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SVB銀行危機仍然只處於危機的早期階段;
- 當銀行倒閉時,其影響會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到整個經濟體;
- 銀行業可以說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必要之惡」。
Investing.com - 風險無處不在,這就是遊戲的規則。
銀行股本身就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大多時候,我們很難覺察這些風險,但是當市場出現恐慌情緒時,僅僅是微不足道的原因,也會讓銀行出現擠兌危機。你可以安慰自己,把這樣的現象定義為任性行為的波動或者非理性的市場舉動,但事實不容忽視,即只要銀行存在,這個行業的潛在危機就會時不時地捲土重來一次!
最近,我們就正在經歷危機,近期連續三家銀行倒閉,包括Silvergate (NYSE:SI)、SVB銀行、以及Signature銀行(NASDAQ:SBNY)。現在的問題是,這三家銀行的崩潰,究竟是獨立事件,還是一系列銀行危機的前兆?
不得不說,全面的壓力測試尚未進行,眼下的狀況仍然只處於危機的早期階段,沒有人能真正定義事件會如何發展,原因很簡單:驅動銀行業危機的力量是行為上的,也就是客戶對失去存款的恐懼,而這種情緒是可能會突然激增的。
不過,另一方面,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們已經積極地行動了起來,他們的任務非常明確,即盡可能地降低危機蔓延的風險。
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好,政府在此時干預是無可爭議的,因為歷史已經表明,如果任由銀行業的危機蔓延,市場恐懼情緒也會肆意蔓延,最壞的情況可能是引發大蕭條!雖然歷史上,有幾次經濟衰退的爆發都是多個因素綜合導致的,但是美國監管機構允許銀行倒閉並且不給儲戶任何補償,是深度衰退甚至大蕭條的關鍵因素之一。
殘酷的是,銀行不同於其他行業,這個行業是經濟活動的核心,它向整個體系注入必要的流動性,並且是整個系統運行的信心基礎。因此,當銀行倒閉時,其影響和破壞會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到整個經濟體,造成系統性的危機。因此,理論上,監管和政府不應該任由銀行像普通公司那樣倒閉。
舉個例子來看,如果你聽說你去年購買汽車的公司要倒閉了,你會緊張嗎?換言之,如果你聽說你存了一萬美元的銀行要倒閉了,你可能會取不出錢,你會不會更加緊張?
一般來說,銀行業出現擠兌的時候,都會帶來政治問題。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有數百家銀行倒閉,納稅人的錢被用來「紓困」這些金融機構。這裡要注意的是,當我們說「拯救」銀行業的時候,公眾都會有強烈的本能反應,而歷史也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讓儲戶吃虧是在玩火自焚,會置整個經濟體系於危險之中。
需要明確的是,銀行股東確實應該承受損失,他們也確實承受了損失,但儲戶卻是無辜的。
批評人士指責政府,保護銀行的所有儲戶資金,甚至是兜底那些已經超過25萬美元標準限額(超過25萬沒有的資金沒有保險)的行為,是一種不公平的救助行為,和自由市場經濟相衝突。也許吧!但是,不幸的是,這就是政府要防止金融體系崩潰的代價!
事實就是,如果你讓儲戶受苦,那危機蔓延的風險就會大幅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金融體系迅速喪失的信心,可能會明顯上升,一旦此時再出現危機,事態就很容易失控,就像你在一個擁擠的劇院突然大喊「著火了」,後果不堪設想,監管只能盡早有效地把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以避免更廣泛的危機。
更重要的是,投資者需要認識到,從本質上說,銀行業是一個不穩定的行業,他們只會把很小一部分存款放在保險庫中,如果大多數儲戶同時要求取款,出現所謂的擠兌,就會產生潛在的麻煩。即使此類事件定期發生,也很少有銀行能夠有效運營,並為此類事件做好避險準備。(這也是各國央行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簡而言之,銀行業可以說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必要之惡」。理想情況下,監管政策也只能優化,盡量將銀行擠兌的風險降到最低。
在矽谷銀行(SVB)的案例中,糟糕的風險管理決策顯然是一個因素。儘管SVB的大部分投資組合都是安全的美國國債,但管理層更青睞期限較長的國債——在利率上升的情況下,這是一個虧損的生意,因為該行擁有相當大的未兌現虧損,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直到所有儲戶突然想要取回他們的錢。
無論如何,川普政府放鬆對小銀行的監管,可能也起到了一點觸動風險的作用,但是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認識到,對銀行的有效監管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銀行經理在風險管理中不可避免是會犯錯誤的。
最重要的是,監管的作用是把類似的風險在爆發之前就扼殺在搖籃之中,而不是在危機出現後,再來提倡避免道德風險,那就太晚了。
不幸的是,人們的理財智慧是很特別的,銀行業的危機是週期型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很快就會忘記上一輪危機的教訓!希望這次的情況會有所不同,但我不抱太大希望。
【歡迎關注Facebook/@Investing.com中文網以及Twitter/@HkInvesting,分享更多新鮮觀點!】
(翻譯:李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