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大佬們,為什麼突然對日本感興趣了?

發布 2023-4-20 下午01:31
JP225
-
8031
-
8058
-

作者:萬連山

巴菲特撿煙蒂

最近日本很熱鬧。

繼巴菲特宣佈加大對三菱商事 (TYO:8058)和三井物產 (TYO:8031)等日本5大商社的持股後,黑石CEO史蒂芬·施瓦茨曼也跟著拜訪了岸田。

此外,私募股權基金KKR的亨利·克拉維斯正與日本投資對象企業交流,對沖基金巨頭肯·格裏芬率領的美國城堡投資將15年來首次在日本開設基地……

為什麼華爾街大佬們,突然都對日本感興趣了呢?

1、空手套白狼

宣佈考慮加碼對日本投資後,週六,伯克希爾正式發行了1644億日元債券,買入日本五大商社。

“我認為日本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和人才,有很多創新和潛力。我希望能夠與日本企業建立更多的合作關係,實現互利共贏。”

看到巴菲特繼續加倉日本五大商社的新聞時,第一時間是疑惑的。

如果說買入臺積電,是巴菲特合理價格買入偉大公司的影子的話,那麼一次性買入五家商社又是為哪般呢?

有分析認為巴菲特是看好當下大宗商品的走勢,我覺得這種理解並不準確。

實際上巴菲特初次買入這五家商社是在2020年8月,總成本約為62.5億美元。

而當年4月,才剛剛爆發了全球負油價事件,當時市場上石油供遠遠大於求。應該沒有人能預料到兩年後的一場戰爭,會使得原油價格創歷史新高。

其實通過查閱就可以發現,其中有四家商社,當時巴菲特的投資價格是低於淨資產的,大概介於0.4-0.9PB之間,而市盈率大部分位於5-8PE之間,價格可謂非常低。

如此看來,這只是簡單的撿煙蒂大法了?

回想2020年8月,那時正處於新冠疫情第一輪爆發階段,受益於線上辦公和線上娛樂需求,全球互聯網科技股暴漲,紛紛創歷史新高。

而傳統的消費、物流、能源股,則遭到重創。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巴菲特面對高估的美股,決定到海外淘金。

巴菲特買入的這五家日本公司,被稱為綜合商社,屬於貿易公司與工業品經銷商,控制著日本大部分的進出口業務,包括能源、金屬、食品和各種紡織商品,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這些企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說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日本三大便利店,7-11、羅森、全家。三井是7-11的重要股東,三菱控股羅森,伊藤忠控股全家。

簡而言之,它們代表日本的方方面面。

買它們,就相當於投資日本國運。

還有更吸引人的一點。

巴菲特買入日本股票的資金來源,基本是借的,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低風險套利。

2016年1月,日本央行將貸款利率降至-0.1%,正式進入超寬鬆時代。日本債券利率相當長一段時間,均處於超低水準。

2019年,伯克希爾首次發行日元債券,規模高達4300億日元。2020年,又發行1955億日元債券。

如此兩次操作,巴菲特相當於從日本人手裏借到6250億日元,約60億美元。

而這個數字,與伯克希爾在2020年8月買入5家商社股票的本金,基本吻合。

等於是,老巴用借來的日元,投資日本國運。自己一分錢不花,躺著吃收益。

好買賣呀!

當然,前提是,他的策略確實是正確的。不然虧了,依然要拿自己的本金填補虧損。

儘管,從結果來看,巴菲特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

時間進入2022年,伴隨美聯儲加息和地緣戰爭,全球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巴菲特在兩年前買入的五只日本商社均創歷史新高。

到今年初,漲幅在50%-120%不等,狠狠大賺了一筆。

但我們必須打破砂鍋問到底:他為什麼覺得,日本的未來值得看好呢?

而且,即便收益已經這麼高了,繼續加倉真的沒有風險嗎?

2、悄然復興?

