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儲已然成為影響市場走勢的最大因素;
- 聯儲局並非「魔法師」,加息至失業率上升;
- 本月的非農就業數據尤其重要。
Investing.com - 上周,雖然美國四大股指周線均收漲,但是除了大型股以外,均未能創出新高。
那麼,投資者本周將關注什麼?本週將有一系列數據發佈,包括,美聯儲首選通脹指標PCE數據、製造業數據芝加哥PMI、ISM製造業PMI以及消費者支出、以及建築業數據等,但這之中,最有影響力的報告當屬非農就業報告。
除了這些可能會對美聯儲貨幣政策產生關鍵作用的數據以外,還需要關注聯儲局官員的一系列講話,其中最重要的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講話,他周三將會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關於經濟和就業前景的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這位聯儲局主席最關注的仍然是數據,這將決定他會否繼續積極加息,11月2日,美聯儲第四次加息,將利率提高了0.75厘,達到了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但是該聯儲目前也面臨著來自美國人因為失業率提高而受到的批評,畢竟聯儲局也不是「魔法師」
當每一個求職者對應兩個職位空缺時,這就是一個求職者市場,他們可以獲得充分的就業和最高的工資,然而,當人們有了工作保障並認為這可以保持不變時,他們就會對產品和服務提高需求,而這不可避免地會提高通脹。而美聯儲如果要壓制通脹,就必須繼續加息,直到就業市場出現降溫。
當上週三,FOMC發佈11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的時候,「絕大多數」成員都同意,很快減緩加息的力度。而定於本週五發佈的非農數據,可能會強化這樣的意願,目前,市場普遍預計,11月的非農就業崗位將為20萬個,低於10月的26.1萬。
雖然鮑威爾一直重申美國經濟會有望軟著陸,但是我對此表示懷疑,我認為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很大,因為美國經濟實際上並沒有擴張,而我們甚至都還沒有看到加息的全面影響。
根據美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雖然增長停滯,但是9月份的生活成本同比上漲了6.2%,甚至在剔除波動的能源和食品價格後,仍然上漲了5.1%。而另一方面,美國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GDP也出現下滑,觸發了技術性衰退,到了三季度,雖然GDP增長了2.6%,但是是受到出口激增的影響,並不具備代表性。
總而言之,我們看到全球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已經取代了依靠參與者供需運行的自然經濟法則。然而,投資者對糟糕的經濟數據做出了反應,在經濟被證明仍有彈性之際,卻對市場資產進行拋售。不過,我們可能會看到,目前市場投資者可能比以前更加相信人為干預經濟的哲學,畢竟,美聯儲看上去已經成為了影響市場的最重要因素。
回到美股盤面,儘管四大股指悉數上漲,但是板塊個別表現,公共事業股強於大盤,而科技股相較其他板塊稍顯落後,顯示出了投資者謹慎的情緒。我們可以從以下圖表看出端倪:
(標普500指數周線圖來自Investing.com)
雖然,我只截了標普500指數的技術圖表,但是對於道指來說,這個情況仍然適用:周線價格雖然攀升,但在上週的高點附近出現了阻力。道指在短期上行趨勢中創下了新高,證實投資者尋求的不是漲幅,而是保值。
而單就標普500指數來說,我們也看到了短期內形成的看跌模式,因為它可能在通道頂部下降之前達到頂點,劃定中期下行趨勢。短期反彈的特點是,低點的上升速度更快,而高點沒有跟上,形成了一個上升的楔形。這種模式是看跌的,以下行突破完成,因為多頭厭倦了缺乏進展和退出頭寸。
(德國十年期和2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來自Investing.com)
接下來,不妨來看看德國的2年期國債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曲線圖,兩者倒掛水平來到了30年以來的最陡水平,是經濟下滑的前兆,加入了美國長短期國債利率倒掛的行列。
而與此同時,自11月10日至11日的最大兩日拋售以來,美元一直在下跌,當時10月消費者通脹,即CPI指數)同比上升7.7%,為1月以來的最低增速,低於預期的8%。而上周,美元進一步下跌,完成了一種看跌模式,此前美聯儲的會議紀要顯示,各方官員越來越一致地認為,要放慢加息的步伐。
(美元指數日線圖來自Investing.com)
而眼下,美元形成了一面上升的旗幟,在四個交易日內首次下跌5%後看跌,其隱含目標將考驗2017年1月以來最高價的103個支撐位(紅線)。
(黃金日線圖來自Investing.com)
再來看黃金,該品種因其收益作用減弱而享受美元走弱的好處。黃金完成了返回動作,其支撐確認了雙底的領口。
(原油期貨日線圖來自Investing.com)
至於原油期貨,嚴格來說,上周一的低點(紅圈)確認了持續下跌的趨勢,然而,當天形成了強有力的多頭錘。因此,現在要等到跌破75美元才能確認該走勢。
(比特幣日線圖來自Investing.com)
最後來關注比特幣,可能正在形成一個下降的三角形,這是一個預測熊市戰勝牛市的區間模式。下行突破將意味著,比特幣價格或從突破點下降2000美元至13,600美元。
【歡迎關注Facebook/@Investing.com中文網以及Twitter/@HkInvesting,分享更多新鮮觀點!】
(翻譯:李善文)