卻減少了。

這種現象對於需要在短時間內部署大量資金大型機構而言尤其明顯。如今,在 羅素2000指數中,近40%的公司目前處於虧損狀態,進一步限制了資金的選擇範圍。

羅素2000指數中負收益公司的百分比

然而,將市場資本集中於少數幾家公司的情況並非沒有先例。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有「Nifty 50」(漂亮50);到了90年代末,有思科系統這樣的互聯網寵兒。而今,與「人工智慧(AI)」相關的公司成為了焦點。

美國股票市場集中度

如上圖所示,過去的領頭羊並不是今日的佼佼者。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NASDAQ:NVDA)在2024年首次被列為「超級大盤股」公司之一。

市值最大的股票

然而,投資者必須考慮微軟(NASDAQ:MSFT)、蘋果 (NASDAQ:AAPL)、谷歌(NASDAQ:GOOG) 和亞馬遜(NASDAQ:AMZN)在未來十年是否還能保持領導地位。就像昔日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NYSE:T) 和通用汽車 (NYSE:GM) 曾是華爾街的寵兒一樣,今天的科技股也可能成為歷史的遺跡。

盈利能力的增長

盈利能力的增長是解答上述問題的一個核心因素。顯而易見,當企業的盈利呈現增長態勢時,投資者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

標準普爾500指數盈利水平按年的變化

然而,2023年的狀況是,所有盈利增長均源自指數中排名前七的「超級市值」股票。若不計這七隻股票,標普500指數實際上將面臨盈利負增長的局面。

這種情形很可能導致市場表現更為疲軟。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分析師們樂觀預測,除了這七家公司之外的493家股票的盈利增長會在2024年末加速,但鑒於經濟數據放緩的趨勢,這些期望可能最終落空。

美股七巨頭的盈利增長

在接下來的十年里,諸如微軟、蘋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企業將面臨如何保持營收快速增長以維持高盈利增長率的挑戰。鑒於英偉達作為一家新興公司在快速成長的行業中,它能夠顯著增加營收,從而支撐其較高的估值倍數。

總營收

然而,因為大數定律,蘋果作為成熟企業,無法實現如此高速的營收增長。為了更直觀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加入了一個五年平均營收增長率的指標。

總營收

這就是華爾街諺語「樹不會長到天上去」的由來。在投資領域,這句話警示著那些高增長卻逐漸成熟的公司所面臨的風險。在某些情況下,公司基於不切實際的預期,認為即便公司規模擴大,仍能保持相同的高速增長,因而獲得過高的估值。

舉個例子,如果一家公司當前的年營收為100億美元,且增長率為200%,很容易想像它能在幾年內實現數百億的營收。

然而,公司規模越大,維持高增長率就越困難。比如,一家佔有1%市場份額的公司,很容易將份額翻倍至2%。但當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達到80%時,想要銷量翻番就需要開拓新市場或進入自己尚不佔優勢的領域。此外,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通常會出現效率下降和創新力減弱的現象,這是規模不經濟效應的體現。

正因為如此,許多當前市值權重最高的股票,十年後可能不再是榜單上的常客。就像AT&T已成為過去「新技術」的遺跡,或許幾年後,當智慧手機不再成為必需品時,蘋果也將遭遇相似的命運。

財報季,美股數字睇到眼花?InvestingPro ProTips,一句拎清,好壞即知!夏日大劈價,InvestingPro最抵玩優惠即刻由40%升50%,Click實自動拎優惠碼HKNEWS1!

被動投資的影響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被動投資的興起對金融市場帶來了有趣的變革。標普500指數中的前十大「超級大盤股」佔據了指數超過三分之一的比重。

換句話說,這前十名股票的1%漲幅,相當於其餘90%股票同樣漲幅的總和。當投資者購買被動型ETF的股份時,ETF必須購入其基礎公司的所有股票。鑒於過去一年大量資金流入ETF,尤其是流入這前十名股票,市場表面的穩定也就不足為奇了。

前十大股票的市值權重

毋庸置疑,這種強制性的資金注入到市值最大的股票中,使得市場表現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為強勁。這也是為什麼標普500的市值加權指數 (NYSE:RSP)在近年超越了等權重指數的表現。