美股長牛眾人皆知。

但很多人都沒注意到,隔壁的日本股市,也連漲了10年。

自2012年,安倍政府再次執政,射出超寬鬆貨幣政策、吸引民間投資、靈活財政為三支箭,日本名義GDP增速連續7年取得正值。

尤其到2016年後,日本開啟負利率時代,一直持續到現在,即便是美聯儲本輪激進加息,也未能動搖這項政策。

從而導致日本成為全球融資成本最低的國家。

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股市就具有吸引力。

日本股市的長牛,嚴重依賴流動性。相比美聯儲的無節操,日本央行其實更無下限,因為它早早就下場買股票了。

2010年12月,日本央行開始購買ETF;

2012年,日本央行將ETF購買額度從1.4萬億日元上調至1.6萬億日元;

2015年,開始以每年3萬億日元的速度購買ETF;

2017年,額度提升至6萬億日元;

2020年,面對疫情、流動性危機,額度再次增加至12萬億日元……

截至目前,日本央行的ETF保有額達到48萬億日元,成為日本市場最大的莊家。

可以說,幾乎是日本央行一手買出來了大牛市,指數從9000點一度達到3.1萬點,漲了2倍多。

除了央行給力外,日本政府也相當給力。

3月29日,日本國會參議院通過2023財年財政預算案,總額為114.38萬億日元,連續創11年新高,其中三分之一用於社會保障方面。

規模雖然龐大,其實比上一年只增加了1.7%。

政府大放水,一部分是用於補貼家用,一部分則很大程度上流入了股市。

自2020年以來,日本最大線上經紀商的開戶數量增長了逾100萬個,投資者的平均年齡出現明顯下降,交易頻率也越來越高。

這一幕似曾相識。

前兩年,全球大水漫天,資本市場充斥著泡沫,日本只是走得更徹底。

但終究只是估值的夢幻。

估值狂奔的背後,是基本面的有氣無力。

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再到即將展開的人工智慧物聯網,日本都沒有抓住時代的脈搏。

由於缺席新經濟浪潮,日本GDP長年不變。

時至今日,日本市場最受歡迎的藍籌股,依然是成立一百多年的尼康、任天堂。

基本上,可以用老氣橫秋來形容。

也許由於輝煌的過去,日本在許多領域積累了不錯的技術優勢,但在未來技術,尤其是由技術推動的產業引領上,日本已經失去了機會。

這種情況,會隨著未來更多新經濟、新產業的湧起而更加嚴重。

基本面說不上好,股市卻一直瘋漲,這種情況,是不是很像咱們的2015年?

當時漲得有多歡,跌下來就有多慘烈。

3、困獸之鬥

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島國,90%能源依賴進口,國內需求又萎靡不振,只能依靠巨大的貿易順差來推動經濟發展。

自2020年起,全球供應鏈遭到巨大破壞,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

日本只能拿出更多外匯進口基本貨物,導致商品成本增加,不利於出口,連續20個月都處於貿易逆差狀態。

同時,為了對抗美聯儲加息,全球央行紛紛選擇加息對抗,唯獨日本繼續堅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使得美日利差迅速拉大。

這時候,日元就成了全球僅有的“便宜”貨幣。

民間及海外的逐利者,竭盡所能從日本銀行借出便宜日元,拋售換成美元,然後買美債躺著吃美元利息,日元則加速貶值,進口貨物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以上兩點,共同推動日本通脹以罕見的速度飆升。在2022年11月,一度達到4.3%,是近半個世紀的最高水準。

儘管日本央行連續出手,國際貨幣市場突然出現大量資金買入日債,堪堪止住了日元貶值趨勢。

但掩耳盜鈴的手法,顯然不可持續。

2022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突然轉鷹,宣佈調整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將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限從0.25%上調至0.5%。

同時,又將今年一季度國債購買規模提高至9萬億日元/月。

這就像點燃引信的巨大火藥桶,這則消息立刻引發全球市場巨震。

市場開始押注日本會繼續收緊貨幣政策,包括繼續上調YCC,甚至取消負利率。

世人如此緊張,有一條邏輯線:

日本收緊——歐美國債被大量拋售——動搖加息抗通脹的節奏。

作為美元第二大權重貨幣,日元的影響力足以完成這根線。

一旦這根鏈條通過金融市場,引爆某些潛藏的高杠杆行業,接下來,世界將不得不面對金融危機+全球衰退的風險。

最近幾個月快速升值的日元多少有點讓人浮想聯翩。

從穩定通脹的目標來看,日本完全有收緊的動機。

十年YCC已經扭曲了市場價格,若繼續維持,只會浪費日本民眾的錢,喪失對日本央行的信任。

兩個標誌性的事件已經說明了問題:1.日元貶值並沒有讓日本獲得貿易優勢;2.2022年9月起,日本國債多天0成交。

4月10日,日本央行新任行長植田和男在就職新聞發佈會上發表講話稱:

將盡最大努力實現價格穩定和金融體系穩定,可能有必要從長遠的角度對貨幣政策進行審視和審查。

注意,他強調:日本目前不具備大幅加息的條件,但利率小幅上升對金融體系來說不是大問題。

即便不去主動刺破泡沫,日本也必然會採取“折中”之法,效仿去年12月的做法,繼續將國債收益率上調。

相當於是一邊放水、一邊加息,比直接加息更可控一些。

從以上兩個角度看,日本貨幣政策收緊,可能已經是大概率事件:

保守情況,擴大YCC目標區域;激進情況,放棄YCC+負利率,試圖貨幣正常化。

會造成哪些影響?

最直接的,日元升值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日本資產會回流。

而目前,日本在海外的債券和股票投資超過3萬億美元。

敏銳的投資者早就嗅到了氣味。

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日本投資者就在以創紀錄的速度拋售海外資產。

據日本財務省數據,2022年包括銀行、信託、保險在內的投資者淨買入3.6萬億日元,淨賣出23萬億日元的外國債券,為2005年追蹤該數據以來的最大數額。

據部分機構預計,日本央行可能在6月正式宣佈,貨幣政策轉向。

屆時,海外資產回流將達到最高潮,勢必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導致日本實體資產重估。

這顯然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而巴菲特買入的五大商社,恰好是最能代表日本資產的典型。

當然,也有最壞的情況:日本剛剛宣佈收緊,很快又陷入通縮。

照日本現在這種低欲望的社會現狀來看,這個可能性並不小。

這就相當於,費了好大勁撤了病人的氧氣罩,轉頭人就斷氣了,不得不再續上。

若真的如此,日元的信任度會降至冰點,局部危機將蔓延至全世界,一場金融海嘯無法避免。

這可能是今年最大的黑天鵝。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

最新評論

下篇文章載入中...
風險聲明: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保證金交易會增加金融風險。
交易金融工具或加密貨幣之前,你應完全瞭解與金融市場交易相關的風險和代價、細心考慮你的投資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取向,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
Fusion Media 謹此提醒,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資料並非一定即時提供或準確。網站上的數據和價格並非一定由任何市場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市場作價者提供,因此價格未必準確,且可能與任何特定市場的實際價格有所出入。這表示價格只作參考之用,而並不適合作交易用途。 假如在本網站內交易或倚賴本網站上的資訊,導致你遭到任何損失或傷害,Fusion Media 及本網站上的任何數據提供者恕不負責。
未經 Fusion Media 及/或數據提供者事先給予明確書面許可,禁止使用、儲存、複製、展示、修改、傳輸或發佈本網站上含有的數據。所有知識產權均由提供者及/或在本網站上提供數據的交易所擁有。
Fusion Media 可能會因網站上出現的廣告,並根據你與廣告或廣告商產生的互動,而獲得廣告商提供的報酬。
本協議以英文為主要語言。英文版如與香港中文版有任何歧異,概以英文版為準。
© 2007-2025 - Fusion Media Limited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