市值加權指數VS等權指數的差距

然而,投資者常常忽視這把雙刃劍的另一面。以特斯拉(NASDAQ:TSLA)為例,假設在英偉達(Nvidia)進入前十之前,特斯拉在標普500指數中的權重為5%。隨著英偉達股價的快速上漲,其市值增加,而特斯拉股價下跌導致其在指數中的權重降低。因此,所有跟蹤指數的基金、被動基金管理者、投資組合管理者等,不得不增加英偉達的持股比例,同時減少特斯拉的持有量。

英偉達 vs特斯拉市值

未來,無論哪些新一代的公司贏得華爾街的青睞,當前的領頭羊可能就會跌出前十,因為「被動」資金流需要賣出今天的領導者,以便買入更多明日之星。這種機制下,市場權重的調整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反映出被動投資對市場動態的深刻影響。

股票回購的影響

最後,公司股票回購行為,規模預計接近1萬億美元並在2024年超越這一數字,可能對現有市場領導者的地位構成壓力。這是因為具備雄厚現金實力執行巨額回購計畫的大公司,如蘋果、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NASDAQ:GOOGL)及英偉達,主導著回購市場。以蘋果為例,其一家公司在2024年的回購總額中就占了超過10%的份額。

標準普爾500指數年度回購規模

如果你還未意識到股票回購對於維持大公司市場主導地位的重要性,下面的數學計算或許能幫助理解:

  • 養老金和共同基金 = 淨賣出2.7萬億美元
  • 家庭和外資 = 淨買入2.4萬億美元
    • 小計 = 淨賣出0.3萬億美元
  • 公司(回購)= 淨買入5.5萬億美元
    • 淨總計 = 淨買入5.2萬億美元

換句話說,自2000年以來,公司在淨股權購買方面貢獻了100%的資金。

2000年以來美國股票的淨買盤

因此,公司股票回購活動的起伏與市場表現高度相關,這一點不應讓人感到意外。

標準普爾500指數回報與股票年度回購變化比例

只要公司持續成為自家股票的最大買家,超級大盤股公司就能夠保持市場主導地位。當然,當前的回購速度終將結束,原因可能包括:

  • 稅法的變更
  • 禁止股票回購(過去因操縱市場而被禁止)
  • 盈利能力逆轉,使得回購變得艱難
  • 經濟衰退或信貸事件迫使公司採取防禦姿態(如2000年、2008年、2022年)

不論出於何種原因,回購計畫的反轉可能會嚴重削弱現有領頭羊股票的市場控制力。

我無法預知觸發這種反轉的具體事件或時間點,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回購活動終止,由於大公司股票回購為這些頂級股票提供了全部的淨股權購買資金,超級大盤股公司的統治地位將受到衝擊。

結論

當前「超級大盤股」的主導地位實屬預料之中。正如前文所述,這些企業是標普500指數大部分的盈利增長和營收來源,同時也是自家股票的主要買家。過去十年間,它們恰好處於歷次技術革命的核心,包括當前的人工智慧浪潮。

資產泡沫歷史

然而,鑒於科技與經濟瞬息萬變的本質,可以預見,過去十年的領軍企業未必能繼續引領下一個十年。對於投資者而言,理解每個市場周期的內在規律並據此做出投資決策至關重要。然而,那些在近百年來極端估值水準下購入股票,期待這些股票在未來十年依然獨領風騷的投資者,可能會遭受打擊。

雖然多種因素支撐著當前的長期牛市行情,然而歷史經驗表明,盲目投資往往導致不盡如人意的結果。

投資應當順應時代的變遷!

***

新手至老嘢,InvestingPro都系你嘅最佳拍檔!市場風高浪急,通脹加息揼到心寒,有InvestingPro傍身,風險喺度都變浮雲,投資勝算直線升

欲進一步瞭解InvestingPro,請訪問下方鏈接:

https://hk.investing.com/pro/pricing?couponCode=HKNEWS1


編譯:劉川

Investing.com中文網:YouTube頻道@investingcomhk ; X賬號@HkInvesting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